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科德育不是渗透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学科德育不是渗透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田保华 添加时间:2011-3-8 17:30:00
    过去,一直有一种说法叫做“抓德育,要抓学科渗透,抓课堂渗透”。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而我们不赞成这种说法。我们认为,学科德育不是外部渗透问题,而是本身固有的东西如何自然而然地呈现的问题。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思想,都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教师应该做的是,把教材(学材)中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和因素挖掘出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它是教师的课堂能力、课堂艺术、课堂智慧、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问题,是课堂生态、课堂文化氛围的营造问题,是体验与感悟的问题,不是那种肤浅的、贴标签式的直白的罗列与告知问题。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基础。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学科德育是存在于课程内容、过程、方式、活动、要求之中的德育,它与学科教学是完全同步的。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的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生学科知识增长过程的同时也就成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过程。
    实质上,德育,就是育德,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人做人,使人向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几年,在学校的层面上,我们一直把对学生施加向善向上影响的第一种重要途径定位在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这正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所倡导的:要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是新的课程观所要求的: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强调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正是新课程“三维目标”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过程;正是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要通过道德课堂建设,来改善学习生态、改善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在课堂,在学科教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也正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
    目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教师要有“育人”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二是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地表述出来的,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因此,作为学科教师一定要强化“育人”意识,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积极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努力使自己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既合乎道德的要求,体现道德的关怀,又孕育道德的心灵,洋溢道德的光辉,使学生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孩子的童年看见风景
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计划
成尚荣:在学科德育中成就学科教师的优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教育的方法分析
中国教育:情感缺失
令当代恶臭大学生头疼的德育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