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一课 眼明心快
「解释」的原则与步骤
让我再三的强调:优良的解经并非为要找出一些从没有人发现过的独特见解……解经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发掘出「经文最正常的意义」。
——费尔与史多特
课  前  练  习
「牛」论
请细读下面一篇由一个十岁小孩所写论「牛」的文章,然后指出其中那些属于「观察」、那些属于「解释」的部份?又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不正确的?
「牛」是哺乳动物,牛有六面——右面、左面、上面、下面,与后面。牛的后面有一条尾巴,尾巴上挂着一个扫把,它的功用是将苍蝇赶散,不让它们掉进牛奶中。牛头是为了生出两角而存在的。因此,口部就要长在别处了。牛的角是用来「撞物」,而牛的口是为要「鸣叫」的。牛的下面挂着他的乳部,给人挤牛奶。当人们挤牛奶时,奶的存量似乎是流不停、挤不完似的。公牛又叫牡牛(Ox),牛并不是哺乳动物。牛并不需要吃得太多,但当牛吃的时候,牛要吃双倍的份量才分足够。牛在饿的时候就会发出鸣叫,但当牛肚子里充塞着青草时,牛就不叫了。
引  言
上列的「牛论」真是童言无忌,十分有趣。它指出了一项事实: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需要运用观察与解释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经过时间、经验与教育的培养,才会愈趋成熟与准确。小孩子洞察力不深,而且未见过世面,许多的言论都十分幼稚可笑。但因他人年龄幼小,我们会见怪不怪、或是一笑置之,以此来调剂生活,松驰神经。但若运用同样的方法在解经的事上,就会贻笑大方,犯上对神的启示不敬的罪。
本章强调解经者不仅需要「眼明」——善于观察;而且更要「心快」——知其所以。因此特别强调解释圣经的原则与步骤,建立牢固的基础。在未开始讨论这些基础性的要点以前,让我们先将一些与「解释」有关的词汇下个定义。
一、正名与定义
A.「意义」
「意义」是作者藉著语言、文字、或其他讯号所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意义」的产生当具备下列三项要素。
1.作者必须立意要沟通。作者写作的动机或意向与经文的意义有十分直接的关系。
例如一只猴子若在中文电脑中打出:「我要吃香蕉」一句话,牛并不是在传递信息,只是在极度侥幸的情况下打破了惊人的或然率障碍而已。又如一只鹦鹉对来访的客人说:「欢迎您光临!」在牛的心目中并没有一丝欢迎的意念,只是藉著多次模仿而将几个熟悉的音节并在一起罢了。他们都没有立意要沟通什么!
2.沟通必须要有媒介——如语言、文字或其他的讯号。正常的沟通并不一定需要声音或文字,亦可藉著动作或表情。传播学早已发明了一套藉手势向聋哑人士沟通的工具。例如:用右手食指划向左手手心,再用左手食指划向右手手心,这举动代表「耶稣」(钉十字架的记号,注三)。又当父母对孩子皱起眉头或拉长脸孔的时候,孩子就知道出了问题!当然在解释圣经的事上,文字是沟通的媒介。
3.作者与读者必须对沟通的媒介或工具有共识。圣经中许多艰涩的词句,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陌生,但对当时的读者则是普遍被接纳的文字代号。因此研读如圣经一般的古代文献,现代的读者必须找出当时作者与读者之间对文字意义的共识。
基于上列的三项要素,欲要明白语言文字的「意义」,读者应尽力从作者的时代与背景去体认所采用的文字代号,进而找出作者写作的动机与意向。
B.「含义」
「含义」是作者在经文中有意或无意间所传递的信息,它虽然不是作者立意要说明的事物,但却是包含在文字整体的意义范围内。普遍来说,「含义」可分两种,一种是「作者所体认的含义」;另外一种是「作者未能体认的含义」。
1.「作者所体认的含义」是作者在用词造句时,清楚知道在主流的意义中亦包括了一些支流的含义。
例一:在出埃及记廿一章廿二至廿四节所颁的律例中,经文主要的意义是指出遇有人在争斗时伤害了孕妇,而在胎儿与妇人受伤的不同情况下,当如何判决处罚伤人者。但这段经文亦包含了神对胎儿保护的态度,虽然它不是主流的意义,但却在经文的含义中。
例二:耶稣说作门徒要计算代价,如同建筑楼宇和出兵争战一样(路十四28~32),经文的含义指出作事需有周详的计划,计算了代价才作行动。
2.「作者未能体认的含义」是作者在圣灵的默示之下,记述有关神将来所要成就的事,但从作者的时代与观点看,他并不知其含义的所在。最明显的例证是先知所说的预言,有些时候甚至连他自己亦不明白在说什么。然而解经者得非常小心,「含义」必须在文字整体的意义范围内,并非解经者自我创新,发掘一些根本不在经文中的意义。这种所谓找出经文中隐藏意义的解经法称为「灵意解经法」,将会在第十二章「前车之鉴」中讨论。
C.「解释」
「解释」是要找出圣经作者藉著文字及语句所要表达的意义。它回答一个问题:「这是什么意思?」「解释」是建立在「观察」的步骤上。下列图表可分辨二者之间的关系。
观察
解释
1.探究经文的「什么」。
1.探究经文的「为什么」。
2.运用眼睛,回答一个问题:「我看见了什么?」
2.运用头脑,回答一个问题:「我看见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3.注重事实,或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3.注重技巧,对所观察的事实与关系作出解释、结论或判语。
4.简单与直接。
4.繁复与多样。
图表11.1「观察」与「解释」的分别
美国法学家贺尔斯曾将知识分子分为几种等级:
最低一等的知识分子,只认清事实的真相,把它们收集起来。
较高一等的知识分子,能把搜集来的事实,加以比较、推理、批判、归纳、善加运用,化为自己的知识。
最高一等的知识分子,是在获得结论以后,将它化为自己的理想,有先见之明,仿佛天上有一种特殊的光辉,照在他的头上,使他能高瞻远瞩,走在别人的前头。
若根据以上的三种划分法,「观察」的部分属于第一种的知识分子,只认清事实的真相,知道它们的存在。但这并不足够,乃要将「事实」加以比较、推理、批准、归纳与运用,这是「解释」的领域。然而只有「解释」仍未完备,必须将所得的结论予以「应用」,发扬光大,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解释」与「观察」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但又是十分密切,分辨之时必须注意下列要点。
1.虽然细心的观察会使「解释」的工作较为容易与方便,但它却不保证会带来正确的解释。因「解释」与「观察」之间仍有一道桥梁,必须循着正确的途径才能安然跨越。
2.有些经文是作者对某项教义或事理的解释,但当研经者指出这项解释的事实时,它只不过是一项「观察」而已。
3.圣经中许多的真理都已经非常清晰明显,研经者只须将它的重点指出,便已达「解释」的作用了,因此有人只须清楚地将经文读出,听者就已经了解经文基本的意义。
二、解释的原则
A.除非经文有明显的指示,否则在正常的情况下,每段经文或每项用语只有一种解释。「解释」虽然只有一种,「应用」却可多方。
B.直接而简单的解释往往比曲折而复杂的解释较为可取。
C.研经者必须将圣经的信息与意义读出来,而并非存着偏见硬要将某些神学思想读进去。
D.艰涩难解的经文必须对照明显易懂的经文。换句话说,某些已公认为具有争论性的经文,不能用作信仰与行为的唯一根据。
E.分辨描述式经文与命题式经文之间的不同。
描述性经文
命题性经文
a.叙事文体
a.说明文体
b.描述一件事情发生的经过与发展
b.说明一项真理的推论与应用
c.作为信徒的模范或鉴诫
c.作为信徒的原则或命令
图表11.2 「描述性经与文」与「命题性经文」的分别
F.认清经文的「意义」与「含义」的分别,并且了解那些是作者所体认的含义,那些是作者未能体认的含义。
G.注意上文下理思想的一贯性,看前后的经文如何帮助了解该段经文的意义。(参第十四章「瞻前顾后」)
H.认定每段经文都是作者在某一个时代对指定的读者所传递的信息,故此须要明了作者当时的历史与文化的背景。(参第十五章「鉴往察古」)
I.了解文法的结构及词句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断定经文意义的基本原则。(参第十六章「字里行间」)
J.推敲每个词字可能的意义,并且找出它在经文中确实的用法。(参第十七章「一字千金」)
K.藉著对照及比较同类或同主题的经文,找出圣经整体启示的教导。(参第十八与十九章「触类旁通」)
L.分辨「象征性的用语」与「实义性的用语」。遇有象征性的用语,必须遵照适当解释的原则化解其象征性的意义。(参第廿章「古喻今释」)
M.遵照文字沟通的逻辑与推理去找出作者的原意。(参第廿一章「喜有此理」)
N.注意每段经文特有的体裁——如叙事文体、说明文体、希伯来诗歌、智慧文学、比喻、预言、预表、或启示文学等。不同体裁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可帮助解释经文的意义。(参第二十五至二十八章「量体裁衣」)
O.遇有争论性或难解的经文,可以先提出自己初步的结论,然后参照注释书,再选取一项最合理的解释。(参第廿二章「他山之石」)
三、解释的步骤
A.勤发问题
曾有一大学教授愿意给予班上任何学生「甲」等的成绩,条件是他们须问一题充满智慧的问题,。并且提供寻找答案的途径。普通人都会认为智慧是懂得如何找出答案,但却不知道发问题与找答案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人起初以为重的物件下坠的速度比轻的物件快,直到加利略问说:「是真的吗?」才有突破性的发现。
又如许多人都看见苹果下跌,但只有牛顿停下来问:「为什么?」
「问问题」的过程主要的目的是启发思想,发掘经文中深邃的意义。在平常的读经生活中,某些事实与细节并不引人注意,但一经发问后,文思就自然显露出来。又一些人自以为懂的真理,在穷追猛究之下,才发现原来是似懂非懂,并非真知其所以。
研读圣经时最少可发三种的问题,这些问题亦是研究其他文学时所经常采用的。
1.定义性或解释性问题——针对作者用词的意义与解释而发。譬如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或「作者使用这词或片语的用意何在?」等。
许多圣经的名词或神学的观念,看似十分熟悉,但若细心追问,就会发现仍未能掌握它们的意义。曾有人问奥古斯丁说:「时间是什么?」奥古斯丁想了一下,回答说:「你不问我,我知道;但你若问我,我就不知道了!」正是这个道理。
经文中最少有三种词句或片语需要找出定义或解释,它们已在第六章「从实招来」中略有提及。
a.钥字或钥句。  b.具有神学性意义的词字或片语。  c.艰涩难明的词字或片语。
2.逻辑性或关系性的问题——是专注于追究原因,找寻词句与词句之间合理的关系而发。譬如问:「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表达?」「这个词在句子中占了什么样的地位?」「这句子怎样与上面的句子联在一起?」等。
3.引申性或关键性的问题——着重找出经文的意义所带来的重要性而发。譬如问:「这句子若是这样解释,对全段经文的影响有多深远?」等。
「发问题」必须根据所观察的事实与关系,以它们作为基础,不必从零开始。「观察」的部分提供原料,「解释」的部分就将原料加以制作,而「发问题」是这制作过程中的起步。发问的时候必须精细,但同时亦要从大处着眼,细节的解释必须视乎它们在整体的结构中所占的地位。
不要怕问一些似乎是「无关宏旨」或「微不足道」的问题,因为通常在你回答问题之前,是不大会知道它的重要性的。有些在起初似乎是无关痛痒的问题,最终可能会引致新发现。而且「问问题」的艺术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操练,甚至要经过多次的失败经历才能进入纯熟的境界。
有关上列三种问题的例证,请参第廿四章「解释举隅」中所列举的问题。
B.逐题解答
1.解答问题必须针对问题的重心,不要东拉西扯,最重要的是要藉著解答问题找出经文的意义。
2.采用上述各项解释的原则——如实义解经、上文下理、历史背景、文法结构、词的研究、以经解经、比较经文、化解象喻、逻辑推理、体裁特点等原则去推敲。不一定每条问题都需要应用以上全部的原则,但它们的答案通常都不会超出这些原则所订定的范围之外。
对于上列释经的原则,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步骤来应用,米高逊在这方面形容得十分贴切,他说:
有关释经原则的均衡使用,不仅要了解各项原则本身的意义,更须要学习如何将它们协调在一起应用。譬如我可以拿着游泳须知的手册,在岸上正确地摆动手脚的姿势,但当我跳到水中,就当尽全力将所有的肌肉筋络协调,使一动一划都正确地配合,如鱼得水地游动。各部的协调是一种技巧的掌握,而不是法规的牢记。解释圣经亦然,它是将所有原则协调在一起去正确地解释经文的一种技巧。
3.遇有难度较高的问题时,不必气馁,须用尽各样的方法去理解,找出可能的答案,然后参考可靠的注释书,看学者与专家的意见,集思广益,然后归纳分析那一种解释最适合经文的意义(参第廿二章「他山之石」)。
步骤温习
「实用释经法」的十大步骤
观  察
解 释
应用
1.细察事实
4.勤发问题
8.
2.认清关系
5.
9.
3.注意结构
6.
10.
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学习周易易经
不劳而获成现实《周易》无妄说端详
建立教义要正确的解经原则
有效查经●解释
学习《易经》的顺序
实用释经法:赖若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