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之迷——古四海
(2012-05-09 21:17:32)
标签: 四海
秦岭
关中盆地
龙首山
玄嚣降于江
千古之迷——古四海
关于“古四海”,迷失太久,史家不太愿意伤此脑筋。但要探究远古历史,“古四海”是绕不过去的。要寻找“古四海”,还须先从关中盆地说起。
震旦纪时,秦岭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为秦岭古海。海水之下的大洋地壳称为秦岭古海板块。秦岭古海的南北两侧是两块古老的陆地,北边的叫中朝古陆,即中朝古陆板块,南边的叫扬子古陆,即扬子古陆板块。在加里东运动时期,秦岭古海板块曾向中朝古陆板块之下,发生过一次大的俯冲活动,当时在坚硬的古陆壳的强力抵制下,使秦岭古海板块的北部边缘褶皱成山,形成中朝古陆南缘的一道镶边—即形成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秦岭古海面积随之变小。印支运动时期,秦岭古海板块再次向中朝古陆板块之下大规模地俯冲,其结果使秦岭古海板块全部褶皱成山—即形成秦岭印支褶皱带;到三叠纪末,秦岭古海全部消失,秦岭地区己成为连接南北古陆的褶皱山系。在此以前的漫长岁月中,秦岭古海起着分隔南北的作用,并作为引起南北地质差异、生物群差异的原因之一。而到这个时候,代海而起的秦岭褶皱山系,便成为我国南北最重要的地质分界线。大约距今一亿八千万年至七千万年之间发生的燕山运动时期,南边的扬子古陆板块向已经褶皱成山的秦岭下面俯冲,结果使秦岭山系不仅被迅速抬高,而且与中朝古陆断开,进而还使中朝古陆之南缘发生断陷,逐渐形成关中盆地。
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的关中盆地,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关中盆地位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至秦岭,北接渭北北山。关中盆地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西窄东宽,东西长约300公里,海拔400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至黄河河床降到340米。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千米,西安附近约75千米,眉县一带仅20千米,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形似“新月”。关中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眉县以西,渭河河谷狭窄,发育有四至五级阶地。以东河谷变宽,发育有三级阶地。漫滩及一、二级阶地宽广平坦,连续分布,三级以上阶地多断续分布。二级阶地以上各级阶地均为黄土覆盖。渭河北岸,泾河以东的泾、石、洛冲洪积三角洲平原,宽达10—24km。渭洛两河之间为在阶地基础上形成的沙丘地。漫滩地,海拔338~360米,高出水面1~6米。渭河一级阶地,高出河漫滩地5~20米,高出水面5~25米。渭河二级阶地,高出水面20~45米,高于一级阶地2~15米,海拔360~385米,与三级阶地呈缓坡接触。渭河三级阶地,海拔370~600米,高出渭河水面30~102米,前沿高出二级阶地10~45米。
关中盆地南北两边黄土台塬分为两级黄土台塬。一级黄土台塬是在下更新世湖盆基础上形成的,黄土厚100余米,塬面高程540—880m,高出冲积平原40—170m,分布于渭河北岸及西安、渭南、潼关等地。塬面上有洼地,塬周斜坡陡峭,冲沟发育。当斜坡下部有隔水的软弱土(岩)出露时,斜坡稳定性差。二级黄土台塬主要分布在宝鸡、乾县、蓝田、白水、澄城等地,高600—1000m,高出一级黄土台塬或高阶地50—150m。二级黄土台塬是在第三纪末准平原或山前洪积扇上形成的,黄土厚度一般小于100m,沟壑发育,地形破碎。如蓝田横岭塬呈丘陵状地貌形态,沟谷切深逾200m,大多切入第三纪地层,侵蚀强烈。
上面叙述的是关中盆地的概况,在关中盆地南侧便是本文命名的“中华台”,包括自陕西华县至临潼一线的一级台塬,包括高塘塬、临渭区东、西二塬、新丰塬,西至白鹿塬至少陵塬一带。其中包括二级台塬蓝田山。蓝田山南靠秦岭,北依骊山。第三纪末期,由于秦岭和骊山断层急剧抬升,不断隆起。到了第四纪,由于造山运动的结果,秦岭向北延伸,带动骊山再度隆起与蓝田横岭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峻而干燥的地区。此时,汹涌的灞河无法直接向北入渭,改为向西数十公里北折而注入渭河。由于地质变化,使蓝田地区与汾渭湖盆分开,成为一个南、东、北三面环山的盆形谷地。这里讲的是蓝田山的地质形成。其中,“蓝田山”又有多个别名,如“覆车山”是相对于“有巢氏时代”,“三皇山”相对于“三皇时代”,“玉山”相对于西王母的“弇兹时代”等。中华民族五千年以前的历史皆发生在这里。这里是远古历史文化中心。“蓝田山”在《山海经》里称作“不周山”。
“古四海”是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命名,必然有一个中心,因为远古历史多发生在“蓝田山”,所以,古东海、南海、北海、西海应该是以“蓝田山”为中心所称的。
那么,“古四海”具体位于哪儿?“蓝田山”四周有没有“海”?从现今地貌看,完全没有。关于“古四海”,古籍中时时提及,但找不到论证“古四海”具体位置的任何文献资料。今人偶有论及的,不是以今天的东海为基点,在山东一带找来找去,就是满世界去找,皆与远古历史相去甚远。《山海经》的《海经》部分包含了丰富的远古史料,但要引用首先必须确定“古四海”的地理位置。由于笔者尚不具备实地考察条件,也得不到前人论证的支持,本文对“古四海”作以推测,提供一种思路,有待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日后考证。
1.东海、北海与西海:
关中盆地或叫汾渭湖形成以后,包括渭河水系、汾河水系及黄河上中游段,全部灌入这个盆地。然而,这个盆地的出水并不畅通。首先是中条山与秦岭错位拼接,形成了第一道围堰;秦岭与太行山南端撞挤的崤山,在三门峡一带形成第二道围堰。这样,关中盆地,原来并非是平原,而是一个大湖。随着年复一年,终于在中条山西端切了一个口子,即今天的风陵渡;再在三门峡一带,也终于切开一道峡谷,关中盆地也逐渐变成平原了。
“古四海”的“海”并非今天“海”的概念,而只不过大湖而已,相当于云南一带所称的“海子”。
关中盆地大致从东向西分为三个落差不大的三个“海”。自东向西分别是“东海”、“北海”和“西海”。大致由新丰塬向北延伸部分与和渭北石川河与泾河之间的高地向南延伸部分为分割,以东至潼关这一段叫“东海”。以西为“北海”。由白鹿原向北延伸的龙首山与泾水西岸向南延伸段相分割,以东为“北海”,以西为“西海”。龙首山与新丰原之间,位于“蓝田山”正北面。所以称“北海”。而渭北随着泾水冲击扇面不断扩大,在渭北“北海”与“东海”分界很模糊,所以《山海经》上记载“北海”上一些事又好象在“东海”。“西海”在今少陵原和西安市以西,靠南边,东大西小。
东、北、西三“海”中,以“东海”最大。到夏朝末年,西海、北海已不复存在,“东海”虽然大大缩小了,但还存在。商朝重点是东扩,注意力在山东及苏皖北部一带,关中一带记载不多,很少提及“古四海”,同时,“海”的概念也转移到今东海了。到了西周,古“东海”也只剩下风陵渡以北,黄、渭、涑水交汇处一片滩地了,古称“阳纡之薮”。关中盆地为古东、北、西三“海”的水位,估计水位最高时可达到海拔500M以上。新石器时期,水位约在海拔450M左右。对照关中地区地图,沿海拔450M等高线就可以描绘出古三海一个大致轮廓。
关中盆地为古东、北、西三“海”的旁证材料有三个:一是渭河平原没有旧石器遗址发现,是因为远古还是一片汪洋。二是渭河下游平原大面积的盐碱地,是因为古海沉积造成的。三是三门峡水坝规划: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开始修筑三门峡大坝,按原设计方案,大坝水位将上升到陕西省的华县、渭南一带。所以,渭华一带进行一次移民大迁徙,渭河滩被空了出来。由于三门峡大坝实际并未达到设计高度,因而无法看到渭河下游一带的泽国景象,也就无法还原远古时期的“东海”了。但足以说明关中盆地“古三海”存在的真实性。
除《山海经》之外,古籍中关于“西海”和“北海”的历史事件不多,“东海”相对多一点。夏桀为汤所败,从山西临猗(郇)一带西渡黄河,南渡东海,从华县一带上了二层台塬,向西经临潼,到达临潼西南的“有娀之墟”,被商汤打败,说明夏末“东海”还在。司马迁《史记》几乎不提“古四海”。只在介绍吕尚籍贯时仅说了三个字:“东海上”人。此处提到的“东海”即古“东海”即渭河下游一带。“上”是地名,秦时设上郡。“东海”也叫“江”,《史记》至少提到两次。一次是《五帝本纪》中记玄嚣降于江。玄嚣所降的“江”就是古“东海”,抢占了华县至潼关一带的滩地桑林,也夺去了这一带太阳族部落的部分食物来源,是导致“后羿射日”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一次是《夏本记》:“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此处的“江南”即东海之南,也即华县至潼关一带。大禹在此收贡赋时死于途中。
由于关中盆地长久以来是一个大湖,远古中华台上的先民出行一般需要西行到渭河上游渡过渭河,再四散迁徙。所以,自六盘山至贺兰山一线,成了远古先民第一个集散地。
2.南海
关于古“南海”,只能参照《山海经》来确定。其中一条西流的“河”注入“南海”给历代考证者造成莫大的困惑。关于“南海”的参照系还有黑水、赤水、青水、白水、洋水、流沙、钟山、昆仑墟(丘)等。
《山海经·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实际上,《山海经》以上所记载的各“水”的方位相互矛盾,无法对应。这不知是经后人修订所致,还是原本《山海经图》本身不规范所致。《淮南子·地形训》曰:“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淮南子·地形训》基本也是采用《山海经》的内容。尤其是“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穷石”即“穷桑”,显然将《山海经》所说的“赤灌水”(今华县赤水河)当成了古“赤水”了。
前面所说的东海、北海和西海,均是以蓝田山为中心的称呼,那么,“南海”必在蓝田山之南。在蓝田山南端,《山海经》所提的古水名、地名部分还未消失。但与《山海经》所标方位也部分不完全对应。
未消失的名称:流沙:流峪河;青水:青峪河;洋水:羊峪河;白水:白河或白马河,也即滹沱河。相传伏羲在此降伏妖马。昆仑墟:今转音为“kao-liang”(寇岭)。
已消失的名称:赤水:今名江流河。出自寇岭南侧,西南流,与流峪河相接处,即所谓“汜天之水”之地。钟山:即有巢氏时代的石楼山(今称石鼓山)所依托的钟形之山,今无名。古人以为河出钟山西北侧,这里是灞河与沋河的分水岭。黑水:不详。按《山海经》描述,应指今辋川西南分支。河:指灞河(古兹水)上游段,西流。至蓝田县城北折,入渭。
古时候,蓝田山南端的寇岭(昆仑丘)之西的凤凰岭(风皇岭)向西延伸,与白鹿原南端相连接,在今蓝田县城一带形成一个大湖,即所谓之古“南海”。“南海”由今蓝田县城一带沿灞河上段向东延伸,尾端最长时可能到达今流峪(流沙)河口。呈“蝌蚪”状。
远古时期,蓝田山与白鹿原之间的灞河河谷切割程度远没有今天这么宽、这么深。“南海”之水平缓流入灞河,东岸的华胥氏,西岸的赫胥氏以结网捕鱼为主要食物来源,以采摘、种植和狩猎为补充,成为当时最富有、最强大的部落,以至组建“华胥国(华夏国)”这一最早的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初级国家(部落联盟)。
《元和郡县志·京兆府上》:“县理城,即嶢柳城也,俗亦谓之青泥城。…… 顾祖禹曰:‘嶢柳城,今蓝田县治。青泥城,在县南七里。’”。青泥城,有可能为古南海沉淀青色淤泥层而得名。
“南海”,又称“渤海”。渤:水渤溢涌荡貌。由于古“南海”南依秦岭,如遇雨季,各支流汇入,由于落差大,流程短,常出现波涛汹涌状态。相比之下,古东、北、西海显得平静许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原文化——关中
陕西行政区划与地貌简介
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
关中 || 秦川秀明
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
天府关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