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桃花引发的一桩诗案

桃花引发的一桩诗案

□于德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出自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

其大意是说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而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为春光易逝无处寻觅而暗自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了。

就是这首诗,据说还引发了一桩著名的“诗案”。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读这首诗时,认为既然四月里已经“芳菲尽”了,怎么又会“桃花始盛开”呢?所以他觉得乐天同志写诗自相矛盾,并对此颇不以为然。

然而有一年四月,他到大林寺游玩,才发现山下的百花早已凋零,而深山峰巅上的桃花,却如丹霞般“始盛开”。

见此情景,沈括终于明白了——白居易深入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自然景物,的确不愧为大诗人,并为自己的自以为是而懊悔不已。

后来,在《梦溪笔谈》中,他写道:“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理也,因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至此,白居易的这桩“诗案”算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类似的事情却依然在发生着。

北宋诗人王安石改诗成癖。

有一次,他看到这样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顿觉好笑。

“明月”当空照,又怎么会叫呢?黄狗那么大,又怎会卧在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

后来,游历南方时,他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鸣声婉转动听;而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

这下子,他才知晓那两句诗是对的,而自己却改错了。

这样的事儿,不仅发生在王安石身上,而且也发生在苏轼身上。

有一次,读王安石的未完诗《咏菊》,读到“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时,苏轼心想:菊花敢与秋霜鏖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岂不是胡说八道!

于是,便随手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直到在黄州亲眼看见落瓣之菊后,他才知道自己改错了。

在现实生活中,像沈括、王安石和苏轼这样的错误,总是屡见不鲜。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老是喜欢以经验主义,或所见所闻来看待未曾见识过的事物。如此以来,自然会发生违背客观事实的错误。

其实,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依然有许多无法了解或尚未认知的事物。如果我们总是以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靠老经验来处理新问题,那么轻则只是失误,倘若严重点,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此,伴随着时代的更迭,我们的眼光、见识或思维,都需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个诗词“乌龙”:苏东坡被“打脸”,沈括讥讽“诗魔”自相矛盾
安君康六尺整张中国画牡丹作品《入门惟觉一庭香》 - 画家安君康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花开时节、无关春秋
浅论古诗词中的逻辑审美
大诗人、大科学家的沈括才学绝世,人品却极为低劣
别不信,苏东坡和王安石也有把诗意理解错的时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