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城老巷】清朝开国元勋府邸坐落于此,落成后却无人居住



洪衙埕巷

  寻常巷陌不平常,老街巷里有文章。位于东街片区南侧的洪衙埕巷,就是一条充满故事的小巷。


  巷子位于泉州五中后面,东起于东街菜巷和东边巷交接处,西接西边巷。穿越时光的洪流,洪衙埕巷的斑驳不只蔓延在瓦片上、地板里,还盘桓在那一栋栋旧民居和人们的心头。大部分时间里,小巷幽静而安然,仿佛娴静的姑娘带着几分秀气,又似白发的老者透着些许沧桑。


  清初名人洪承畴曾择地于此建造府第,人称洪衙,小巷因而取名洪衙埕巷。南安英都人洪承畴(1593年-1665年),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后降清。清朝入关后,洪承畴在清廷大力宣导儒家学术,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为满汉合流打下基础。清顺治帝对他十分器重,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并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


  洪承畴是明清两代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高官厚禄,威势显赫,但亲朋故旧却视之为奇耻大辱。他在洪衙埕巷所建的豪华府邸,规模颇大,但当时竟没有一个亲人愿意居住,他只好返回京都,留下这无人居住的府衙。而洪衙的周围,乃古官邸之渊薮,单以“埕”命名的就有何衙埕、洪衙埕、詹衙埕、伯府埕、黄门埕、徐厝埕。


古巷拾遗

清代古厝99间房

巷口有个青莲堂


  从何衙埕巷往南走进洪衙埕巷,熟悉一点的人都会开玩笑,“这条巷子简直就是‘郑家天下’。”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不过两三百米长的小巷,逾半是郑家的房子。


  郑家祖上出过进士,官居五品,买下大宅后,翻修出五进双护厝的院落,最多时共有99间房,还有一个堆满了书的“私塾”书房。1967年,郑家古厝拆除改建,不复旧容颜。


“我家大书房后面就连着洪承畴故居的一部分。”郑国权回忆。


清代古大厝 五进双护厝藏私塾

  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副社长郑国权的家就在这里,自幼生于斯长于斯,使他得以见证郑家古大厝的“前世今生”。


  “屋顶很厚,隔热效果好,夏天也很舒服。”在郑国权的记忆中,郑家古大厝坐北朝南,住着郑氏一大家族。据祖父讲述,古厝是先祖郑以铨从他人手上买来的。根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祖先郑以铨考中举人,官至五品大员。郑以铨诰授军功五品,奉政大夫,在河南项城、新乡、襄城都任过知县。他与哥哥郑以炯先后高中举人,郑以铨到此地买下人家的旧房翻修为五进双护厝的宅子,鼎盛时共99间厢房,若算上书房,整体面积约有7亩。


砖瓦古朴,手巾寮别有洞天。

古厝厅堂大 军民同住鱼水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洪衙埕巷巷口对面,曾有过一个佛堂,坊间称为“青莲堂”(在今泉州五中校园内)。青莲堂佛殿向南,大门朝北,每每佛诞之际,奉祀的信众颇多。佛堂在上世纪50年代被征用,后来,佛堂的老菜姑侄孙几个,到城南湖内另行择址辟建青莲寺,规模宏大,香火兴盛。


  年少时小巷的点滴依然萦绕在很多街坊心头。“小时候,我家古厝里曾经住了很多‘19路军’,当时厅堂很大,军人们直接席地而眠。”郑国权至今印象深刻,他说虽然当时年幼,但他依稀可以感觉到军民关系融洽,“他们离开时还留下一口大锅,后来这口锅被用作烧金纸用的金鼎。”


  时光如流水,一年又一年,古大厝问题渐渐增多。白蚁日夜侵蚀造成房屋多处垮塌,加上土木结构易盖不易修,1967年,郑家人聚在一起商量后,决定做一次彻底的改造。“拆一些、留一些,改建成9栋风格一致、较小的房子。”改造过程中,古厝拆除下来的部分石构件被保留下来,成为新房的基石。


  从郑以铨买下古厝,到如今郑国权儿孙绕膝,若是郑家古大厝能完整保留着,到现在可就传了七八代人。


后裔出卖业产 洪承畴故居自此易姓


  事实上,郑家古大厝曾与洪承畴故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泉州文史界人士介绍,洪衙埕周围曾经是古官邸的聚集地,单以“埕”命名的就有何衙埕、洪衙埕、詹衙埕、伯府埕、黄门埕、徐厝埕等。洪衙埕巷因洪承畴府邸而命名,为何最大的却是郑家的古厝?要揭开谜团还得从郑家先祖买房说起。


  “我家大书房后面就连着洪承畴故居的一部分。”郑国权回忆,虽然小时候那里已是一片荒地,但长辈们告诉他,郑家古厝与洪承畴故居是有关系的。


  根据《泉州古城踏勘》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洪氏后裔将业产出卖给一王姓人家;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王氏又将洪衙转卖给郑家,洪承畴故居自此易姓为郑。


  郑家古大厝已翻建多年,古厝的书房却永远留在郑国权的记忆中。“祖父是位私塾先生,我只去读过一段时间,倒是附近不少人家的孩子会到祖父私塾这来读书。”在郑老的记忆中,郑家书房挨着洪承畴故居的那部分,曾种有很多龙眼树,前面有一个很大的石埕,大到可以打排球。“说不清为什么,以前大家都喜欢种些龙眼树,留给后人。”


洪承畴府邸 落成无人居住

  如果不是门口那块二维码标识牌,也许洪承畴的府邸就在行色匆匆中错过了。如今的泉州三中操场所在地,曾是明清两代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洪承畴故居的一部分。


  洪承畴是明朝的股肱之臣,也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他的府邸坐落在泉州洪衙埕巷内,曾是一座落成却无人居住的古厝。因对他降清行为不满,洪府落成后,洪承畴到家乡去请他母亲、弟弟,皆被拒绝。亲故不齿、乡里难容,洪承畴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无人居住的府邸。


  相传,洪衙坐北朝南,建于明末清初,规模颇大,除正屋外,厝后还有层层叠叠的假山,并且建有花园,“文革”初期时仍存。洪承畴府邸虽然已经消逝在历史烟尘中,但因这座府邸而命名的“洪衙埕巷”至今沿用,关于洪承畴的故事也在一代一代人中口口相传。

如今的泉州三中操场所在地,曾是明清两代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洪承畴故居的一部分。


洪衙埕巷南侧的这口井还在使用

一巷三宗祠 还有明代观察第

  “我出生在此,生活在此,这几十年来巷子变化太大了……”80多岁的徐老伯,住在何衙埕巷与洪衙埕巷交汇处的古厝里,古厝不大,老人家每天坐在一把旧椅上,看窗外人来人往。


  面对来访者,徐老伯话不多。据他回忆,泉州三中校外旧操场大门一带,原本有一座祠堂,“据说是姓柯人家的,还有双护厝、天井和花园,可惜后来被征用,如今也没了”。


  《泉州古城踏勘》记载,泉州三中范围内以前有两所祠堂,一为何厝祠,因无人管理后来一度改为三中图书馆阅览室;一为尤厝祠,具体位置不详。三中校外旧操场大门一带,又有一座祠堂,称为柯厝祠,坐南向北,上世纪70年代尚存,今废。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许月才介绍,三中校园内原有座观察第,系明嘉靖十一年进士、广东按察副使何元述的府邸,后易主其侄子:何燮的忠壮第。何燮是万历四十三年举人、亳州知州,因捍卫城池壮烈牺牲,卒赠太仆寺少卿,谥号“忠壮”,后改为宗祠。


  这一说法也得到老街坊高明川的印证。“三中校园里曾经有古厝、花园、假山石,后来改成何氏宗祠,新中国成立前曾聚集了四五十个乞丐和流浪汉,故被称为‘乞丐营’,后来才整顿好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渔村遍布海丝史迹 “藏宝图”带您水关寻踪
行草作品清?郑板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n...
温陵志丨周末不远游,细数泉州的名人故居
游闽南古城泉州
timeout| 醇亲王北府花园:“龙凤”皆过往(12.9.28)
搜狐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