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材研究】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时不在是从时间角度讲的,从古代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说明了文化现象的普遍性。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是从空间角度讲的,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说明了文化现象的普遍性。
(3)文化现象各具特色。各具特色是说人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群体,甚至不同国家、不同的阶级文化生活也各不相同。每年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藏族农民总是身着盛装,手捧“切玛”(五谷斗)和青稞酒,来到农田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这说明了文化现象的特殊性、差异性。
①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广义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与纯“自然”相对应,泛指人类社会的一切产物,广义文化与文明同义。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所讲的“文化”,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与精神文明同义。
◇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是指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文化
文明
起源:
文化与人类产生的时间同步
文明一般是以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
性质:
文化是与纯“自然”的东西相比较而言的,
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程度。
内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
文明可以指社会生活各方面。
文明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
联系: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就是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分的总和。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由人创造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类的实践。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自然界中的山水,但是人们以一定的目的去欣赏自然的时候,便具有了文化的意义。可见,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当人类从第一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了。强调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③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人是文化的创造物。
①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人的文化素养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社会实践,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出来的;二是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这表明,人们通过文化教育等途径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凸显了文化对于人们特有的“教化”功能。
②人的文化素养的表现: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认识他人文化素养的高低。
③如何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为此,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要自觉接受知识文化教育,积极实践参加文化活动,吸收文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但文化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文化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化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建筑、雕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①静态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②动态形式: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物质化结果就是文化产品。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我们观察所有文化现象都主要是着眼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都是文化。
◇文化的转化性: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已,绝对不能认为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起决定作用。我们必须看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但又反对“文化决定论”,反对把文化的作用无限夸大。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不同的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起着重大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在教材的概念体系中,所谓文化的力量,实质上就是精神力量;所谓文化生活,实际上就是精神生活;所谓文化建设,总体上就是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有诸多分类方式:
由文化表现形式看: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
由文化活动来看:文化的生产、传播、继承、创新等;
由文化形态上看:有古今之分,有中外之分,也有地域之分;
由文化性质来看:有先进文化、健康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之分。
◇“文化的力量”与“文化的功能”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
就文化的功能而言,主要是针对个体的,即文化“教化人”、“塑造人”的功能。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时时刻刻受一定文化的熏陶。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接受文化影响,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由生物人变成文化人的过程。先辈的引导和教诲,社会的褒扬与惩戒,无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教化人”、“塑造人”。一个人小到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大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无不是一定文化“教化”、“塑造”的结果。“文化的力量”就是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见“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针对个体的人,“文化的力量”既针对个体的人,也针对人类社会。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⑴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⑵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①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并非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
②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⑶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①从整体上讲,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政治对文化有决定作用,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二者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属品。
②那种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也就发展了,经济落后,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③伴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④文化消费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内需拉动经济发展。
⑤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⑵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吗?
①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而相对独立发展的事例。如,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但却出现了许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诗人、大书法家、大画家。又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根本不可能与现在同日而语,但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②文化的发展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但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赶上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形成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这种情况表现在某些新兴城市,如深圳市,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其他地区,但文化事业的发展曾相对滞后。近些年来,深圳市注重文化建设,把文化的发展放到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使文化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已取得显著成效。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③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④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有哪些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一轮《文化生活》丨考点一 文化与社会
文化是灵魂
高中政治重要知识点解析:文化与社会
高中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