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梅丽 倪新生

摘要: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城镇化问题,将其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结合国情,我国必须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有着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参与主体、新的发展目标、新的规划重点、新的建设道路、新的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主要有三大内涵: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思想的科学性、进程的协调性、方法的集约性、方向的人文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1-0172-02

一、 新型城镇化的新度

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有着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参与主体、新的发展目标、新的规划重点、新的建设道路、新的发展动力。

(一)新的时代背景

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分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前者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推进方式及战略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后者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新型工业化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新的参与主体

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各级政府是主体,对城镇化改革全权掌握。新型城镇化则加入了民众、企业等新主体,与政府“自上而下”地助推城镇化。

(三)新的发展目标

目标方面,传统城镇化注重外延扩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规模的增长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途径实现;而新型城镇化则以优化内涵为目的,对社会效益高度重视,同时还具有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和以人为本等特征,有效实现了城镇质量的提升。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显著改善了过程中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更好地促进了农民市民化转变。对于劳动力流动,传统城镇化对此放任不管,因而产生了住房困难、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社会问题,为此,新型城镇化创建了积分式和轮候式两种申请落户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可流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四)新的规划重点

城市是传统城镇化的主要目标,尤其是大中城市。而新型城镇化则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为重点,强调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发展,追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考虑各方利益、总揽发展全局。其中,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不是将农村变为城市,更不是要求城乡同质化,而是遵循城乡地区各自的发展规律,实施差别化互补协调发展。

(五)新的建设道路

由于过分强调城镇化率的提升,传统城镇化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速率缓慢,使得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新型城镇化则摒弃了这一指标,重视城镇化水平,在优化城镇功能、传承文化精髓的同时,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个性特征。

(六)新的发展动力

发展动力方面,传统城镇化主要依靠传统工业化,通过在城市地区聚集产业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扩大了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则在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型信息化,实现了城乡协调、联合、互动、互补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二、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主要有三大内涵: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一)以人为本

发展目标的人本性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始终贯彻的重点,要求城镇化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人”不能是“物”,即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能将城镇化进程仅仅作为工作,以人民利益的实现和个体的发展为其终极目标,而是将其视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式手段,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因此,要促进城镇包容性的提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从而切实保证城镇化质量的改善。

(二)城乡一体化

传统城镇化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两个部分,是一种二元体制,造成了城乡差距悬殊。因此,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对此做出改变,摒弃二元体制,坚持城乡一体化理念,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以及市民、农民生活标准、方式和质量的同步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为了实现城乡经济融合,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对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产业扩张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全部公共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再分配。此外,为推动农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实现市民化转變,还应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给予非农就业人口有效保障和福利提升,以确保城镇化进程稳定有序进行。

(三)可持续发展

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小,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凸显是我国基本国情,为此,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放弃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低投入的集约型发展方向转变,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三、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全国人民品尝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我国城镇化运动的核心目标。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可细分为就业目标、生态目标、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及城镇化程度目标等若干分支。

(一)就业目标

就业目标的核心内容包括农民工、新生劳动力、无业人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情况、企业投资环境指数、职业技能培训补助、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及自耕农民转为工人或服务、管理人员的比例等。该目标反映了城镇、农业人口就业创业情况及企业投资水平,为农业人口职业转型及城镇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生态目标

生态城市目标是指镇容村貌、城区绿化面积、空气质量指数、污染防治措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量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指标。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不是无穷的,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检测资源环境目标,掌握了目前对资源与环境的实际利用情况,从而发现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合理规划对城镇资源与环境的利用。

(三)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公共交通网络、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地下管道铺设、休闲娱乐设施、水电气供应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主要内容。基础设施是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地区经济水平的高低,因此是城镇化过程中物质建设的最基础目标。

(四)基本公共服务目标

城镇常住人口的娱乐设施、保障住房、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养老、就业服务、义务教育的覆盖率是基本公共服务目标的主要内容。这既是社会中每个个体生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更是政府机关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在反映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情况的同时,也是考核有关部门执政成绩的重要指标。

(五)城镇化程度目标

质量目标与数量目标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两大板块。其中前者是指城乡协调发展程度、城镇化推进效率、城镇发展质量及城乡居民对环境、生活、生产需求的满意程度;后者则包括城镇数量、城区面积、城市人口、第二第三产业比值、城镇化率等指标。虽然数量目标是反映城镇化程度的客观指标,能够清晰且直观地表示城镇化进程,但是衡量城镇化程度不能仅参考这一类指标,还应结合质量目标的表现,在系统内部进行审视,从而自内到外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

四、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道路既不同于传统城镇化道路,又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有所区别,是我国在长期的城镇化进程中经过摸爬滚打探索出的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镇化道路。简而言之,其具有下列特征:

(一)思想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观是新型城镇化的指导理念,这也是其相对于其他城镇化道路最显著的特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人民意愿为导向,引导城乡科学稳定发展。

(二)进程的协调性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过程协调性是其另一大特征。其主要体现在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城乡及区域的发展,建立了不同规模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乡体系,确保了城镇化进程的有序稳定。

(三)方法的集约性

以已有的城镇物质基础为根基,整合城镇内部各组成要素,深化城镇内涵、健全城镇结构、提高城镇质量是集约化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考虑到我国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凸显、人口基数大、可用耕地面积少的基本国情,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优选择。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放弃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低投入的集约型发展方向转变,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四)方向的人文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要求城镇化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人”不能是“物”,不能将城镇化进程仅仅作为工作,以人民利益的实现和个体的发展为其终极目标,而是将其视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式手段,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因此,要促进城镇包容性的提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从而切实保证城镇化质量的改善。

(五)道路的生态性

新型城镇化道路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美化与保護,这是其生态性的体现。生态化的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维护给予了高度关注,追求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与保护。为此,要建立“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建立“生态工业”,发展清洁能源工业,关闭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建立“生态城镇”,加强城镇绿化建设,重视对河流湖泊、风景名胜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江,王斌,申丽娟,等.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78-81.

[2]王莉荣.广西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J].广西社会科,2013(12):35-43.

[3]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8-32.

[4]张占仓,孟繁华,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对策研究综述[J].管理学刊,2012(4):103-106.

[5]牛晓春,杜忠朝,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J].干旱区地理,2013(2):354-361.

[6]李明秋,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0(12):182-18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思辨
以包容理念创新城镇化道路
必读:正确理解特色小镇创建的四大要义
新型城镇化 要有新思路
走具有南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尹稚:展望新型城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