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时节写祭文
【题解】
严格意义上说,祭文属于应用文体之一种,那是古人在祭祀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祗时,供人诵读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一定之规。就内容言,不外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通常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铺展成文的;就形式言,有散文、韵文之分,韵文之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别。通常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的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陇冈阡表》,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教材已悉数列入,足可资参考借鉴。
清明怀古
鄂州泽林镇泽林高中高二(13)班 程瀚
庚寅三月,跨世十年。夜析月色,苍穹蘸墨。层云似练,星缀天涯。灯透夜,月披云。忽闻婵娟隐宫阙,暂得情思于人间。
今月照古人,今人念古月。忆往昔,月映翠,景不醉人人自醉。旧梦忽踏清风来,幽情渐叙浓云裁。忆封五千岁,梦回唐宋时。稼轩醉卧吹角阵,太白笑斥千古愁。介甫愁泊夜瓜洲,子安豪倾滕王阁。峰指群星,剑踏四海。才逼北辰,志盈狂澜。
时值清明,千红罩野。万籁俱寂,曲水低鸣。顺流而下,溯古自今。庄周虽伴蝶而走,鲲鹏仍叱咤乾坤;焦刘已含恨而去,孔雀复徘徊红尘。旧人已去,辉代千古;故者往矣,情纵万乘。残叶虽败,终将可替;炎黄已矣,永照汗青。
少焉,有细雨随风而下,采芬芳绕鼻而来。渗入心脾,思绪暂定。纵雨之抚顶,风之过颊,天色苍苍,野原茫茫。遥收宇宙之大,近采孤芳之魂。千古采菊人,终生曳尾者。雨渐逝,一揽满月;风愈狂,万代飞雁。
良辰苦短,回眸已千年。卧龙解甲,羽扇安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叹阿斗风华正茂,乐不思蜀;哀云长文武双全,无力回天。呜呼!陈年战事,烽火渐逝;义胆忠肝,铁骑永存。
是夜渐凉,时已子时。感世事之无常,叹时空之万变。玉兔醉读琅嬛簿,芳草巧接瑶池露。水烟锁岭,雾失楼台。
下山忽闻泊渔者,失道喜得指路人。自言渔溪千百代,幸得孔穴近水边。邀与随往,欣然而去。南下数十里,窟者忽见;北望千百星,柳暗花明。乃随入,内极暗,目无视物,倚廧而行。约走一刻,前若明者。又行数十步,仿佛若得一扉,渔者启之。乍得白光刺目,暖云遍体。飘飘欲仙,若有神护者。少焉,视野渐明,大惊失色。稻禾遍地,鸡鸣狗吠。北雁南归,白云幽幽。桑妇踏歌,壮子齐耕。其乐融融,似曾相识。言友人在此,邀与相酌。余心惑之,问其何许人也,答曰武陵。
啸风渐散梦惊起,方觉旧事若有时。愁恨天赐良辰短,醉欲复梦无处寻。衣衫恋露,日出东方。呜呼!清明踏山至子时,乍得桃源于人间。天露凉体恍惊变,唯见红日照清明。
庚寅三月廿五,泽林某记。
【点评】清明怀古,思绪翻飞,而作者力图以赋体行文,自然面对诸多挑战。全文看来,对语言的驾驭还是值得称道的。
祭曾祖母文
武汉市新洲一中二(18)班 涂勃
岁在丁丑,时在清明,曾祖永归,寿终七七。
德行风范,可鉴日月;教子抚孙,恩比海洋。
终生难报,永生不忘。悲哉曾祖,命运多舛:
七岁幼童,生母西去。伯娘陈氏,躬亲抚养。
青春二十,出阁涂门。名为三载,不足两秋。
寡鹄孤鸾,飘零失侣。门衰祚薄,零丁孤苦。
八月遗孤,茕茕独立。母子二人,更相为命。
苦不失志,泪不轻弹,严遵妇道,节烈贤良。
克己乐助,慈善好施。上和下睦,邻里相安。
孤灯残月,春雨秋霜。祖父始龀,跟随曾祖。
母织儿卖,母耕儿伴。穷且益坚,欲振家业。
世事险恶,家道难殷。托儿娘舅,外觅生路。
母盼儿安,儿思母苦,子母连心,牵肠挂肚。
祖父弱冠,别其远行,秉承其训,谋生自立。
寒暑易节,不改归思。祖父而立,农业始兴。
待父襁褓,事必躬亲。叔父三人,关爱无偏。
正其德行,明其忠纯,虑其寒暖,责其荒废。
三十五载,勤于家务,抚育儿孙,心瘁力竭。
及吾出世,悉心照料,孩提之童,不知亲爱。
唯吾曾祖,耐心抚育,一夜三醒,牵挂于心。
尤记幼时,携吾外出,所睹之物,悉数识之;
所愿之物,悉数得之;所厌之物,悉数弃之。
沐浴教化,终生不忘。积年之后,兄弟立世。
三人嬉闹,相扰邻里。唯吾曾祖,登门致歉。
如今思之,俯身惭愧。曾祖教孙,诲之不倦;
孙伴曾祖,相依相随。上慈下孝,四世同乐。
无奈天命,瞬间永诀。心何安哉,思何止哉。
寿及百岁,犹有尽时;祖疼孙情,世间长存。
曾祖恩情,永生不忘;曾祖遗训,永生谨遵;
曾祖音容,永生铭记。尊亲虽逝,精神永存。
河水有竭,思念永恒。不尽哀衷,统希冥鉴。
【点评】在这次以清明祭文为主题的作文征稿中,这篇文章,无论就其内容(祭曾祖母),还是言其形式(韵文),都属祭文体中之“正格”(当然后世亦多“不拘常格”之作),殊为不易。
曾是惊鸿照影来
黄冈市黄州区宝塔中学初二(11)班 叶紫涵
往事越千年,浪洒江西。潮汐来复去,轻轻拭去岁月的痕迹。
那些被潮汐带走的往事,有谁知道,有谁记得?
如惊鸿越影,水面涟漪重重;如清风微荡,柳条随风依依。
涟漪已散,惊鸿又到哪儿去了呢。
箫影埋·孔明
月色如水般泻下,静谧如梦。
梦中,有一缕箫声传来,清越、空远,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站在月下吹箫,把自己也融入了朦胧的月色。
一袭白衣,衣裙微微飘起。羽扇轻摇,如仙谪般,宁静,淡泊,有着一种低调的高贵。
箫声微颤。
划破寂静的苍穹。
在草庐中,他以《隆中对》令刘备拜服。他以自己的才华、智谋、激情、生命为代价,为刘备建立了蜀国。
但跟随刘备的决定,辉煌了刘备,却决定了自己的悲剧。
那本是刘备的一生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他只是履行诺言。
他是在那火尖舞蹈的蝶,一不小心,便会踏进火焰。甚至,火焰若愿意,便可将他,吞噬。
箫声如游丝,颤抖,绕梁。
当他明白刘备需要的仅是他的计谋时,为时已晚。他们的关系很微妙,不是“如鱼得水”,而是一种奇怪的平衡。
处于漩涡中心的他,无法脱身。
但他不悔。他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天下的安定么?那些所谓的“君”,所谓的“义”,又算什么?
甚至,那些人或许会在哪天杀死他。
谁知道呢?
他看着陆逊火烧连营,心里一片平静。
汉室气数,已然将尽,自己的生命,也快要结束了吧?
想起曾经的激情,曾经那“复兴汉室”的誓言,曾经的朋友。
都逝去了。
既然无法挽回什么,那倒不如,辉煌而生,辉煌而死——
绽放出生命最后的光华!
依然如从前一样,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仿佛,天地都是他的配角。
最后,陨落五丈原。
谁胜谁负,已经不重要了。只要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谁的江山,又有什么关系呢?
箫影,雪埋。
毕竟,他为蜀国,已然尽忠。
从此,互不相欠。
噙着一丝微笑,宁静淡泊,惊才绝艳的他,在风中消逝。
独舐伤·嬴政
我究竟是谁的孩子呢。
幼小的他,折下一枝梅枝,慢慢地思考。
风卷起铺满小院的黄叶,在空中打着旋儿,却终究落回到原来的地方。本就破落的驿站,愈发显得冷清。
他抱膝坐在老梅树下,显得很无助。
一个即将为太子的父亲,一个交际花的母亲——然后,让自己颠沛流离。“车来了。”美艳依旧的母亲赵姬从楼梯上走下来,欣喜地唤着。
他站起来,扑扑衣上的土,一辆马车停在驿站门口。
他跟着母亲上车。
要回“家”了。
九岁的他,回到秦国,从此远离了那个令他备受凌辱的赵国邯郸。
十三岁的他,继位为秦国国君,尊阴谋缔造者为仲父,尊不甚关心自己的母亲为太后。
二十二岁的他,举行了成年加冠典礼,开始亲政。
而其中的十余年,他是如何独处走过的?没有人知道,也无从得知。但他的心理创伤,恐怕一生都难以痊愈。
我们只知道,自从他执政后,便幽禁了太后赵姬,罢黜了相国吕不韦,六国中第一个攻打的国家便是赵国,第一个攻陷的国都便是邯郸。
那该是多么强烈的一种恨意。
可他始终还是一个孩子啊,一个踯躅迷茫的孩子。所以在逐出吕不韦后,他经常犹豫,经常后悔,下了强硬的逐客令,又把它收回。
这时,李斯出现了,一直牵制着他,直至驾崩。他,有过温暖的时刻吗?
他不相信任何人,所以夜以继日地处理所有的公文;他想让天下和平,所以修万里长城,收缴国内兵器。他不与其他人交流内心真实的想法,癖好仅是大兴土木,却因此导致了秦二世的灭亡。
这样的一个皇帝,虽谈不上圣明,可也不会被安上千古骂名吧?
可他依然沉默,沉默。
生时不愿说,死后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在那一排排人俑间回旋千年。
留下,一身孤独的伤痕。
风华绝·周瑜
因一部《三国演义》,他百年来受人唾弃,成为了“小气”的代名词。
谁会记得正史中那个完美的周瑜?《三国志》中的他,举贤任能,折节为国,嫉妒孔明一说,子虚乌有。
而他自己,亦才华横溢,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之战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时人评为“文韬武略,万人之英”。
他是出名的儒将,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便已令人心驰神往。
而最后,他不仅具备德、才和风度,最令人敬佩的则是他独具的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当刘备提起兵力太少,他只是一挑眉,道——“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
而他受贬低的原因,恐怕也是如此吧——他年纪轻轻便这么成功,定是骄傲自满的吧?
非也。他的豪迈,并不是自满,亦非关羽之流的狂傲。他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有身败名裂,仅此而已。他的气质和孙策相像,但孙策又带了些轻佻和嗜杀,他却是从容娴雅的。就像有人说,周瑜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刚柔并济。“周郎年少,正雄姿英发,江东人杰。八十万军灰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江山依然如画,你一节傲骨剔透了苍穹,绝世才华横溢了沧桑。
一切,都结束了。
曲终人散的凄寥——千年来,谁又能了解你?
曲终人散的满足——三十六年间,却支离了千年的风姿卓绝。
点点惊鸿,掠过沧海之面,融入了历史的浩渺烟波。
雪鸿顾影,一瞬而已。
仅一瞬,便可令后人追思千年。纵然青史成灰,先人们以血、以泪、以生死缔造的传奇,也永不会褪色。
清明时,把酒临风凭吊先人,那凭吊者,亦演绎着传奇。
清明的雨雾仍在风中弥漫,照影的惊鸿却已湮灭无音。
【点评】清明时节,怀古吊人,追思嬴政、周瑜、孔明(顺序做如此调整似要连贯些)几个历史人物,意在推倒定评,为其翻案,这是立意出新之处;以散文诗行文,这是形式出新之处。
【语文老师谈作文】
借鉴文言不可以辞害志
吴平安(武汉洪山高中语文特级教师)
具有悠久历史和厚重内涵的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今天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法定假日。古人云:“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民德归厚矣(民风就能淳厚)。”(《论语·学而》)有学者解释这句话的意义说,“通过祖宗崇拜的一系列活动仪式,把‘慎终追远’的实质内容贯穿始终,从而唤起我们对自身生命系统的敬畏和自觉,在致成‘民德归厚’中实现我们自身,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民族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明乎此,则可知祭文的写作训练,也应当是语文学科弘扬包括清明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回应社会需求而责无旁贷的内容。
这一特定题材使古人的许多写作资源可供我们直接借鉴,更由于2009年湖北“最牛高考作文”的轰动引来大批效仿者,因而中学生作文中文言化的倾向竟越来越明显了(所选三篇,皆不例外)。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时还难下定论。但就我所接触的情况,笼而统之地提一点注意事项,可能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提醒的是,不可“以辞害志”。孟子在解读《诗经》时提出过“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观点,朱熹对此的解释是:“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这虽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但我认为对我们眼下的写作,也是有针对性的。
你看,祭文者,原本是抒发对死者悼念哀痛之情的文章,感情这东西,掺不得假。真情矫情,字里行间皆可触可感。《祭十二郎文》能一反传统祭文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的固定模式,以应用文而步入文学殿堂且成千古名篇,靠的其实不是文辞的优美而是感情的真挚,乃至于如林纾所言,“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表现在语言上,便不是丰赡华美,夸饰艳丽,而是恰好相反,通篇是极其朴素的。那么,再看看我们的文章,所刻意追求的,却恰恰是前者。感情的深浅与文辞的朴艳,往往是对应的。所谓不可“以辞害志”,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楚天都市报》小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祭周瑜祭文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珍惜当下
清明时节:长篇凄美祭文《亡祖祭》,值得收藏。
三国周瑜之死历史真相揭秘,诸葛亮灵前哭吊感动了东吴文武大臣
诸葛亮成语歇后语
张学津《劝千岁》韵味深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