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中华文学•随笔】界牌山/四川/寻 找

大中华文学·散文随笔展台



——微刊总第2118——

  作家简介

  界牌山,本名黄有全,四川内江隆昌市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文小说散见于《四川文学》《沱江文学》《内江日报》《西南文学》《中国风》等。《我的阿爸好声音》获得内江市第一届文学奖。主编《隆昌石牌坊楹联解录》。



    寻  找  

  

  “五·一”节去了酉阳桃花源,来的千千去的万万,十分热闹。芸芸世间,进入桃花源,走出太古洞,感受了穿越的舒畅,体验了静与闹的玄妙,在两小时的短短行程中,似乎找到了一点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桃花源景区的布局,几乎原原本本的按照陶渊明《桃花源记》文句,每一句都能找到相应的景点去印证,也就印证了这里就是一千八百多年前陶渊明描绘的那个地方,真实存在而后来无可寻找,是藏在我们心里的那个地方,向往而不可触及。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最能体现陶文所描绘的美好生活,于是游人蜂蛹而至,摩肩接踵,猜想其他季节也不逊色。园中植入农耕文化,又增加了“晋太元中”的原味儿。游兴稍足,登山寻古,入太古洞。酉阳太古洞,是神奇的地下地质奇观,是大自然赋予的鬼斧神工的艺术宫殿。传说此地有“秦人足迹”,是桃花源人躲避官家的最后的地方。进入太古洞,把藏在心里的地方再次呈现,既似曾相识,又啧啧称奇。 
  是什么把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千千万万的游客千差万别的感受,有没有一个相同的无形的东西,牵引着大家的脚步?如果有,这个东西就是去桃花源的最根本的理由。或许专家们对“桃花源”景区的策划,涉及到这个问题。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很早就描绘过自给自足、与世无争、避世隐居的地方,那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平等。这些地方有的叫做“乌托邦”,有的叫做“香格里拉”。而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叫做“世外桃源”。无论叫什么名字,都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子路跟随孔子出行,有一天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丈人,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意思是说,你们不劳动,不能创造社会财富,算什么老师?子路只好恭敬地站在一旁,看丈人除草干活。丈人觉得子路很诚恳,请子路到他家,留他住宿,还热情招待。第二天,子路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回赶到了那里,丈人已经走了。子路很多感叹,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丈人应该知道孔子,可能看见孔子走前面去了,明知而言他,肯定不是一道人。孔子倡导“仁”,游说诸侯,希望出仕做官,丈人痛恨当时的为官者,因此说“孰为夫子?”。第二天子路前脚出门,丈人后脚就离开,为什么?被人发现了,前路难以预料,“走为上策”,溜之大吉,避免以后有麻烦。在山野自耕自足,自由自在,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啊!从《论语》中也可以看到,丈人为何隐居?因“道之不行”,世道变了。这是什么时代呢?春秋末年,制度崩溃,社会混乱,礼乐仁义被践踏于脚下。叫做“国不国,家不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一派乱世景象。孔子和他的学生一直在寻找拯救周礼的途径,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大诸侯国。子路又赶上老师后,他们师徒一行将继续寻找,寻找他们向往的礼乐美好社会。而丈人呢?他们对社会不满但又没有力量挽救,只好隐居乡野,自食其力。子路问询之后,隐者又将去寻找,寻找一个不为世人知道的地方,一个自耕自助的理想所在。这就是他们各自向往的美好生活吧。
  《桃花源记》以前,有写赞隐居的人和事的诗文,但没有具体描写,只是点到隐者的隐意,而并未把美好的生活描绘出来,没有如诗如画如痴如醉的场景,因而没有那么令人向往。世外桃源,既表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向往的美好生活进行了具体描绘,这就比以前更进了一步。根据历史记载,自秦便有一群咸阳儒生,背负诗书,携妻带子,为避焚书坑儒之乱,千里迢迢逃至此处,从此与世隔绝,不通音信,在此生息繁衍。《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也许来自历史。咸阳儒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什么?避开焚书坑儒的灾难。今天我们去桃花源,是不是带着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呢,是不是带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呢?一言难尽其意。无论对当下生活是什么感受、什么态度,对比现在更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必然的。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心里的美好生活?当代生活是不是我们以前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生活?可以说,今天的生活越来越接近我们的追求和向往,有许多成分是,而还有许多成分不是,甚至是我们唾弃的。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拿来了一些西方的东西,采取了一些非常的手段,违背了一些自然规律,闯了一些警告和提示的,超越了一些不可逾越的过程,所以,得到这方面美好的东西的同时,失去了那方面美好的东西;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厌倦悖理的现象;迎接美好生活的同时,污染了纯洁的心灵。人们的“三观”受到洗礼,金钱和利益本来都是好好的东西,一度时间人们追逐过了头,迷失了,把自己给丢了,或者将要把自己给丢了,致使有的人“生在福中不知福”,懵了。在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缺乏幸福感,换言之,不是不幸福,而是幸福却没有幸福感,这比不幸福还要可怕。所以对安静、平静、自然、原始、奇异的地方情有独钟,到那里去寻找、去休息、去躲避。于是从城市出发,到桃花源去,到远离自己生活圈圈的地方去,是想静一静,想把自己存留在心中的珍贵的东西找回来,成为一种无声行动。有的人明白,有的人不明白,不管明白还是不明白,承认还是不承认,所有出行的理由都归结为一条:寻找。这次我去桃花源,是与一个朋友一起,带父母去他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去重庆吃火锅,去看花看山看水,走出桃花源,又去龚滩乌江画廊。我们老老少少寻找什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不具体,反正随了人流,一路欣喜一路惊奇,发现什么自己和别人的秘密似的。那么多的游人,各自都有各自嘴上的理由,外出度假、休闲、或者看风景、寻古迹,无论那一条,都是寻找一个静的地方,或者闹中取静,会心的赞叹:原来有这么美好的地方,原来我喜欢这里,原来我在这里,原来我是这个样子。
  四十多年风雨兼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应该怎么生活?人人在探索,也在旅游中寻找。当你还没有去重庆酉阳桃花源的时候,听了朋友或者网络的介绍,就会在心里描绘自己的桃花源,总会在大脑中浮现自己桃花源的种种景致,一直到你到了酉阳桃花源。
  去桃花源找到了什么?可能是一种心态。
  古人隐居的心态怎么样呢?看看桃花源后的太古洞。穿过桃花源村落,在后山石壁中有一山洞,这里便是太古洞,实则是一个距今3亿多年历史的溶洞。经此山洞,盘旋约3公里,便可从后山穿出。洞内体量庞大,气势磅礴,有宽敞的大厅、曲折的廊道,险峻的峡谷,幽深的地下河,还有五彩缤纷的钟乳石,景观秀丽。太古洞若仅为一奇特自然景观,便不足以值得拍案惊奇,溶洞奇观有很多。恰恰是这个溶洞,也与咸阳儒生联系起来,因为渔人发现了桃花源,他们到洞里躲起来了,所以“后遂无问津者”。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一个村民迁祖坟,才发现此洞。后人猜测,这是咸阳儒生躲避搜捕的最后藏身之地,又被称为桃源秘径。那么,可以推测,咸阳儒生,他们躲避“坑儒”的决心,绝不“为外人道”,否则或可招致杀身之祸。而陶渊明呢?是厌倦官宦生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是我所愿,于是辞官归隐。这是一种。
  我们再读一下唐代王维《竹里馆 》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我”独自坐在里面,一会儿弹琴,一会儿嘬口长“啸”,抒发感情,告诉大山、告诉深林、告诉山林之外的人,“我”在这里。现在有的游客到了密林山涧往往会“长啸”一气,以泄胸中之郁气,有益身心健康,是不是有点想让山中密林之外的人知道“我”的味道呢?。“深林人不知”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的内心世界现在没有人理解,希望会有人能够理解,希望“人知”,甚至希望识才重用。隐者“独坐”无人伴,唯有明月解人意,这是隐居者心灵境界,对读诗的人的心灵蕴含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同时更是希望有人相伴的反射,其实隐者仍然雄心壮志,胸有万壑。
  今天我们是一种什么心态呢?旅游的人们进入桃花源,就如像避开了喧闹红尘,踏入了秦时邑人的社会,沉浸在远离城市的风光中。难怪同行的一个年轻人说,只要离开我们居住的那个圈子就开心。去桃花源,去其他什么地方,他们为的是避开城市的喧嚣,找到一份清静的环境,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没别有人干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打牌、喝酒、照相河里划船,山顶高呼。这些绝不是古人的避乱追求,也不是想让人了解自己,更不是想单位重用自己,“以隐彰著”。那又是什么驱使人们去短暂“隐”一下呢?和平盛世,欣欣向荣,但心灵的烦忧和乱象却是不可回避。虽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地方但总比待在城市里强,尤其能够找到像桃花源这样的地方,是再理想不过。有人说,旅游,就是随意的休闲,哪有那么多的说道,但从随意的行为中,是不是多多少少可以看到游人的心态呢?旅游策划者是不是抓住了随意中的有意和必然呢?为此,许多地方争着陶渊明,争着《桃花源记》原创地。这种竞争是利益肇始,也是思想的释放,本来是一个自然景观,忽然有一个智慧的人,发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玄妙,发现了当代人心灵的秘密,于是翻阅史料,查找实证,把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构建在自己这里,满足游客心灵之需。于是乎,游人心态早已经明明白白摆放在导游的计算机里。
  有一种奇怪现象,旅游的人们离开喧闹的城市,到另一个喧嚣的景区,在途中拥堵,在景区的商街游走,在特色美食场所喝酒喧哗,在酒店、民宿里打牌、熬夜,把平时自己想逃离的应酬转移到旅游中。这是美好生活吗?肯定不是,而是美好生活的反射,这些旅游者,把一时的宣泄,来掩盖他们的厌倦,但是无论如何也掩藏不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酉阳桃花源有一句宣传语:“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重庆酉阳,一个便在你心中!”把重庆酉阳与心中的桃花源连接起来,旅游就成了。无论哪个地方要争桃花源,都有一个原型,那就是武陵山区。武陵山或者说武陵山脉,磅礴逶迤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沃野千里,广漠无垠,所以无论真正的桃花源在哪里,我们都能从现实中找到属于它的原型。而至于是不是有一个真实的桃花源,不必追问了。因为每个人一生都会不停地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也许找到了,也许还在寻觅。
  酉阳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火热起来,陶渊明因酉阳旅游更加名留千古。陶渊明二十岁出仕谋生,先先后后担任过祭酒、桓玄幕、主薄、参军、彭泽令,他对官宦生活厌倦,而且看透了,就辞官归隐,多次有朋友、高层人物引其出仕,都没有打动他的隐归之心。可称中华文化史上第一隐士。即便如此,如果陶渊明没有写《桃花源记》,可能没有今天的陶渊明,陶渊明就是一个有点名气的诗人罢了。“世外桃源”也可能不叫“世外桃源”,而被其它名字的取代。真是:陶隐桃花源,桃源名陶隐。这一隐,隐出名仕,隐出景区,隐出四面八方的拜访。这一隐,改变了中国文化历史,改变中国文人的价值取向,改变了他们的处世态度。
  到桃花源旅游,完成了一次心灵简短历程,能不能找到什么不重要,况且这种“寻找”还有许许多多人不在乎,甚至无意识,何苦要寻呢?
  
——————本刊架构——————

  

首席顾问:贾平凹、赵义山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

    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

指 导:广东省民营企业家联合会

    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协 办:

  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

  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

  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女散文作家创作中心

  四川书生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副总编:

  周晓霞、胥树东李顺治

总编助理:

  杨爱民

理事单位: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理  事  长:

  胥树东、唐祥华、蒋大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随笔
酉阳桃花源风情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酉阳的5A景点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现实中居然真的存在
桃花源本就是虚构,多几个也挺好
人间再现桃花源-酉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