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部分《道德经》译文1-36

​第二部分《道德经》注释 引 言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是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智慧结晶。其以阴阳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天地万物生长变化规律,也是修道、修心者必读之书。当我在失意烦恼之时,读《道德经》可以平心静气、心胸豁达,从而感受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更能随着老圣人的智慧去探求自然规律。当我再回头看自已的失意烦恼,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但因为《道德经》成书于2500年前,文字在历史长河的变化中,传承到今天,有的文字退出了历史,不再使用;有的文字转变了意思;有的完全改变了意思,变的难以理解,加上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无形中构成了读《道德经》的障碍,虽然千百年来注释文颇多,有的却不能真正贴近老子原义,反而让读者误解了老子的本意,所以我时常想,如果要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道德经》,就需要有篇集众家之长的解释文,通过对《道德经》的理解,终于完成了全部白话译文。而且在解释原句的时候,不免对原文的智慧,有一些感慨和感悟,也记录了下来,写在了译文之后。因为《道德经》博大精深,我的水平不能深入太多,但主要的目的是想能起到抛砖引玉、以一知二的作用就可以了。《道德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通行本传承了千百年,自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以通行本为基础进行解释,其中不免有误读、误解之处,因为水平有限,还请各位爱好道家思想的高人,不吝赐教!                                                    道无忧                                               2012年3月18日 第1章:论道非恒妙徼玄升 【正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标注】①道:是对万物本质与规律的命名。②名:基于事物外貌特性而赋予的名称。③妙:万物中道的细微表现。④徼(jiào):边缘,也意指差距。⑤玄:对天地衍化,万物区别与联系的本质研究。⑥众:众物,天地万物。⑦门:途径、方法。【解释】道可以被解释说明、归纳总结,但道并非是常定不变的。因此,我们对万物的区别与命名,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被赋予不同的认知。天地伊始,无人给万物区别与命名,当开始认知时,名称则成为了区分事物的基础。所以,经常无成见去观察,可以从其中看到一些事物的本质;而带着成见去观察,又可以从中归纳出不同。无论是有成见,还是无成见去观察事物,都是意识对于事物的认知。不断在有欲和无欲之间比较,从而归纳和总结,是体悟到天地之间道的方法。【感悟】道是老子对天地万物本质及规律的概括,天地伊始,无人给万物赋予名称,从出现了生命之时,就开始了生命对于万物的探索与认知,就有了对于万物的区别与命名。而意识对万物在没有区别,没有成见去观察时,可以得到接近事物的一些本质;而带着先入为主、成见或者不同再去观察,就会得到或总结出不同的结果。对于万物的探索,随着不断的认知与比较,从而能体悟到更接近事物的结论。而修炼中,无成见偏好无欲念思维为元神;有成见偏好欲念思维为欲神。知元神明欲神,不断理解与总结,自已对道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入。  第2章:圣人合德无为不争 【正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标注】①无为:心中无欲,依道德而为。②不言之教:以“不言”教化百姓;即圣人教化百姓不争不先。③辞:懈怠、推辞。【解释】天下人都认同美,是因为恶的存在;都崇尚善,是因为心中对不善的摒弃,因心中阴阳相生,所以才会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圣人心中无欲所以顺道无为,教化百姓不争不先,辅助万物归道而不懈怠。如道一样生育万物而不占有,一味作为却不自以为恃,功成而不居功,不是圣人不居功,是圣人自然不争的心性决定的。【感悟】阴阳两性,在外指阳面和阴面;在内指内部和表面;在人指精神和躯体;在国指君主和百姓。所有事物都可以归纳出阴阳性,而美与丑,善与不善,也是阴阳性的表现。阴阳两性的定义,是“太极阴阳”理论中的基础,而太极阴阳理论的重要之处不是仅仅分出阴阳两性,恰恰相反,是统一阴阳,复归无极,也就是阴阳和合的理念,才是研究太极阴阳理论的宗旨。阴阳平衡相合,在人指精神、躯体的同健、同在;在家指家庭男、女的齐心、和睦;在国指君主、百姓的互拥互爱。所以,此章承接上章,重解欲念之有无,对自身道性的影响。因欲念之有则阴阳相生,因欲念之无则复归鸿蒙。心性之有因欲而生,心性之无因欲而灭。而圣人心中顺道之无欲,言行顺道之无为,行为顺道之无事,故能一味奉与而不懈怠。  第3章:圣人之治重在治心 【正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标注】①贤:贤名,名次,地位。②难得之货:指珍贵的财物,稀有的宝物。③不见:不展示,不显现。④智:利已之心。【解释】不推崇名次地位,人们不会形成争强好胜之心;不以珍物稀宝为贵,人们不会产生盗用心理;不展示能诱发人们欲望的东西,人们内心不会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的方式是:虚化欲望,满足温饱,弱化争志,强健体魄。常使人们无欲心不外求,使利已之心不成为社会主流,这样用无为的方式治理,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感悟】老子的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古时净化民众的心灵,不形成争强好胜之心,让民众活的朴实,没有各种物欲,是老子时代的理想。有人说老子“为无为”的思想是不做为,我认为是不正确的,老子的思想应该是损欲望不妄为,教化人们怀有朴素之心,做朴素之事,形成朴素的民风,使自然之道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同样治国之道也适用于修身,修道者无欲观照,久之自然澄澈。  第4章:道冲阴阳作用万物 【正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标注】①冲:阴阳相互的作用力。②用:作用、功能。③或:则;然。④渊:渊源;深远。⑤挫:挫除,消除。⑥湛(zhàn):湛深,深远广大。⑦象:通像。⑧帝:象形字,指某事物的开始或开端,此处意指宇宙万物的开端处。【解释】道通过阴阳互冲之力而产生作用,其后阴阳互冲之力则不再满盈。这种现像可以追溯到万物的开端处。道消除锐气,解除纷争,调和明暗,混同尘埃,其深远广大若有若无,我不知道,道从何而来,其好像在宇宙之前就有了。【感悟】“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指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阴阳性,事物的阴阳性,决定了“阴力”和“阳力”的必然互冲,当冲力达到“满盈”时,自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阴阳互冲之力变成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结果。太极阴阳理论认为宇宙的起源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无穷”的过程,而老子之道,更接近于“无极”。本章中,老子讲述道的由来,还在天地万物之先,说明道不仅是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也决定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自然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宇宙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都包含在道中,是顺道演变和发展的。道充斥于天地之间不显象,若显现是象是德非是道。故,大道无形,大道无名,大道无情,天地万物,日月星辰,花鸟鱼虫,就连我们自己都处于万象之中。道处下是万象的根本,若显象则原于阴阳二气冲和之间。  第5章:无情无爱顺势自然 【正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标注】①刍狗(chú):用草扎成的狗,代替活物,用于祭祀时使用。②橐龠(tuó,yuè):皮制的口袋,用于鼓风,作用相当于鼓风箱。③淈(gǔ):扰动、鼓动。④闻:听到,看到。【解释】天地没有仁爱区别之心,自然对待世间万物;圣人没有仁爱区别之心,自然对待所有百姓。天地就如同一个大鼓风箱,不扰动时里面是空虚的,只有扰动时,才会从里面吹出许多风,既然如此,不如安守中正,顺势自然。【感悟】天地和圣人一样,首先,不会区别对待世间万物,对待所有事物不存在亲疏贵贱之分,不会因为事物尊贵,就优厚他;不会因为事物平凡,就轻视他。老子把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比喻成看待刍狗一样。“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祭祀时受民众尊崇,享受尊贵,待到不用时又被人践踏而没人管。老子选了一样前面尊贵,后面低贱的事物,来比喻天地对待万物无亲疏贵贱之分,只是顺势自然。天地不尊奉仁,也不尊奉不仁,自然对待两种属性。所以,天地运行万物兴衰,都是道之规律使然,修道者不会以个人欲望去喜好。也就是说天地运行不以个人为中心,自然有道在其中,道使阴阳冲合,而兴衰无常。而道中“无极”,所以,道无欲无求无情无爱;道生天育地,非是如世间雄雌一样因为情爱纠葛而化生繁育。所以,道中无情,其对世间万物如看待“刍狗”一样,任其生、兴、衰、亡。故大道因其无欲故无求,因其无情故无爱,因其无欲无求无情无爱,所以,对待天地万物的发展是顺其自然的。  第6章:欲神和元神的关系 【正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标注】①谷神:产生欲念的欲神,或称识神。②玄牝:意识中欲念的生生不息;牝,意指繁衍不息。③用:作用、表现。④不勤:指表现出来并不明显。【解释】欲神不死是因为意识的生生不息,意识的生生不息源于天地间阴阳的互冲之力。道的阴阳冲力若有若无,表现出来并不明显。【感悟】祖天师张道陵《老子想尔注》中,把“谷神”解释为“欲神”,而“欲神”指元神与实体性躯体相合后产生的利已识神,欲神与元神同时存在于意识之中。修道者需清静欲神,才能重现元神。丹法中清静欲神重现元神称为“炼气化神”,即用后天元气凝住欲神玄牝生发之处,身中以二逆归一,这样元神才会显现。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妙徼之间,是为玄关。玄牝为欲念生发之处。玄关为元神与欲神交接之处。欲神奢生贪执,元神无思无虑,修道者一念不生之际,则能过玄关进入元神之境。  第7章:内敛身心道化万物 【正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内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标注】①内其身:内修心性,戒骄躁、戒物欲。②外其身:心念身外万物,而不计较个人得失。③无私:无私奉献的品质。【解释】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存在的时间长久,以其不自生欲望,所以能长久存在。符合道的圣人,内敛身心,心念身外万物,而不计较自已得失,难道不是因为圣人的无私?最终成就了圣人的伟大吗。【感悟】天地为万物提供存在环境,而不计较自己得失,概因天地无欲故能长久存在。相对于追求长生久视,老子更认为,修心炼性,普度世间,用自己的能力使世人安居乐业,以清静无为的思想传承不息,这种做法更可敬。北宋时期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鼓舞了所有后代学者和志士,可以说这种做法更符合道的意义,是“圣人内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最好典范。范仲淹少年求学时,生活清苦,每日食粥,却以清苦为乐,刻进苦读,为官后清正廉明,为百姓造福,为民众解忧,不与贪官奸佞同流,其经典诗句和轶事至今为后人称道。圣人效法天地为民众谋福祉,像太阳一样,散发着光和热,而圣人也是有需求的,但是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利益之后,把自身看的比民众轻,所以即使失去生命,还是会活在人们心中。  第8章:修道需修上善之德 【正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标注】①善:道显现则是德,人有德则是善。②无尤:没有烦恼和缺憾。【解释】上品善行如水一样,利于万物而无争胜之心,居处在许多人皆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更接近于道。有道者居处似水身居善地,心怀似水深沉渊广,相处似水亲和仁善,言语似水恳切守信,治政似水无为合德,行事似水竭尽所能,行为似水适时而动,只有不与万物相争,才不会有烦忧和缺憾! 【感悟】道生天地万物,不自居、不自恃、不主宰万物,所以,人修心修身应以上善若水为座右铭。“善利万物”是对水德的概括,“不争”是对水德的精确简称,而人若能做到上善若水,就可以说“道”在人的身上完全体现了,即可称为圣人。而道者修行,效法水德的七种品德是:1、居善地。只有低洼之处,才能聚集川水、导引河流,所以道者居处不求奢华而取朴实,心态不宜骄傲而取谦虚卑下。2、心善渊。水深沉渊广,水的深度和广度,比喻道者应胸怀广大、心性豁达。3、与善仁。道者与他人的关系,应似水亲和万物,不斥不厌,和蔼可亲,慈爱于人。4、言善信。水简单却伟大,平凡却恳切,而道者不仅应诚恳更应守信。5、政善治。道者治理,不妄动乱为,而取清静、朴素、自然。6、事善能。指行为像水一样竭尽所能,水能滋养鱼虾、浮起船舟、灌溉土地、养育生命,而道者救助他人应尽全力、尽所能。7、动善时。水顺势自然,不强求、不妄取,所以道者不是不可以“为”,而是要“为”的适时,适时而动。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一章,为我们解释了欲神与元神的关系,人身中欲念不死是因为欲神不灭,欲神源于元神,而元神其性合于道,所以,欲求道的修者,需心念身外万物,依无私之性以显清静元神而入道门。本章是说,修者修出元神之后,顺本性损欲念,以仁善效法水德,以无欲无求行利于万物之事,才能功德圆满,可见《道德经》是最正宗的修道之书。  第9章:顺道自然知足常乐 【正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标注】①持:持有。②揣:拥有更多,比持有的意思更深一层。③金玉满堂:居室的装饰和陈设过度奢华。④咎:过错、恶果。【解释】当持有过多,不如停下来;当金钱太多,则不易长久把持;当居室陈设过度奢华,就会变的守护困难;当产生骄奢淫逸,则会自食恶果。所以,当成功之时,也是身退之时,才是顺应天道规则。【感悟】老子本章更像是劝世文,劝世人不要深陷名利不能自拔,以至最后自食苦果,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如果懂得知足,就不会有错了。因富贵而骄奢淫逸则是妄行,因妄行而妄动自身因果,最后苦果自食,所以,当富贵后更应清静恬淡而不迷惑,修养已身以顺天道。“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是一个发展过程。“持而盈之”是物品多了,才会“揣而锐之”金钱满了,再后来“金玉满堂”开始穷奢极欲,最后“富贵而骄”自食恶果。有人把“揣而锐之”解成打造利刃,再锋利的刃器,使用起来,也不能长久,个人认为也是很接近老子本意的。《道德经》是一部哲学性文章,哲学是不断对自然认知和总结的过程,而人受当前认识的影响,所以参悟《道德经》,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第10章:身心清静阴阳和合 【正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标注】①载:承载。②营魄:营,指灵魂、意识;魄,指血肉之躯;营魄,分别指神识和身体。③涤:涤除、清除。④玄览:玄,是意识思想;览,是身体所见;身体因所见,引起联想,因乱心引起意识的动荡和烦忧。⑤天门:天,指天地万物;门,指途径;天门是指感受天地万物的途径。⑥开阖:开和合,指人的身体接收和发出信息。⑦雌:指像雌性一样,静谧处下。⑧玄德:德为入道之门,是道的部分;玄德是指言行符合道性的意识和思想。【解释】身与神相抱,能做到不分吗?呼吸达到轻柔,能做到像婴儿一样吗?摒弃所见所思,能达到一尘不染吗?爱护百姓管理国家,能做到无为吗?感官在发出或接收信息时,能做到安静谦卑吗?对事事通达明了,能做到像一无所知一样谦下吗?生育养育,生育而不名有,养育而不主宰,这可以称为心合道德。【感悟】在阴阳理论中,身中意识是阳,气血是阴,阴阳和合则会百病不侵,延年益寿。故身中阴阳平衡,神安则气血盈,神劳则气血枯,所以,修道可以除去业力习性牵障,从而使人健康,其原理可分为两点:一、心静则欲望少、贪执少,心不妄动气,周身气机平和,自然身体健康;二、元气依自已的方式和路线运行,达到有病去病无病增寿的效果。修者无欲观照,使周身气机复顺畅,称为服气。  第11章:万物皆有利皆有用 【正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标注】①毂(gǔ):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这里借指车轮、车毂辘。②埏埴(shān,zhí):埴,泥土;揉和粘土成器皿的形状,进行烧制。③户牖(yǒu):户是半扇门;牖是居室的窗;户牖指门和窗。【解释】三十根辐条共同组成一个车毂辘,当不安在车上,就不能发挥其作用;揉和粘土成器皿的形状,当不烧制成,就不能发挥器皿的作用;制做的门窗当不安在居室之上时没有作用,当安装在居室上,就能发挥门窗的作用。所以,现有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即使看起来一无是处的东西,也有其存在的意义.认为没有意义的事物,是因为还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价值或作用。【感悟】人通过发明创造,制造物品,改变生活,发挥发展了现有事物的功用。比如:木料可以制成车、舟;可以盖成房屋;可以焚烧取火。通过改变外部事物,为自身所用,提高自已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人独有的能力。老子从人认知自然,为自己所用的过程,引申到万物皆有用、皆有利的规律。树木不被人利用,自已不能变成车轮,组成车;自已不能焚烧粘土制成器皿;不能打造门窗,安于房屋之上,老子肯定了人的创造能力,改变外界事物,服务自身的能力。人的意识和思想,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认为能为自身服务的事物是“有用”的,不能为自身服务的事物是“无用”的,其实事物的“有用”、“无用”是人能不能发挥事物的价值造成的,看起来“无用”的事物,只因为人没有发现和发挥其价值。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所有作用都来源于道的作用,所以万物可以归结于道,即万物的出现和作用就是道的作用和表现,道的作用则是从各个事物上体现出来的。  第12章:道者无物欲心如水 【正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标注】①五色:青、赤、黄、白、黑。②五音:角、徵、宫、商、羽。③五味:酸、苦、甘、辛、咸。④盲:失明。⑤爽:享受的味道。⑥畋猎:打猎、狩猎。【解释】炫烂的色彩使人视觉不灵敏;悦耳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过于享受的味道使人味觉不灵敏;纵马打猎使人心性放浪不羁;贵物稀宝使人心性不纯真。所以有道的圣人只为满足温饱,而不会追求物质的奢华和感官的享乐。【感悟】五色青、赤、黄、白、黑是组成缤纷色彩的基本原色,这里指多样的色彩,同样五音、五味、也有多而杂乱之义。社会中,人的行为出于思想意识,由于欲神中的利已性,任何人都有欲望,欲望的心,对于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迷恋;对于美食佳肴的向往;对于钱财珍宝的贪求;对于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都是来源于意识产生的欲望,人对生活的奢求,导致意识中自然道性逐渐散失,是欲望主宰意识造成的。欲望使人向往贵重的财物,奢糜的生活,导致社会的动乱,欲望是整个社会不道的根源,如果欲望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们的生存环境会好很多。  第13章:小得失不如大名利 【正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标注】①宠:受到亲睐,也指运势好转。②辱:受到屈辱,也指运势很差。③贵:看重、以为贵。④大患:指患得患失的意识。【解释】得宠和受辱惊慌失措。把得失看的比自身重要。什么叫“宠辱若惊”?受宠是相对于地位低下的人,得到荣宠时惊喜万分,失去荣宠时惊慌无措,这可以称为“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忧患意识,因为我有对自身的顾及,当我没有自身的顾及时,我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以看重自身得失的思想,来对待天下百姓,就如同把自已的得失寄予天下百姓的得失,用爱护自身名利的思想,爱护天下百姓,就如同把自身托付于天下百姓一样。【感悟】世人得荣惊喜非常,而受辱又惊恐无状,而圣人得到荣辱也会担惊,因为圣人把自身看的谦卑,和天下百姓的大得大失比,一切都是虚荣虚辱。对于地位低的人,生活不如意、权力小、金钱少,有些人渴望名利的到来。当有一天“名利”来敲门时,会惊喜无措,心情澎湃,不能自制。但荣耀不是永恒的,有荣就有辱,当自已的位置很高了,就害怕不幸的遭遇,位置高的人遇到不如意的运势时,就像位置低的人,遇到荣耀一样,也是惊恐万分,坐立不宁。世上许多人之所以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是因为把名利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当没有求名、求利的欲望时,自然也就没有忧患意识了。  第14章:自然之道浑然虚空 【正文】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寻寻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标注】①搏:指触摸的意思。②致诘:准确分辨。③纪:规律。【解释】看它看不到叫做“微”;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到叫做“夷”,这三方面还不能准确区分和定义道。因为它是浑然一体的,它上边不光明;下边不昏暗。当努力找寻它时,却不能找出,因为它是融合于万物之中的。可以说它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质的形像,可以被称为恍惚若存。用古老的规律规则,可以驾驭现有的事物,以现有的规律规则也能推演到事物的因缘,这就是道的规律性。【感悟】老子五千言,所有文字都是描述道和道的表现,而道是什么?本章老子论述了道的特征和性质。老子以人的角度,观察道,而道无色、无声、无相,怎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老子说,看它却因其细微,而无法看见;听它却因为其稀小,而无法听见;用身体触摸它,却因其无形而无法触摸,但只根据这三个方面不足以区分道。老子接着描述道的特性,道无阴无阳、无内无外、无表无里,是浑然一体的,外表不明亮,里面不昏暗,而且寻找她时,却又无处可寻,其好像隐匿于万物之中了。老子对道进一层的描述,说明其无阴阳且融于物质的特性。老子更进一步描述道的特性,道从人的意识反映出来是没有形状的,且没有实质的,我们恍惚中可以发现道,而究其源头,却没有源头可寻,找寻其结尾,也没有结尾可寻。老子在这两句中,进一层描述了道的无形象、无前后、无长短之分。老子再进一步描述了道的特性,道是可以总结的规律,是可以用以前总结出的规律,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分析,以指导人们现今的行为,而且能以规律去推演事物的起源,这就是道的规律性和可循性。从整章来看,老子是从简单到深入,由易解到难知,层次递近的论述道的特性。  第15章:研究自然界的态度 【正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新成。【标注】①士:指古代的学者,老子此处的士,更接近于了解和认识自然规律的人。②豫:犹豫、谨慎。③兮:文言助词。④俨:严肃、认真。⑤涣:消除、消散。【解释】古时善于观察自然了解万物的人,可以从细微处领悟到一般规律,并达到不可认识的深度。因为不可认识,所以更应勉强探寻真相。有时小心谨慎像冬天涉水过河;有时犹豫不决像担心四邻起祸;有时相当严谨像去别人家做客;有时豁然喜悦像春冰消融;有时过分执着像混沌未开窍;有时空寂虚无像静谧山谷;有时茫然无措像一潭浊水。谁能安静下来化浊为清,谁能在安静中,默默研究,渐有所悟,怎么保持这种理论长久于世。只有不自满,才能不断进入新的境界。【感悟】古时的圣人仰观天象,俯察大地,对自然界中所有事物出现的原因和出现的规律性,进行锲而不舍,有时更能终其一生的研究,才有后人对自然界更清晰的认识。在远古时,伏羲创八卦,用八种自然界中的物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来解释天地万物运行不息的原因,其理论依据“太极阴阳理论”,现今仍然被许多科研家视为珍宝,近代张衡造地动仪,祖冲之创圆周率,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以及中国一直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等等,这些推动人类认识自然,了解万物的科研家,他们虽研究的方向不同,但是为他人谋福祉,为更多的人谋幸福之心,却是永远让人感动的。这些古代先贤的思想和做法,更是道家思想展现于世间最好的说明,在这点上,古今中外,皆同一理,其造福后人的思想是永远让人景仰的。修学者能从细小平凡处,深入研究事物的规律性,近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归纳和总结出物质的共同规律,其研究过程,是非常艰辛的。但这并未阻挡住研究自然的决心,他们能在研究和认识的低谷中坚持下来,渐有所悟,其坚定的信心来源于谦虚的态度和永不满盈的思想。老子说研究过程中,有时小心谨慎,有时犹豫不前,有时认真严肃,有时思想繁乱,有时空泛无得。从老子对研究者各种心态的描写,可以看出,老子对研究者的赞同和理解。《道德经》是一部指导人类发展方向的哲学,而哲学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基础的,对自然认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哲学思想的可行性和指导性,所以从老子的《道德经》来看,其不仅是哲学,也是老子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感悟和总结。可见本章可能是老子研究时的感悟,是自已研究自然,了悟自然规律过程中的记叙,也因此可以想像,当时老子确是对宇宙的奥秘和规律,有过深入的研究,也应有过非常丰硕的成果。从“深不可识”、“静之徐清”、“动之徐生”可以明显看出,老子当时对自然界的研究已经是前无古人,到了登峰之处。正因为老子谦虚的态度,能不懈了解自然,其《道德经》才能现在一直指导我们的思想。研究者的成果造福了人类,造福了后世,而其“不盈”的谦虚思想,更是除成果之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第16章:无欲观物善爱永恒 【正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标注】①虚:心无欲则虚。②静:心不动则静。③笃(dǔ):深厚、沉稳。④观复:观其自然发展,循环反复。⑤殆:停殆、停歇;这里指众生随道,身躯灭失,而道却不停不歇。【解释】达到心中无欲,意守心念清明,观万物依道发展循环反复,就会发现芸芸众生各有各的归“根”处,事物只有到达归根处,才能真的清“静”;清静后就完成了自身的 “命”程;完成使命命程是事物不变的“常”态和规律;明了常态和规律,就达到了对事物发展过程的通彻“明”了。不了解事物的常态规律,心中欲望复长,不遵循规律性而为,其结果是不能成功的。了悟事物的常态规律,就可以心“容”天下万物;心容天下万物,就可以更“公”正的看待万物;平等公正的看待万物,是世间的“王”道;明了王道,这种最基本的规律,即是“天”道;天道恒“久”不变,即使自身灭失,“道”也不会停歇。【感悟】老子说正确审视万物的方法,就是“无欲”而观,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之后,以“无欲”的观念去观察所有生命的运作,其生灭规律,就会了然于胸,而明了万物生灭的基本规律,会发现自己的“有欲”和“无欲”,实质上是思想中有无“妄念”造成的。所以,修道要常悟常修,躬勤不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道德真经直解卷之一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章 原文
《道德经》81章,说的都是先天一气(第二部分)
圣祖的“道”
《道德经释义》[作者:任法融道长]
中国武当道教协会 --> 道家养生心得---[二、道家养生典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