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心理学

此刻,在我的房间里,能被叫做生命的事物,除了我这个人外,还有几只躲避寒冷的瓢虫,几盆植物——其中羊角吊兰和紫竹梅还依然开着花。当然,事实上还有我和它们体内那些人类肉眼看不到的被称为微生物的生命: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如果我说我现在想研究一下植物的心理,你一定会笑我是不是搞混了心理学的界限。

但如果我说我想了解寄生虫的心理呢?如果我说我想了解瓢虫的心理呢?或者我说我想了解窗口那几只小鸟的心理活动呢?——它们的小小的大脑里的那些活动,能够被叫做心理么?如果不能,那么从哪些生命的哪个程度起的智力活动,能够被称之为心理呢?进而,什么是心理学呢?

我们可以把心理学规定为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但是,我们不可避免地遭遇这样一个尴尬:太多人类自以为高贵的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却并不难在普通动物身上发现。

一个少男或少女精心打扮了,默背了普希金的诗歌前去赴约会,这当然是人类生命中极其重要的场景。但是我们难道没有发现,几乎任何动物乃至植物,都为它们的青春约会作了极其隆重的打扮,有些因此散发出迷人的芬芳,有些则一展令人类望尘莫及的美妙歌喉。

这一盆兰花并没有大脑,但是它开出如此芬芳的花朵,以吸引蜜蜂帮它实现基因的延续。这和窗外鸟雀的求偶的舞蹈及歌声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是的,对窗外的鸟雀而言,这一切行为经过了它们小小的大脑处理,它们纵然不能反省,但至少在脑部完成了这个过程的信息处理,并对其中的某些部分的还作了个体精心的设计。

那么刚才带着诗集前去赴约的少男和少女,和这丛兰花,这些鸟雀,在此行为上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被我们称为心理活动或智力活动的,在这类行为中究竟居何地位?我们所说的心理活动,指的是这类行为的动机、愿望,还是这类行为的设计和执行呢?或者兼指这二者呢?

一株植物作为生命,有它的变化、发展与生死,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下,它能够作出一定的“应对”,以适合环境的变化。

但我们知道,决定这应对的,不是因为它有智力,它能够作出判断,而是它的基因里已经写定了一些规定程序。正是这些程序,决定着兰花在怎样的温度下开始孕蕾,在怎样的温度与阳光下开出花朵。

这些程序源自于它的祖先在遥远的年代里的无数次变异,而自然选择的压力则不断地淘汰掉某些变异,而让这几路和环境相适应的变异保存了下来。

如果我们把这些无数岁月累积而成的程序也称之为智慧的话,那么它可以算得上是造物的神秘。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过程,你可以形象地理解为:道即无,无而有阴阳,阴阳转化出万物,万物为有,万物又各各依据神秘的阴阳原则不断变化、生出新物。如果你不满足于这样原始的、过于简单的概括,那么我们便有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应该是指达尔文主义的生物观和生命观,达尔文只是其中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而已)。

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这个完全地写定于基因中的程序称为智力或者心理,我们把心理或智力归于一种叫“大脑”的特殊部件的相关活动。

当然我们已经知道,虽然没有大脑,我们不能不承认捕蝇草的笼子及其捕蝇过程设计得很精致,而所有经历了无数进化以及淘汰幸存下来的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朵和果实,事实上都是非常非常的智慧的。如果我们想要把这些编制程序用人类的语言写下来,并且用某种足够精致的机器来实现这个过程,我们将会发现,这事实上是一本本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写出来的超级大书。

大脑本身也是进化的结果,是偶然产生的无数次伟大的变异,在经历了无数淘汰后得以保存下来的宇宙硕果。

相比于植物,动物和环境的互动性更为复杂。因为植物往往驻扎于某个固定的环境,而动物则更多地迁徙——这也是我们把许多会运动的原始藻类,最初误归为动物一类的原因(但确实它们也许就是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祖先)。

任何一种固定的程序,往往只能应对特定的环境。如果环境变化较为频繁,这就使得只有那些能够对这变化了的环境采取即时应对的生命得以保存。

尤其是,如果生命必须仰赖捕食另外的生命为生,那么那种能够找到其它生命的种类,就更有机会活下来。这是进化原理对动物的一大考验。于是在无数次伟大的偶然中,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一道产生了。

从神经节到丘脑到小脑,再到大脑和越来越厚的大脑皮层,这事实上是动物智力发展的“沉积岩层”:越在下层的,是越原始的,人类和拥有同类结构的动物共享着这些智慧的部件及其功能;越在上层的,是进化得越晚的,也就是进化复杂程序更高的,人类和拥有同类结构的动物共享着这些智慧的部件及其功能。

也因此,人类事实上同时也仍然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低等的哺乳动物,那些最早的基本程序以及应对模式,只要没有被改写的而且是继续起着作用的,就仍然保留在我们的体内,是我们的精神成份。

随着脑的产生和完善,越来越多原来由基因直接命令细胞和肌体的事,改由这个生命的司令部来完成了。当然,脑本身的结构及其功能,自然也详详细细写在基因这本生命的手册里——但现在多了一些例外,那就是脑里所留存的,将永远会有部分多于基因已经写就的,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基于基因的先天规定,但又确确实实是后天写成的内容,称为“经验”,它既是一种记忆,又是一种新写成的临时程序,或者说一种习得的反应模式(图式)。

这种图式保留在成年生命体的大脑中。

如果成年生命体有意识地带着幼崽经历某些特殊的场景,把自己大脑中的经验间接地翻录给下一代(基因是直接地、原封不动的遗传给下一代,但个体的经验却无法通过遗传传授给下一代,它只能由年长者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年幼者),这就意味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开始了——但这革命现在看来也挺麻烦的,因为它很不省事,它为成年生命增添了无穷的烦恼,今天的应试教育,都源自那次伟大的生命进化。

蜘蛛不需要教育儿女,在童话《夏洛的网》中,夏洛在这一年的秋天为了拯救好朋友威尔伯不当腌肉火腿,而过早耗尽精力去世,但她还是顺利产下了卵,封存在一个卵袋里。第二年春天,小蜘蛛们爬出卵袋,就顺风飞翔,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屋檐,她们就能够开始吐丝捉虫。

这一切完全地写在基因中,作为大脑的司令部,不必用来习得这些,而是基因直接把这些编写到渐渐成型的脑中,然后,脑只需要用来处理感官部门传递来的信息,依据早已经写定的内在程序作出判断,向某些执行机构发出行动指令就行了。

据说科学家们确实发现了蜘蛛间存在着友谊,有对伙伴的记忆,并能对伙伴和其它同类作出完全相异的行为对策。

我们相信,这种友谊观也一样写在基因的程序里,作为大脑,只是记忆伙伴的脸和身材,并按照破译出来的友谊观和食物观,随机地进行执行。它不能将自己对爱情的感受传递给下一代,让下一代从自己身上汲取教训。不过大自然会替她执行这一程序的,譬如大自然会让不懂得执行蚁后命令的蚁群灭亡,或让没有团队感、友谊观但却需要群生的族群灭亡。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诸如友谊、集体感这类东西,并不是人类后来才慢慢学会的美德,而是早在人类还称不上人类的时候,在某个群体生存的阶段就已经内在地写就于生命的基因中的了。我们可以相信,在极其艰难的生存条件下,那些不懂得团结,不知道友谊的族群都将相继灭亡,惟有知道既要保全个体又要为集体、团队、他人考虑的族群,才能够生存下来,而我们,就是它们的后代。

以牙还牙,以恩报德,以及对蛇的害怕,恐怕都远在人类进化到猿类之前,就都已经存在于基因程序中了,因为它们在后来继续有用、有效,所以一直被保留下来,直到今天,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从未见过蛇的人,都会本能地害怕蛇,而面对像汽车这样的钢铁家伙,却不存在本能惧怕。然而只要是基因破译到大脑中的任何程序,人类就有可能通过特殊的训练改变它们,因为和基因不同的是,大脑里的程序,是可以改写的。

完全可以确证属于这种人类在早期就写就的,还有亲情、亲属关系,以及大多数美学观念——我们可以非常实用主义地理解,所谓美的,就是传递那些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信息。譬如香喷喷的食物,漂亮或强壮的异性,广阔的草原……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稍为高级一点的动物,无不都是和人类观念极其相似的美学家,它们喜欢的,往往也正是我们喜欢的。而事实上只不过是因为我们乃是它们的后代,我们继承了它们的传统观念。

所以蜜蜂们喜欢的,鸟儿们也喜欢,猿类也喜欢,我们也喜欢:某些鲜艳的色彩,某些气息,某些形状……但是爬行动物对异性皮肤的喜爱,就和我们的美学观点相距较远了,呵呵。

但是,这种祖先写成了“智慧宝典”,直接通过基因灌注让后代获得智慧的方式固然省力,却也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如果环境变化足够大,而基因无法准确地对这些差异作出精确反应,把各种变数尽数写入,那么后代就只能听天由命,用一种死板的程序,去应对千变万化的环境了——这样,它们的存活机率就会非常地低。

所以,双亲的哺育,原本只是确保其后代能够有较高的成活率(从而这个种类能够保存下去,没有这种对子女进行哺育的相似同类,则会在同样的处境中被淘汰),但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自然选择的压力:如果上一代能够对下一代进行经验的传授,将大大地提高下一代的生存能力,从而让它们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

于是,紧随着哺育,教育产生了!

那些带着下一代练习飞翔、捕食、躲避天敌的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教育的动物”。原始部落和它们相比,语言要发达一些,禁忌要繁琐一些,而且往往伴随着一个成熟的神话体系,同时也使用木头和石头作为工具来获得对环境的征服。但是这里究竟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却难以说清:同样有声音,而且这些声音一旦脱离社会,将都不可能再自然出现;同样没有文字;同样有特定的等级与禁忌……

我们知道,从一个卵子和精子的状态,到二者的结合,再到受精卵的分裂,胚胎的形成,直至胎儿的成形,到婴儿的出生,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完整地重现了一次生命由原始的单细胞到人类这整个进化史的全部历程。

那么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同样臆测,人类个体的智力发展,或者说心理发展,同样也要经历整个生命进化的全部阶段,或人类发展的全部阶段呢?

其实我们马上就可以判断,婴儿出生后到长大成人,不可能必定要重现人类整体精神的发展过程——因为人类整体的精神发展,没有办法通过基因保存到婴儿身上。今天婴儿的主要基因,乃是在人类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的。如果有一个几百万前年的人类婴儿能够在今天得以哺育、教育,他一样可以和我们用电脑交流,讨论哲学和美学,以及这该死的心理学。

这就是说,人的认识的潜能,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模型,都早已经在数百万前年定型,这数百万间没有生物意义上的较明显的进化。

那么如果我们要讨论人类精神、心理的先天部分,或者说后天精神发展的的潜在基础,那么我们就绝对不能够拘泥于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的环境,而只能想得更为遥远一些。

这一粗粗勾勒的生命智慧的进化线路,对我们学习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心理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的基础,它能够让我们扫清神创论等等迷信的观念,和对人类精神的彻底的神秘主义姿态。同时,它也是一把有价值的公共尺子,我们讨论荣格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讨论弗洛伊德的情结以及意识层次,生命不同时期的里比多聚焦方式,讨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讨论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讨论弗洛姆的爱的阶段,以及皮亚杰的认识图式,同化和顺应,都要和上面粗粗勾勒的线路保持某种深刻的关联。

凡和上面的进化史明显冲突的心理学观点,就极可能需要用科学的眼光再重新审视、审察。

心理学乃是一门科学,但它并非只能像行为主义那样,把对小白鼠的研究,当成对人精神的研究,它仍然允许在实证精神的支持下,提出各种大胆的假设,尤其是提出各种人类精神的理解模型。

而仅仅是琐碎的局部行为的实证,最终不可能把我们带到对人类精神这一宇宙最复杂最丰富事物的理解的,最终,它需要人类精神的全部财富的聚焦,才能对抵达对这一事物的深刻理解。

也就是说,最后,仍然必须把哲学的、文学的、美学的、现实生活的、宗教的、生物的、传统心理学的观点有机地纳入到我们的心理学思考中,才能够帮助我们更为丰富地理解人、人性、人类的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历史看未来:基因智能的底层,大脑智能的统治,人工智能的崛起
好书推荐——《自私的基因》
写出我心66:一沙一世界
如果地球上只有一男一女,需要多少年才能达到75亿人口?
最惨痛的近亲通婚?为何我们还让狗“回交”?答案来了 2022-11-17 12:32 地球作为一个孕育生命的载体,它让万千生物在此地拥有了生长和繁衍的机会。 人类只是地球上万千生物的一种,人类在不
《知识改变命运》1.心理学中的知、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