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5讲 第3章 可是,我不想舒服地当动物【我读老子】

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民心不乱。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提纲

第1段:统治者要“三不”。

第2段:统治者要使老百姓无欲无知以及终极解决之道即全民虚心弱志,践行“无”,但圣与民有区别。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贤:①贝,多财。与“难得之货”统一,指物质财富。

②贤,多能也,有才干。

河上公注本:贤,辩口明才,去质为文。

质:本质,内在,原始;

文:外在,修饰,使人赏心悦目。

河上公注本对待“贤”:不贵之以禄, 不尊之以官。   

《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强调质和文要相当,与河上公不同。

不贵难得之货。

不把那些珍禽异兽等等当回事,否则,别人也想拥有这样的难得之货,而苦于难得,只好走偷这条捷径了。

《论语》: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可是,不论你对那些难得之货怎么淡然处之,怎么视而不见,当自然灾害降临,老百姓饥馑难饱,鼠盗蜂起恐怕在所难免吧?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见读现,显现炫耀。

可,这里是多。楚地方言多为夥(读火),可很可能是夥,且《老子》46章“罪大于可欲”。

“欲”,欲望和对万有之物的区分。“常有欲,以观其徼”,我们称之为大欲

欲望不可剔除,但不要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就是诱惑。“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统治者不尚贤,不把难得之货当回事,不显露自己的欲望,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贤与不贤,哪些东西珍贵不珍贵,他们的心也就不会琢磨这些,也就不会乱了。

王弼注本:“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

庄子《胠箧》:你把那些奇珍异宝用柜子锁起来吗,小偷小摸没得辙,遇到江洋大盗,连锁带柜子一起给背跑了。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读囧,决,意为插栓,锁);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对于企业管理,尚贤有积极意义。门从哪开,人从哪走,管理需有相应的导向措施,若希望团队形成学习型的组织,就要鼓励不断创新的现象和个人。

《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民心不乱。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寡欲”,彻底点——“无欲”。

如何做: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腹”和“骨”:身体生理层面,填饱其肚子,强壮其体格。基本的温饱问题不解决,盗贼是避免不了的。

“心”和“志”:精神层面,虚空其内心,使其没有“欲”;削弱其志向,使其没有追求。

“弱”,有解释为柔韧,因为《老子》中其它地方的“弱”是这个意思,也说得过去,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志向那么外显。

但削弱更贴切,一字多义在惜墨如金的古代,很常见。

王弼注本,腹为怀食之具,实其腹而无所知;骨无知以干,故可强之。这两者充实,强壮,不会有什么危险,。

心为怀智之物,故要虚其心而无所欲;志生事以乱,故弱之。

常使民无知无欲

知,指人为的技巧,即河上公的辩口明才。

欲,具体的渴望和对万有之物的区分,后者更为基础。

心虚不虚,志弱不弱,实际无法保证。

人内心的念想和欲望不可能根除。

老子看到了问题的根本“欲”,所以要老百姓无知无欲,有欲才导致有知,无欲才会无知,因此,倒过来说更符合逻辑及“无欲无知”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个别有欲有知的漏网之鱼没有作为的机会。

或者没有竞争的大环境,他们当然不敢为了。

那些骗老年人买保健品的骗子们是很好的实例。

第二段历来有争议,有的说老子是愚民,易中天老师很直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舒舒服服变成动物”,简言之就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跟喂猪喂狗差不多。

有的则认为无知无欲只是消解巧伪的心智,无欲,并不是要消除自然本能,而是要消除贪欲的扩张。

个人认为两种说法均可,善与不善的区别有时候本来很细微。问题在于,如何定义贪欲。即便解决温饱,每个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恰恰是肚子饱,身子骨强壮了,人便有了精神需求。

而要使民无欲,当然包括求知欲

没有求知欲人类怎么进步?

如果说只要一部分精英求知,那就是愚民没错。

现在我们的教育要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我们的国家在倡导全民学习,

我们的很多企业让员工学习新技术新理念,

这与老子的观念相悖吗?

但结合第一讲,老子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我们现在不是也说过去有蓝天白云,

过去没有毒奶粉,没有假疫苗,

按照老子的逻辑,还是回到过去好!

我们如果回到过去,遇到像新冠这样的病毒……

如果回到过去,车马都很慢恐怕不是浪漫……

上一讲提到“美丑”“善与不善”都是价值判断,

同理,贤与不贤,难得与易得也是人为;

人的欲,人对万有之物进行区分,进而对其按自己的标准进行选择,评判,离道越来越远。

在道那里,万物皆一,没有贵贱好坏之分。

所以老子最后再次提醒统治者,要像道一样,不乱为,不强为,不妄为,不多为,

一句话,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的目的是“无不治”是有为不是归隐山林无所事事

“圣”要无为,其目的是“无不治”;

“民”要心虚志弱,无知无欲,自身无所谓目的;

“圣”与“民”都要践行“无”,具体一点,都要虚心弱志。其区别:

圣人之“无为”乃为“大无”,如“道”一样,“大有”从中呼之欲出,终成万有,正是“无不治”。

民之“无知无欲,虚心志弱”乃为“小无”,

即去掉具体之有,除嗜欲去烦乱,削追求弱意志。

客观上成就圣人的“无不治”。

还可以看看:

万历十五年:能用法律和技术解决的问题,别扯上道德【读书人】

第4讲第2章老子之道干大事,干了大事不说话【我读老子】

万历十五年:竟然不是皇帝说了算?【读书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圣人之治:《老子》释义(三章)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道德经》第3章
王邦雄 | 《老子》第3章 虚心弱志的无为智慧
悦读国学|《道德经》解读:最好的管理方式是什么
无为而治——《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 科学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