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介入医学】介入放射学前世今生
userphoto

2022.05.23 山东

关注
背景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VR)是诊断放射学的发展和延伸,是在医学影像学、导管技术、细针穿刺技术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穿刺、导管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疾病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生化或生理资料,明确病变性质,进行诊断的学科,是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关节、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历经漫长的探索过程,可以说其萌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开始的。
1895年
Hascnek首次在截肢上做动脉造影尝试。
1896年
Morton等人用石膏作对比剂开始做尸体动脉造影的研究,由于当时没有可以在活体上使用的对比剂,这类研究一直实施在尸体上,到1910年Franck和Alwen才成功地将对比剂注射到活狗及兔的动脉内,至1923年血管造影才用于人类。而栓塞治疗则始于1904年,Dawbam将凡士林和蜡制成了栓子注入颈外动脉,进行肿瘤手术切除前栓塞。
1923年
德国人Berberich经皮穿刺将溴化锶水溶液注入人体血管内造影成功。同年,法国的Sicard和Forestier用含碘罂子油做静脉注射造影也获得成功。
1924年
美国的Brooks用50%的碘化钠成功地做了第一例动脉造影。
1927年
Moniz用直接穿刺法做颈动脉造影获得成功。继之Nuvoli经前胸穿刺做胸主动脉造影,随后又经后胸壁和左心室穿刺做心血管造影,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因为危险性大而未能推广。之后Cactellanos、Robb、Steinberg等先后采用了经前臂注射对比剂做心脏和大血管造影的所谓“血管造影术”并得到推广,但因当时的对比剂浓度低,成功率仅有75%左右。
1929年
Dos Santos采用长针经皮腰部穿刺做腹主动脉造影成功,将血管造影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同年Forsmann从自己的上臂静脉将导尿管插入右心房,首创了心导管造影术,并因此荣膺诺贝尔奖。
1930年
Bamey Brooka在手术中用肌肉栓塞颈动脉海绵窦瘘获得成功。
1941年
Farinas尝试采用股动脉切开插管做腹主动脉造影,但因操作复杂、危险性大及合并症较多等,限制了其应用。
1951年
Peirce通过套管做经皮置管术。同年,Bierman用手术暴露颈动脉和肱动脉的方法做选择性内脏动脉置管造影术,并作为化疗药物推注的途径。直到1953年Seldinger首创了经皮股动脉穿刺、钢丝引导插管的动、静脉造影法,由于此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对病人损伤小,不需结扎修补血管,因而很快被广泛应用,被称为Seldinger技术。3年后,Oedman、Morino、Tillnader等改进了导管头的弯度,开创了腹腔内脏动脉选择性插管造影术的先河。
1964年
Dotter经导管做肢体动脉造影时,意外地将导管插过了狭窄的动脉,使狭窄的血管得到了扩张,改善了肢体的血液循环,取得了治疗效果。在这种启示下,他利用同轴导管开创了经皮血管成形技术,Dotter被誉为“血管成形术之父”。
1965年
Sano用导管法成功地栓塞了先天性动—静脉畸形。
1967年
Porstman采用经腹股沟、两支针穿刺、插入特制的导管进行栓塞的方法,栓塞未闭的动脉导管,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同年,Baum和Nusbaum经导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治疗消化道出血取得成功,接着又开展了血管栓塞术治疗出血性疾病。
1968年
Newtont用栓塞血管的方法治疗脊柱血管瘤,为神经介入治疗开了先河。
1974年
Grunzig发明了双腔带囊导管用以做腔内血管成形术,较之Dotter的同轴导管又先进了一步。3年后他又用这种导管成功地为一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做了冠状动脉成形术,这是介入治疗心脏病发展史上的最重要的里程碑。此后,医学界设计了多种导管用于扩张血管,随着技术及学科发展,它不仅用于血管,也用于许多非血管性疾病。
1983年
Dotter和Cragg分别报道了用镍钛合金丝制成热记忆合金内支架的实验结果,标志着内支架的系统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1984年
Mass报道了使用金属不锈钢圈制成的自扩式双螺旋形内支架。
1985年
Wright和Palmaz分别报道了用不锈钢丝制成的自扩式Z形内支架和由不锈钢丝编织成的球囊扩张式网状管形内支架,次年改进为一种超薄壁无缝钢管式内支架。
1987年后
Sigwart、Rousseau、Strecker和Robkin等相继报道了一些新的内支架。随着内支架材料、形态、投递技术的研究,其种类不断增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1967年
Margulis在美国放射学杂志AJR上最早提出“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 a new subspeciality”,1976年Wallace在Cancer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为题系统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并于1979年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从此这一命名方法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同。
介入放射学在治疗血管性病变和经血管治疗相应器官疾病的同时,也开展了非血管性治疗和诊断方法:
1969年
Kauae首先报道了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1978年
Hoevels作了胆管内、外引流的报道。在此基础上,发展到经引流导管做活检和抽吸胆汁行细胞学检查,明确病因,植入胆管支架;经“T”形管用取石钳和取石篮抓取胆道手术残余结石。
19世纪
80年代
就有经皮穿刺活检的报道,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穿刺针、穿刺方法以及组织学、细胞学的发展,这一技术逐渐完善起来。
1970年
Christorffersen在剖腹直视下,对胰腺肿块进行穿刺活检。
1972年
Oscarson在选择性动脉造影引导下,对胰腺和胃肿瘤行细针穿刺活检。
目前
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在超声或CT导引下精确定位后,进行穿刺术。
20世纪
80年代初
介入放射学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介入放射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根本在于它改变了放射科医师只作诊断不作治疗的传统观念,尤其对以往认为不治或难治的病症(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
1990年
卫生部决定将开展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从而改变了放射科在医院和医学界的地位。这一门学科既有外科手术特点,又有内科治疗机制,更有影像诊断综合知识,加上其特有的导管、导丝等操作技能互相结合而成为一门边缘学科,它在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内、外科所不能及的作用,具有微创、高效、安全、并发症少、恢复期短、可重复性强、不破坏原解剖结构、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出现,成为有别于内、外科的独立学科。
1996年
11月
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联合召开“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称之为介入医学(Interventional Medicine)。
由于介入放射学应用范围广泛,操作方法灵活,可以根据其操作方法分类,也可以按照其血管性和非血管性应用领域进行分类,而目前学术界较为常用后一分类方法:
1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包括:
(1)血管造影及与其他影像设备相结合的侵袭性影像诊断。
(2)血管成形术 用于血管狭窄性疾病的治疗。
(3)血管灌注术 用于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内溶栓、局部病变药物治疗等。
(4)血管栓塞术 用于血管畸形、血管破裂、动静脉瘘、消除器官功能等,与灌注术结合治疗肿瘤性疾病等。
2
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non-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包括:
(1)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管腔狭窄,如食管狭窄等。
(2)穿刺引流术 治疗囊肿、脓肿、血肿、积液和梗阻性黄疸、肾盂积水等。
(3)穿刺活检术 采取组织学、病理学标本用于诊断等。
(4)利用穿刺术 通过穿刺针注入药物或进行物理、化学治疗肿瘤或疼痛等。
介入放射学技术日臻完善,在世界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应用的热潮。我国介入放射学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取得丰硕成果。相信这门新兴学科今后定会有更多更快的发展。
>>>> 转载声明:版权申明【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文章 来源:介入资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介入放射学简史
可脱性弹簧栓子栓塞脑动脉瘤的技术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栓塞术中脑血管痉挛的处理——一个小窍门
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性质的判断与取栓方式和材料的选择
【指南】介入科诊疗指南(五)
为什么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有时会失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