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家最熟悉的《论语》第一章, 可能你的理解一直都是错的!
近日教学《论语十二则》时,忽对教学参考书上第一则的释义感到有些疑惑。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七经》之首,《四书》之一,部分内容至今仍是中小学教材必选篇目。

  《学而》第一章相信大家都能倒背如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翻译的:“孔子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自己却不抱怨,不也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吗?”

  不错,如果在考试的时候,这样回答,完全没问题。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孔子说这三句话时,为什么要使用反问的语气,而且还运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我们都知道,使用反问句是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多用于反驳或回应别人的观点和质疑。而排比的修辞则能让语言更有气势。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孔子当时遇到了什么人的批判或质疑吗?这三句话真的只是谈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吗?

  要探询事情的真相,还得联系时代背景和孔子的人生经历来加以分析。

  于是找到《史记》第四十七卷《孔子世家》原文,仔细阅读后,方略有所悟。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诸侯相侵伐。孔子治儒学,以“仁”为核心思想,周游列国,欲售其学,以复周礼。诸侯礼遇之,却皆不用。于是孔子晚年返鲁,一意开坛讲学,终成一代宗师。

  现在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三句话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一般释为“温习”,其实,它还有另一个解释为“演习”。

  孔子的学说不为当时的为政者接受,开坛讲学时,难免有人会质疑:你这些东西,学了也没地方用,不是自寻烦恼吗?

  孔子回答:我这些都是经世之学,现实中随时都有实践(演习)的机会呢,难道不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吗?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诸侯国做官的也不少,如子路、冉有等,官位都很高。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不得行,粮绝。于是弟子们皆感到前途渺茫,一时间人心涣散,孔子很郁闷。只有颜回意志坚定,说:“先生您的学说博大精深,所以天下容纳不下您。”听了颜回的话,孔子的心情才稍微好了一点。

  由此可见,孔子开坛讲学之初,必有人质疑他的学说得不到世人的认同,很难坚持下去。

  于是孔子回答说:你看,这些人从四海八荒而来,都是和我们有着共同理想的同道中人,跟他们一起互相切磋,这难道不是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春秋末期,周室式微,社会动荡,有识之士纷纷著书立说,传播自己的思想,渐成百家争鸣之局面。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在当时虽有广泛影响力,但不认同、甚至攻击他的人也不少。

  于是孔子教导他的门人说:别人不了解我们,我们犯不着跟他们一般见识,也不必抱怨生气。这不正是有君子修养的表现吗?


  综上,孔子当初说这三句话,主要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学术立场,以及回应他人的攻击和质疑的。我们读书,一定要知人论世,才能真正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当然,后世对孔子的言论进行阐述时,依据时代和现实需要,不断深挖内涵、拓展外延,赋予其新的含义,只要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也是可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的逻辑
论语5.4
《论语》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注音及注释版
论语的主要思想
过则改之,经典里的节奏感 | 原典1.10
《论语》必背精华名句,一起感悟国学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