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
目录/提纲:……
一、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二、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人口结构分析
(一)总人口虽呈减少态势,但减势趋缓,人口转增的拐点即将到来
(二)劳动年龄人口微增,未来仍有增长空间
二、丽水市三次产业就业变动分析
(一)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与结构呈“一减二三增”态势
(二)一产从业人员向外转移空间较大
三、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与就业适应性分析
(一)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呈“一、二、三”递进格局
(二)一产移出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二产对其的吸纳度高于三产
(三)三产对人才需求更为广泛,需高亦需低
(四)人口失业率呈“两头尖”结构,初高中程度人口失业率最高
(五)近五成大专以上失业人口就业倾向明显
一、多渠道增加就业容量,激活劳动力资源潜力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求业者四位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
(二)畅通就业渠道,搭建必要平台,激活人才资源潜力
(三)坚持实行失业保险、低保和再就业联动机制,完善援助制度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引才、留才、用才”
(一)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创建最佳创业城市,营造留人大环境
(二)人才“引”和“留”并举,推进丽水经济转型升级
(三)积极引导劳动力回流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加快发展成人教育,提升中等教育程度者从业技能
……
我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


丽水于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生态优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在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经济发展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型产业转变。丽水市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劳动力的结构构成等方面发生变化,而劳动力的变动也必将影响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效应。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丽水市是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全省,而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的市。可见丽水作为浙江省欠发达的市,目前经济发展与人口之间存在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经济快速增长与人力资源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者素质要求等。本课题研究着重关注丽水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目的在于是探讨如何保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良性关系,以提升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第一部分 丽水市产业结构变动与发展趋势分析
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值。其演变过程是一系列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升级过程,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和有序性。
一、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从2000年—2010年,丽水地区生产总值由136.76亿元增长到663.29亿元,十年年均可比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十年年均可比增长3.7%;第二产业十年年均可比增长17.1%;第三产业十年年均可比增长14.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8:37.4:36.8调整为2010年的9.5:49.5:41.0。十年来丽水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呈现出第二产业飞速发展,第三产业较快发展,而第一产业平稳增长的态势。“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更显清晰(见表1)。
表1 丽水市地区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比较表
单位:亿元、%
年 份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绝对值 比 重 绝对值 比 重 绝对值 比 重
2000年 136.76 35.29 25.8 51.11 37.4 50.37 36.8
2003年 220.29 39.01 17.7 91.28 41.4 90.00 40.9
2005年 318.07 43.83 13.8 145.81 45.8 128.43 40.4
2008年 515.06 55.38 10.8 253.64 49.2 206.04 40.0
2010年 663.29 62.93 9.5 328.60 49.5 271.76 41.0
丽水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
……(新文秘网http://www.wm114.cn省略177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 注册 登陆 
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均简称“六普”)结果显示,丽水市常住人口211.70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均简称“五普”)的216.18万人相比,十年间减少4.48万人,下降2.07%,年均下降0.21%。上一个十年 (“四普”到“五普”),全市常住人口减少18.71万人,显然近十年常住人口下降趋势明显放缓。
流动人口(指离开原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总量为58.36万人,其中外出人口(指外出丽水市半年以上人口)为39.53万人,外来人口(指离开原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为18.83万人。可见,全市常住人口净流出为20.70万人,净流出人口比“五普”减少了6.59万人,下降24.15%。总体而言,全市常住人口仍属净流出,但与上一个十年相比,流出速度已明显减缓。
据千分之五人口调查数据看,2011年年底丽水常住人口为211.60万人,仍呈下降趋势,但与2010年的211.70万人已基本接近,结合历史数据可以判断,丽水人口净流出将止。而2012年可能成为人口由减至增的重要拐点。随着丽水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必将带来常住人口的回升。
(二)劳动年龄人口微增,未来仍有增长空间
国际上通用将15-64岁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六普”数据显示,丽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151.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1.38%,与“五普”相比,增加0.78万人,比重上升1.85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净流入丽水市为18.27万人。2010年丽水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减少的前提下保持略增,劳动力流入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被吸引进丽水;另一方面,就地就业创业成本低,原先在外打工经商的丽水籍人口开始返乡创业。
二、丽水市三次产业就业变动分析
经过多年发展,丽水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已由 “一、三、二”调整为“二、三、一”。工业发展正由粗放型向现代科技型与生态型转型,必定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业人员规模将处于相对稳定或略有增长状态;服务业随着丽水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建设的大力推进,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无论传统的消费市场、现在主推的生态旅游、还是现代服务业,未来都将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行业。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动趋势分析,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总量将继续减少,并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总量增长将逐步放缓,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将稳步增长。
(一)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与结构呈“一减二三增”态势
从十年三次产业经济和从业人员结构变动情况看(见表3):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与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均呈下降态势。从业人员比重十年下降了22.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比经济比重下降更快了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与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均呈同速上升态势。十年均提升了1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2个百分点。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第二产业更多地会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机械化、数控等技术的大量推广,将加快产业提升,可以预见二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从量的扩张更多的向素质提升转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十年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了11.0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1个百分点,比经济比重上升快了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分布面广,且内部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的能量将进一步释放。
表3 丽水市三次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构成情况表
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占GDP 从业人员 占GDP 从业人员 占GDP 从业人员
比重 增减 比重 增减 比重 增减 比重 增减 比重 增减 比重 增减
2000年 25.8 - 63.3 - 37.4 - 16.0 - 36.8 - 20.8 -
2010年 9.5 -16.3 40.3 -22.9 49.5 12.1 27.9 11.9 41.0 4.2 31.8 11.0
综上所述,从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减幅明显小于其增加值比重减幅,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第二产业增幅略高于第三产业,目前为劳动力吸纳的重点,但长远吸纳容量将相对稳定;第三产业增幅大于其增加值比重增幅,长远来看,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将赶超第二产业。
(二)一产从业人员向外转移空间较大
劳动生产率提高,一产从业人员有富裕需转移。一产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提高了1.6倍,达到了1.09万元/人(见表4),从业人员十年减少27.93万人(见表5)。二产和三产2010年劳动生产率分别是一产的8.9倍和5.4倍,其从业人员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2.1万人和14.02万人。可见一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虽然一产劳动生产率远低于二产和三产,但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其劳动生产率仍有较大提高空间,预计今后十年仍有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
表4 丽水市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对比表
 单位:万元/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劳动生产率 五年增减 劳动生产率 五年增减 劳动生产率 五年增减
2000年 0.41 - 2.35 - 1.58 -
2005年 0.67 63.4 4.77 102.3 3.29 108.2
2010年 1.09 58.0 9.70 103.4 5.91 79.6
表5 丽水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表
单位:万人
全部从业人员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总量 五年增减 总量 五年增减 总量 五年增减 总量 五年增减
2000年 139.43 - 85.67 - 21.79 - 31.97 -
2005年 134.99 -4.44 65.39 -20.28 30.59 8.80 39.01 7.04
2010年 137.62 2.63 57.74 -7.65 33.89 3.30 45.99 6.98
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为二三产业发展输送劳动力。目前丽水农业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为主体,农业产业化、企业化程度仍较低,而农业生产又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多数从事一产的劳动力并非需要全年投入。因此加快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走企业化、规模化的路子,让季节性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转化为职业农民,一产从业人员可大幅减少。根据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抽样调查结果(见表6),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一周工作在3天内的(为方便比较,按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来计算)占12.2%,周工作4-5天的占40.4%,两者之和超过半数。也就意味着,有五成以上的一产业从业人员都经常处于空闲状态。这部分人员直接或间接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倾向性非常强。比如近年来供不应求的手工“遂昌篮”,就是第一产业人员利用空闲时间手工编织的产品;又如在政府生态旅游品牌推进下,各地出现大量的农家餐馆、农家旅店、开心农场等等,都是第一产业向三产直接或间接过渡的实证。
表6 2010年第一产业正在工作人口周工作时间情况
人数(人) 比重(%)
总计 44417 100.0
1-8小时 294 0.66
9-16小时 1583 3.57
17-24小时 3540 7.97
25-32小时 6272 14.12
33-40小时 11665 26.26
41小时及以上 21063 47.42
三、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与就业适应性分析
在未来的就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第一产业将有大量的富余人员需要转移,第三产业的发展又需要充实大量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个突出问题。
(一)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呈“一、二、三”递进格局
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看(见表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二三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最高,明显呈“一、二、三”递进格局。201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的占62.88%,初中文化水平的占32.50%,高中(包含中专)的只占4.15%,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仅为0.47%。与“五普”相比,受教育程度略有改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高于第一产业,但明显低于第三产业。与“五普”相比,大专以上比重有明显上升。而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第三产业,其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第一产业,现有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仅占18.71%,初中文化水平的为35.13%,高中文化水平的占20.51%,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高达25.65%,其拥有比例是第一产业(0.47%)的53倍多,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比例是一产(4.15%)的近5倍。与“五普”相比,高中及以下从业人员比重均出现下降,而大专及以上程度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了近一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已占了四分之一强。
表7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按产业分组) 
  单位:%  
受教育程度 2000年“五普” 2010年“六普”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 ……(未完,全文共14206字,当前仅显示498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我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深圳市产业发展与人口结构的演变及影响
潍坊市三次产业渐趋融合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及影响因素分析
湖南统计信息网
产业结构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