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速度不是问题,关键在“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张晓霞/文

    观察近两年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6.7%至6.9%的区间,今年第三季度继续保持6.8%的中高速增长。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基本企稳,并保持在接近7%的较高增速,高于6.5%左右的今年原定目标。这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运行速度没有问题,继续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最为关键的。
    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论断,是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精准表述。
    在国家统计局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邢志宏对经济运行总体评价中的几个关键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为十九大对中国经济的描述作了很好的注脚。
“高质量发展”表现在哪里?
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结出硕果
    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夏粮产量同比增加0.9%,粮食继续获得丰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5%;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6%;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万人……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是我国经济近年来持之以恒调结构、转方式的努力。
    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一手抓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一手抓转型升级,改善品质质量,“三去一降一补”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今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从“攻坚”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不断走向纵深。
    从工业来看,正走在向中高端迈进的大道上。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生产增速进一步回升,保持两位数增长;采矿业生产同比下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市场预期和信心有效提振,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改革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
    从农业来看,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结构持续优化,有效供给明显增加。同时,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投资明显升温,农村电商发展进入“快车道”。
    从投资来看,结构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8.4%、8.3%和12.1%,而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9%。
    从进出口来看,外贸结构在持续改善,机电产品成为出口主力,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继续提升。
    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整体呈现三个更“优”。一是产业结构更“优”:前三季度服务业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占比超过第二产业12.8个百分点;二是需求结构更“优”: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三是发展动力结构更“优”:新动能加快成长,前三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个百分点。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积极就业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就业成为三季度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亮点。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连续7个月保持在5%以下,9月份更是仅为4.83%,这是自2012年以来的一个低点。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三季度经济数据后,各地也纷纷发布“三季报”。重庆和贵州的经济增速分别达到10%和10.1%,两位数的增长已足以锁定“前三甲”的地位。亮眼的速度还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新经济带动其快速发展。重庆受益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以及高端的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贵州则得益于贵安新区,以及发达的大数据和大健康产业。
“高质量发展”还要在哪儿啃硬骨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进一步深入推进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供给侧能力过剩,但结构性供求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不论是农产品、工业品,还是服务业供给,我们都存在国内不能满足高质量、高端服务的需求,从而使得大量高端需求纷纷转向海外的问题。“海淘”“代购”耳熟能详,而大量低端产品、服务却无人问津,造成了资产和产能闲置浪费。
    十九大报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前两年,我国主要把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作为去产能的重点,事实上,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火电等行业也有可能成为去产能“扩围”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传统的六大高耗能产业等产能过剩的领域、僵尸企业、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高库存等“三去一降”的重点领域,都是我们需要继续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以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传统企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从而焕发出蓬勃生机的法宝。
    具有87年历史的老国企大连冰山集团,就是一个典型。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三大创新”,集团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出了企业发展新动能。一批落后的生产线被关停,先进的替代生产线“走进”车间,机器人的使用,新产品的开发,特色小镇的打造,让这个传统的生产型制造企业焕然一新,实现了从“制造”走向“智造”的转型升级。
    我们可以看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可以大幅提升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而且,结构调整越有成效,经济增长就越平稳。同时,抓住经济平稳发展的窗口期,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对经济可能造成的冲击也更为平缓。
“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怎么走?
继续向“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如果不加快转型,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为继。结构调整等不来、熬不起,唯一路径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加快调、科学转。”十九大代表、河南平顶山市委书记胡荃的感悟掷地有声。在我国,像平顶山一样的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比其他城市更大的增速回落压力、更重的结构调整任务和更急的动力转换需求。
    初战已经告捷,未来,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继续向“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是我们必须走的最正确的道路。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都没有再提GDP翻番目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产能不足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突出问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质量还不够高,而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提出,中国经济从发展数量和效益提高向发展质量和效率提升转变,要立足生产和生活消费升级的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新时代、新征程大幕拉起,行动者已经出发。毋庸置疑,转向高质量发展方式,既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也是拓展未来空间、谋划更高水平发展的根本途径。只要我们坚持这条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打造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培勇:坚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正在出现重大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哪里
原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必须到2.7%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全国人社系统新闻门户网站 clssn
经济日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