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口的这个农家习俗,上百年了!城里好多年轻人都没见过!


在龙口,有个百年来不变的农家习俗,就是收苞米扒苞米皮,用来做蒸包子蒸馒头的屉垫。不管秋收怎样忙碌,人们总爱忙里偷闲,扒上几筐又大又白的苞米皮,抻好后备用,平日里蒸包子蒸馒头时,把它垫到包子下,既不粘连箅子,又不黏手,扒下来就吃,非常卫生便捷。这样的苞米皮都是一次性的,随用随扔,所以年年置备,年年用,成为地方的一种特色民俗。正因为苞米皮有如此大的功效,所以,市场上也经常有售苞米皮的摊位。


扒苞米皮有讲究,要专拣穗大内皮洁白的来扒,还得格外加小心地把整个皮不破碎地扒下来,这确实是个技术活,不是扒绺,就是扒断。扒下来的苞米皮还要装在密闭的编织袋或塑料桶内,防止变干、变硬。抻苞米皮也不容易,因为,苞米皮依穗而长,皮尖皮蒂部分都呈圆瓢缩形,要把两端收缩的部分剪掉才可抻展。且用自己的膝盖当砧垫,借膝盖的凸凹形把苞皮曲形叠层抻平,然后,再把两叠抻好的苞皮对扣捆绑成捆,晾晒干后即成。


苞米皮是一种多应用的副产品,既可以做蒸垫,还可以做家庭编织用品的原材料,如蒲团子,暖水瓶、茶壶茶杯垫,蒲连子等。蒲团子,又名蒲垫子,依其是一团圆形结构而得名,是一种很古老家用编织用品,是早先家家户户必备的应用器具,有的家庭还不只一个,尤其明清时期,它竟成为女孩出嫁的陪嫁品,在龙口、蓬莱、招远,旧时嫁闺女,娘家都要陪送一两个新编的蒲垫子,这成为一种世俗。因为明清一直到民国前期,女孩子都要包小脚,不能久站,不管在娘家,还是在婆家,做任何事情,都要席地盘腿而坐,这也是过去妇女讲究的一种美姿,久而久之,蒲垫子就成为妇女的专用品,辈辈相传传,不一而终。



蒲团子按光面的形式和入茬的部位可分为正反面蒲团子和两面光蒲团子两种。两面光蒲团子是双层结构,需要较高的编织技术,费事费料,但耐使用,且美观,是蒲团子之中的佼佼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合作化时期,各个村生产队都曾用苞米皮编织多种家用器具的屉垫,销往城镇,增加生产队的收入,有些还曾出口创过外汇。


过去,苞米扒皮是不能把皮全部扒光,要在棒蒂处留2-3片包皮,以备编辫之用。原因是农村,晾晒苞米,要编辫挂到墙上或木架上,最常用的形式是盘柱,即在地面上埋一根木柱,把编好辫子的苞米串盘卷到柱子上,这种晾晒的形式,不怕风吹雨淋,等到九秋拾掇了了,再把玉米进行脱粒,玉米粒已经干透,直接可以收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棠的故事】苞米皮
暗夜红烛
东北也有十大怪,一个比一个怪
苫草
吴屯妇女 “喝”茶专权
东北扒玉米之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