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心 守道 安魂

我始终认为阅读的最好方式就是进行自我的烛照、反观和对视。诵读《道德经》,让我得以再次烛照、反观和对视自身——收获良多,感触颇深。

静定而动以修心

常言道,万丈红尘,纷扰如麻。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做事时,心头时常会有猫来,你赶走了一只,立刻又会出现另一只;手头的工作总是被意外所打断或搁置。于是,我们逐渐远离了专注、专一、专心,而变得浮躁、凌乱和虚空。人们多把这种结果归因于客观世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而很少从主观自我去思索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造成自我浮躁和凌乱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客观世界,而恰恰在于个体本身,在于我们自身的功利、欲望、执念过重。辩证法说,一切的外因都是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而佛亦说,心生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所有的缘起皆由心生。因为心既是灵魂的主宰,也是欲念的源头。若内心清净,淡泊名利,无欲无求,即便纷扰和诱惑如潮水一样涌来,你也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若内心纷乱,欲念横生,必然导致个体常被外在的诱惑所挟持,被奢求的欲望所牵引。就像缰绳之于牛鼻子一样,心灵和身体都被束缚、被捆绑,行走岂能来去自如,健步如飞?人生岂能井然有条,安之若泰?

所以,对于人生而言,修心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熟读《西游记》的人都知晓,与其说它讲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事儿,还不如说它是写唐僧等人行走参禅、践行悟道的修心历程的。一路上,他们斩情欲,断俗念,养慧根,护本性,历经种种磨炼,顺利完成了修心课程,最终摘取了事业成功、人生圆满的善果。

那么怎样修心呢?佛家曾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家有云:“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儒家也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也就是说修心便是让心灵远离虚妄和魔障,保持清静与淡定。面对世间的一切身外之物,“去甚,去奢,去泰”——消除杂念,拒绝引诱,放下执妄,视喧嚣若无声,化纷繁为无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聆听灵魂的声音,捕捉自我的本相,知晓生当为所生,求当为所求,追求浮云之外方有大天地、大自在的超脱境界。

无为而为以守道。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同时,也间接地造就了一些“聪明”的人——如使用生长素促进动物的快速成熟;喷洒保鲜剂保持蔬菜的新鲜水灵;添加色味素增添食物的色泽口味等。也许是因为通过特殊的方法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的缘故吧,这类人常被称为“能人”,还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其实,从《道德经》的角度解读,这类人为了蝇头小利而进行着伤天害理、荼毒生灵的勾当,不仅缺乏智慧,相反还愚不可及,面目可憎。因为在老子看来,智者无为。“无为”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当然这里的“无为”并非指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消极待世,而是说凡事都要顺应天道,不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遵从自然的法则,让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以写作言之,视写作为表达内心的一种需求,视写作为言说自我和获得公众话语权的一种方式,顺从内心的真实情感,顺应写作的规律法则而为之即是无为。若以发表获取稿酬为目的,无病呻吟,寻章摘句,胡编乱造,强求苛求,走套路化、媚俗化的写作则非“无为”,而是“有为”了。前文说的“能人”的勾当亦是有为之范畴。而有为之为必然被人鄙薄、遭人唾弃。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是无为的,但""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因此无为而为,重在顺应天道、顺应自然、顺应规律、顺应人心。换而言之,就是说我们做事必须要立足于道,遵从自然的法则,按规律行事;必须要祛除强烈的功利目的,“后其身”而为、“外其身”而做。以教育为例,无为而为就是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没什么关系。毕竟失败和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失败和错误中,孩子依然能学到很多东西。而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做好必要的辅助工作。如同太阳之于万物一般,只消给予其光和热,成长自然会发生,自然能发生,因为向上就是所有生物的成长之道。

不争而争以安魂

身处竞争的世界,我们习惯于与周围的人比地位,比财富,比权势,比房子,比容貌……因为比,我们痛苦忧愁,迷失自我,忘却初心,宛如夜行人一样,茫茫然而不知所归——总感觉自己的灵魂“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悬在半空,无法得以安放。何以如此呢?《道德经》云:“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俗话也常说,争着不足,让着有余。无欲无求时,因为不争,自然海阔天空,云淡风轻,而一旦有了欲念,争执四起,必然会天昏地暗,反目成仇,怨声载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切皆是欲望的孽缘,一切皆为竞争的恶果。倘若不争,何起祸端,何来祸事?

所谓灵魂,乃意识的产物,来自于心,复归于心。只要心神合一,灵魂自然安定。而心神合一则只是精神和思维的事儿,无关乎物质问题。也就是说不为物欲而竞比,不为贪念而争执,让灵魂皈依其所应该皈依的地方,让精神守卫其所应该守卫的热土,一切归位便可天下太平。此即为不争而争——不执着于物质的攀比和功利的争夺,而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和境界的提升,力求实现自我的超脱和灵魂的涅槃。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却自得其乐,其中的缘故即在此。怎样做到不争而争呢?具体而言,其一时时反省自己。孟子曾说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切外在困扰和障碍的解决,都必须依赖自省和反思。孔子因为“日三省吾身”,所以成为万圣先师;富兰克林借助“美德反省表”,而令万世景仰。在反省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必然能成就自我。其二不断超越自我。初生的蝉,不断地卸去身上的壳,完成了从爬到飞的超越;弱小的蚕,反复地蜕去陈旧的皮,实现了自我生命的超脱。经常把自己置身于尴尬的境地,宛如杯子,清空注满,注满再清空,生命得以焕发新鲜的生机,心灵得以澄澈的洗礼,人生必然出现“更上层楼”的境界。做到如此两点,灵魂还能游离于身体之外吗?

我们总是着急着赶路,却时常忘却自己为何要出发,意欲何方。其实,对于人生而言,最美的风景恰恰不在终点,而是在去往终点的路上,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诵读揣摩《道德经》,需要以静定修心,以无为护道,以不争安魂,并借此抵达丰盈、敦厚、超脱、旷远的人生至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抱 一
灵魂深处[现代诗]
放下头脑的兴奋,跟随内心的指引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2)
夜之魂,谁怜心伤 【情感美文】
《道德经》|常反观自己内心,就像为镜子擦去灰尘,内观生自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