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村落记忆】北河口村

北河口村西距镇政府驻地2千米,位于黑山东南麓,岳阳河从村中穿过后与五龙溪交汇,形成一个较大的河口,人称北河口。该村东与苏家沟、东顶相邻,西与杏花崖相傍,南与青石关连接,北与福山相望,占地面积1.75平方千米。全村南北呈三角形坐落于岳阳河两岸,现有660 户,1500人,主要大姓有陈、王、丁、乔、徐、张、曲等。

北河口原名二郎寨,是老八陡的中心部分。1958年,成立北河口农业生产大队,1984年,改名北河口村。

北河口村全貌

据出土的宋代陶瓷窑遗址考证,八陡宋代以前就已建村。《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重修《薛氏世谱》载:“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于斯。”《丁氏宗谱》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迁居山东淄川县道凯庄。二世珂祖迁于八陡。”《颜神镇志》载名“八陡坂”,《博山县志》《续修博山县志》,均载庄名“八陡”。

八陡是个古老的村落。在日伪占领时期,因地面辽阔,遂分为四个村:南边青石关,北边北河口,东边东顶,西边二郎寨。1945年以后,又改称东头和西头,亦即八陡、黑山两庄。早年地图上只标八陡而无黑山,故有“先有八陡,后有黑山”之说。后因人口繁衍,房屋鳞次栉比,故与黑山分开,以便管理。因庄内外有东顶、南天门、南崖头、八古台、凤凰岭、邓家崖、白道、黑崖头八个斜度很大的陡坡,故名“八陡”,此为民间主流传说版本。另外,民间也有“八陡”的另一种传说是:东顶、南天门、八古台、黑崖头、邓家崖、虎头崖、杏花崖、托盘寺。

北河口历史悠久,人文厚重。一代帝师王让,生于斯。王让,字秉逊(1354—1427),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举人,因为他“施教以孝为先”,由地方荐举被授以国子学录(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管理人员)。永乐中期,明成祖朱棣敕命他教皇太孙读书。洪熙元年,为右春坊赞善。宣德元年(1426),为吏部右侍郎,宣德二年(1427),浙江秋租负欠积多,王让奉命前去督理,不久卒于任上,享年74岁。王让故居位于北河口村南,五龙溪北岸。其故居正院有一楼三厅,主楼砌砖发碹,地下一层地上两层;三厅分别为正厅、东厅、西厅。主楼后为花园,另有书房、厢房等配套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大多已坍塌、拆除,现仅存半楼半厅,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让故居(建于明朝)

距王让故居向西不足一百米,就是五龙溪与岳阳河的交汇处。每逢夏季,大雨滂沱,两条水龙在此相碰,所形成的巨浪给两岸居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为保平安以驱水魔,人们在此修建了一座真武庙。此庙始建于宋代,明万历、清咸丰年间重修。2001年修文姜路,因路面高于庙顶,2005年在原基础上按原框架重建,整体向上提高了3米。由于此庙对面30米处的观音庵早已被毁所以重修真武庙时,在其东边新建3间观音阁,形成了一院两庙的格局。

从王让故居向西,沿八陡大街过二郎寨就是八陡天主教堂。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光绪二十九年(1903) 扩建。八陡天主教堂主要建筑有:大门一间南向,上写“天主堂”;大门迎面北屋7间为圣殿,供信徒们诵经、祈祷、做弥撒;圣殿以西是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的神父楼,是神父办公和休息之处: 南屋7间,长22米,宽8米,是教会办的学校教室;东屋3间为客厅。教室南面为另一院,南屋6 间为教堂工作人员宿舍,东面3 间为食堂。圣殿北面是菜园。八陡天主教堂占地9.6亩,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

康熙三十四年(1695),天主教自青州传入博山。光绪十七年(1891),荷兰人老郭神父在八陡发展刘绪孔入教,这是博山地区的第一名天主教信徒。刘加入天主教后,即将丁家店后的刘家园献出,尔后又卖给教会,老郭神父便在八陡设总堂,作为传教点。光绪二十三年(1897),奥国人德神父任本堂期间,教会影响颇大。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八陡正式建立教堂,成为博山的传教基地。其传教面东到岳庄、崮山、天津湾、池上、口头、太河,西南到石马、沙井、邢家庄、瓦泉,北到淄川区的西河、洪山、土峪、渭头河、大奎等地。信徒众多,仅八陡一带就有300余人。八陡天主教堂为使石炭坞一带的信徒就近祈祷,还在石炭坞新生村新建三层楼房一座,作为祈祷场所。

王让故居与天主教堂之间就是二郎寨。二郎寨就是一个小崮,八陡大街从中穿过,就像一张弓,东头王让故居,西头八陡天主教堂,二郎寨就是弓背。在这弓背之上,有一个方圆四百平方米的大场,大场子的东边有一直上直下的悬崖,高约十余米。紧挨石崖,明末人们在此修建了一座二郎庙。此庙有台阶三十三级,大门坐东朝西,迎门三间大殿,供奉着二郎神。大门左边有三间西厢房,是住庙道士之居所。北边有一圆门,穿过此门是另一院落,五间北屋为讲经颂道之所。

二郎庙为八陡地区早期教育提供了最早的校址。据1990年版《博山区志》载,康熙四十年(1701),八陡陈王二氏在二郎寨办义学,王仁卿、陈之跃等捐款捐地,王越恒曾主持注释《论语》《大学》等书,并木版印刷装订成书,供学生之用。民国初年即其址设陈王二氏私立初级小学,可惜现庙和二郎寨均已踪迹全无,但刻书尚有存者。

老街上的明代建筑

在二郎寨上与八陡大街十字相交的有南、北二胡同。南胡同的尽头与八陡之“一陡”的南天门相连,北边与北胡同相对。为防止夏天下大雨由南天门倾泻的洪水灌入北胡同,人们在北胡同口建了一座圈门,旁边置一石牛,以期镇水。在北胡同中间有一30米长的西胡同,胡同尽头是一座深宅大院。大门与二门相隔二十多米,步入二门,迎面有六间明代民居,一色的青砖小瓦,四根带石鼓的荆木立柱撑着前廊。此院向西,穿一过道进入下院,北边也有一栋和上院相同的三间明代建筑,前廊也有两根带石鼓的荆木立柱。这些房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堂屋后墙都有一个偏门,出偏门就是后厦。人们常说的前廊后厦,就是明代民居建筑的最大特点。一直有人居住,至2001年修文姜路拆迁。

顺北河口向北沿岳阳河溯洄300米有一古刹,名曰普安寺。此寺相传建于宋代,明朝成化年间重修过一次,是八陡自古以来的一大地名标志,也是颜神镇四大古刹之一(普安寺又名北寺,彼岸寺又名东寺,洪教寺又名西寺,报恩寺又名南寺)。四周低中间高,有十余级台阶, 外形似一托盘,又叫托盘寺。大门左首是藏经阁,右首为和尚住所,二进院落,占地约有6000 平方米,后院有一宋代大殿,四周墙壁绘有壁画,人物栩栩如生,线条自然流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学校,大殿被拆,现无踪迹可寻了。

《续修博山县志·卷十五·丛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有关普安寺的故事,梗概是说,在清乾隆初年,普安寺有一贫僧名叫令玢,收藏一包黑山茶。在朝廷特命登莱青道,世袭一等子赵执璧来博山赈灾时入住普安寺,令玢慌忙间来不及买茶,忽然忆起南方客人所送黑山茶,随即取出浸泡恭而奉之,赵执璧饮后大奇,令玢把所剩茶叶全部献出,赵执璧尽数悦收,并亲自书写了“普安寺”三字匾额,派人送往博山县,敲锣打鼓送至普安寺,以志酬谢。此匾现已不知所去,而黑山茶树到底在哪也无人知晓。

普安寺以西,岳阳河西岸是历代高僧圆寂后的长眠之所,这儿曾是碑刻石塔林立,古木参天。顺河风吹过树鸣如哨,时如万马奔啸,时如猿啼枭吼,行人过此,每每内心惊悚不已。20 世纪70年代末,墓地中所有碑刻石塔均已不见踪影,人们斧凿锤碾运回家用作墙根屋基了。一段记载古文明历史的载体被现代文明的车轮无情碾成了齑粉,悲哉!

八陡,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集镇,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探秘老八陡,这对研究博山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循迹北河口,又对详细研究八陡区域内的宋、元、明、清历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撰文/摄影:丁立昌

审稿:丁慎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镇部分老建筑及黑山天主教堂
八陡之“陡”
古蔺丹桂镇 风景这边看过来
初夏游泽州:大箕镇
桑峪古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岩头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