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氏琴学丛书(43卷)
自古琴产生以来的三千多年间,在中国古代音乐领域中一直居于最被敬重的地位。古琴曾经是文人、贵族的精神寄托和心性的修养,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生活中普通人感情表达和心灵沟通的重要方式。古琴艺术最初产生于夏商之际的民间文化生活,进而发展为祭祀先人礼仪所采用的搏拊琴瑟、祖考来格,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规范。再由商周以至春秋时期广泛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的一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一,继而发展至秦汉时期《聂政刺韩王》曲的正义壮伟,《猗兰操》之哲思仁心,艺术逐步走向阔大深远;然后有唐代体现古琴文化高峰之境的士心士弹之,声韵皆有所主.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一,经宋代进一步发展而有明清时期之经典纷呈,如《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所体现的精致深化的发展。直至十九世纪末,在中国内外交困的衰落中,琴学琴艺才陷于存亡危机之境。至二十世纪初,则是琴人凋零已甚,琴人所能弹之曲日少,琴学琴艺传播范围日狭,以致遭世人难学、易忘、不中听一之讥。然而,令人不能不惊叹者,在现代琴学志士吾师查阜西、吴景略及另一位前辈管平湖诸大家致力于抢救古琴艺术之前,出现了一位里程碑式的琴学大家及其鸿篇巨制,这就是杨时百及其《琴学丛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琴艺术
古人爱古琴而今人多不弹
听琴知音
浅谈古代文人士子与古琴的历史文化情怀
七弦为益友 两耳是知音
中国的“琴棋书画”你知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