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话)东昌历史 永和诗意

(史话)东昌历史 永和诗意

|01一线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赣江中段的西岸,曾有一座名叫“东昌县”的古县城。它悠悠存续至少几百年,治所在古庐陵永和镇。
有关东昌县的设置,史书上有不少记载。但由于年代久远,又各有抵牾,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一个地名的称谓都有其历史来源。正如“庐陵”之名,虽正式见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立郡县,但在此之前的楚国时期,也许当地就有“庐陵”之名。同样,“东昌”之名,也可能始于之前的秦汉乃至更早。

为何县治位于今天吉安县永和镇的县称“东昌”?
首先说“昌”。昌是繁荣之意,容易理解,也是许多城市的名称。庐陵县被析分成8县后,也一度称为“高昌县”。
难以理解的是为何称“东昌”,而同时期的泰和白口城称“西昌”?这似乎不太合乎情理,因为泰和白口城位于赣江吉安段上游的东南岸,而永和镇却位于赣江吉安段下游之西岸。最大的可能,是赣江自赣州章贡两水合江而来,一直是从南向北流,而恰好到了泰和地段与自西而来的蜀水,受到自西向东横亘的玉华山阻隔,水流于是改为自西向东流。相对而言,在这江段中,泰和白口城位于赣江之西,而永和镇位于赣江之东,于是有了“东昌”和“西昌”之分。
东昌县的治域范围没有历史记载。但根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的“江州地图”上,所标明的西昌县、东昌县、高昌县治位置猜测,东昌县的范围大概是今天赣江吉安段两侧,包括今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永丰县和泰和县一部分,治所永和镇。

史志对东昌县的相关记载,《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孙策分豫章郡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资治通鉴》:“建安四年……分豫章为庐陵郡,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会僮芝病,辅遂进屯庐陵,留周瑜镇巴丘。”《晋书·地理志》:“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统县十:西昌、高昌、南野、巴丘、石阳、东昌、遂兴、吉阳、兴平、阳丰,户一万二千二百。”“东昌县”之名,于是最早见于记载!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群雄纷争,诸侯割据。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这一年,袁绍提议废黜幼帝,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因遭到包括曹操在内多数将领的反对而只好作罢。董卓被封为太师,更加专权……其他大事没有,天下依然纷纷扰扰。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初,孙策夺取豫章郡,统一江东,留中护军(后为东吴大都督)周瑜镇守巴丘。此时的江西全境,实际已在孙策政权的完全控制之下,为日后控制江夏、湖南乃至日后的孙权称帝东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出于加强统治的原因,孙吴政权把豫章郡分解,在赣中设立庐陵郡,治所在西昌(今泰和县城)。综合各类史料记载,我们姑且把时间定在周瑜大都督镇守峡江(巴丘)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200年。

东昌县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建置县,到唐贞观五年(631年)并入庐陵县,东昌县走过了431年的历程,完成了它曾经辉煌的历史使命。它走向历史的深处,成为一个标识、一个符号,但却被当地人所永恒记忆,并引以为豪。
东昌县虽然走入了历史深处,但它毕竟曾经是一个县。为此,以后历代官方正史以及地方史志,都有其记载。明代中期至元代初期,由当地乡绅钟彦章、曾子鲁相继完成了《东昌志》的编写,其手抄本今存江西省博物馆,并于2017年由吉安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点校出版,成为研究东昌县、永和古镇、吉州窑的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典籍。
同时,作为一个曾经存续时间长达数百年的古县、名县,东昌县也多次被作为有功之臣的封爵之地(也许会是与其他地方曾经存在过的东昌县)。《宋史》卷七十八记载,彭城吕人刘延孙被封为东昌县侯,食邑二千户;《宋史》卷五十一记载,临澧县侯刘袭卒,其子刘旻,于升明二年改封为东昌县侯;《南史》卷四十六、《南齐》卷三十记载,焦度封东昌子;《梁书》卷二十四记载,萧灵钧追封东昌县侯,食邑一千户;《陈书》卷二十九记载,荥阳武人毛喜,以定策功,封东昌县侯,食邑五百户……
然吉安古“庐陵”,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立郡县,以县相称,至东汉末年改郡以来,虽几度撤郡改吉州,但“庐陵”、“吉州”中心城,盖以西昌、高昌、东昌等县城存在为鼎盛。《晋书·地理志》:“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统县十:西昌、高昌、南野、巴丘、石阳、东昌、遂兴、吉阳、兴平、阳丰,户一万二千二百。”记载的庐陵郡统十县中,西昌、高昌和东昌时期相对璀璨。

吉泰盆地古庐陵先人自古耕陶耕读。“昌”字,作为农业,物产丰富,以水稻、高粱种植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著名粮仓。当年,北宋苏东坡被谪往岭南,路经庐陵时,仰恩师欧阳修,小住赣江边的永和镇南唐时建的清都观,为观题名,在这里会见了泰和人农学家曾安止,曾为其所著《禾谱》补写了农具图,作《秧马歌》。这是作为古庐陵农业发达的佐证之一。作为陶瓷等手工业,据明代《东昌志》记载:“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吉州窑瓷器走天下,成为古代皇室和欧洲、中东各国王室贵族的掌上明珠。产品盛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这里勤劳而智慧的先人,不仅在陶瓷制作技术和工艺上,走在时代前列,达到了最高水平,而且在志士官场与文学创作、史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东昌县永和镇又因农业和瓷器业带动了商业、旅游和饮食业的繁荣,这里的美食、小吃、酿酒具有南北风味,豆腐更是让天下的人们记住了永和的味道。
东汉末年,永和属东吴领地,孙策置东昌县治所而开埠。唐开元年间建本觉寺。唐末或创建东昌窑,又称永和窑,吉州窑。南唐置清都观、凤冈精舍。永和自此有古县、古镇、古窑之称。本觉寺塔和吉州窑遗址是永和古镇的标志。这里因瓷业的兴盛,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江南重要商埠和都会。沉甸甸的金黄五谷和金灿灿的吉州窑瓷器催生了吉安成为“金庐陵”和“江南望郡”之美誉。
永和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流传很多名胜古迹。这里的旧屋古井、老街古巷、商贾店铺、名士踪迹、市井风情都值得人们去追踪。这里的路、巷、桥、树、井、亭、阁、塔、楼、台、渡、祠及代表庐陵文化的古陶瓷、古寺古观、古书院、古村落、古代农耕文化等,一旦寻踪起来都有其传奇传说色彩。

唐宋至明初,永和镇是何等的热闹与繁华?
永和镇自唐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置“柴草市”,北宋真宗景德(1004年)成为镇市,制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据《东昌志》所载,永和镇唐开匡仙祠,宋建丞相府。宋景德年间,随着吉州窑陶瓷而兴盛,“辟坊巷三街六市……附而居者至数千家”。至宋元丰年间,永和“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六街市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读书台士大夫谈今古。”“公钜卿,来游其间,必有歌咏,以记其胜。”

永和镇地处赣江中游,是南北交通的枢纽。1101年的永和,已是舟车辐辏、民物繁庶,被时人誉为江南三大重镇之一。以永和镇为地处中心的吉州窑场历史悠久,它创烧于晚唐,发展于北宋,到北宋末年已臻极盛。因为吉州窑,永和镇曾经“陶埏者半之,窑烟竟日夜”,出现“烟火数千家”、“附而居者数千家”、窑工上万人的盛况。当年,北宋北归的苏东坡兴致勃勃来游永和和对岸的吉州城,曾留下了“此地风光半苏州”的赞叹。南宋庆元四年,南宋邑人丞相周必大《辅顺庙记》:“皇朝景德中,瓷窑始置官吏,为永和镇。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无高城深池……窑焰竟日夜……”吉水诗人杨万里曾有《至永和》诗,道尽永和的繁华:出城即便见青原,正在长江出处天。却到青原望城里,楼台些子水云边。
苏子游永和,是奔着念恩师欧阳修、会门生挚友黄庭坚(时任泰和县令)和几年前结识的清都观主老朋友而来,在此共享品评吉州窑所产器物饮茶议题。

清都观创建于南唐年间(937—975年),砖木结构,至今犹存,是江南著名的道观之一。唐宋永和镇佛道盛行,寺观林立,香火旺盛。清都观只是永和镇众多寺庙道观之一,其它尚有智度寺、慧灯寺、本觉寺、古佛寺、宝寿寺、守约斋等。黄庭坚在泰和任县令时,来到百里外的永和,他游览了清都观的逍遥堂,用过早餐,赋诗一首《十月十五日早饭清都观逍遥堂》:心游魏阙鱼千里,梦觉邯郸黍一炊。蔬食菜羹吾亦饱,逍遥堂下叶辞枝。

苏子到达挚友曾经题咏的道观,苏子心事重重。经与道士谢子和一番交谈,得知两人竟是同年所生,见对方竟然童颜鹤发,而自己却两鬓苍苍,苏子不胜感慨,赋诗一首《永和清都观谢道士童颜鬒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镜湖敕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羁枕未容。春梦断,清都宛在默存中,每逢佳境携儿去,试问流年与我同。自笑馀生消底物,半篙清涨百滩空。”
苏、黄游永和清都观,是相隔了18年。南宋文天祥在他的《游清都观次苏轼韵》道尽两位巨匠相识、相知、相念却又在最为艰苦的晚年不能相聚、最后只能共挂一堂的怅恨:“江西诗祖早相逢,晚见儋州放此翁。烟雨冥鸿万里外,风霜遗像一堂中。归来铁汉论心好,惜不玉人携手同。江水悠悠川溯恨,斜阳燕子倚秋空。”在永和人民的美好记忆中,永远存在一个“苏黄会”。如今,永和留下“东坡井”、“金钱池”和“苏黄讲经台”遗迹。

当年,苏子来到永和,令永和百姓惊喜不已,莫不欲睹其风采,万人空巷的景象可以想见:除了缙绅云随,更有成百上千的顶戴四角幞头、身着布衣、满脸被窑烟熏染的窑工们,携带着妻儿老小,伫立在永和堤岸上,欣喜地欢迎着这位文坛巨匠客人。
六年前,苏子被谪往岭南,路经庐陵时,为泰和人、著名农学家曾安止所作的《禾谱》而题的诗:“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垅暮千畦。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纤纤束藁亦可赍。何用繁缨与月题,朅从畦东走畦西。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归来挂壁从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如今,清都观保存了苏轼题诗、题字,还保存了苏轼的另一件真迹,他的一首亲笔诗——《秧马歌》。

当年,苏子游永和时,一个名叫舒娇的女子正值豆蔻年华(根据宋代永和人欧阳鈇《杂著》“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盛于乾道间,余见有元佑、崇宁者”的记载,推论舒娇生活的年代应在公元1090年至1170年间)。后来她的制瓷技艺在吉州窑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成为吉州窑五窑之一的掌舵人。《中国美术辞典》和《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均将她作为宋代著名瓷塑玩具和人物瓷塑家入传,也是两辞典中收入的唯一女瓷塑家。

这次故地重游,除了酒肉之意,必论宋时茶道,茶必点茶,盏必黑盏,追求的是“茶欲白而盏欲黑”。而苏轼之于点茶与黑盏,曾作过传诵千古的吟诵《送南屏谦师(并引)》:“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十月廿七日,闻轼游落星,远来设茶,作此诗赠之。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这是苏轼在杭州任上时的得意之作。那时的苏轼,意气风发,春风得意。诗中的“午盏”,就是“乌盏”即天目黑釉盏。“兔毛斑”,即是黑釉兔毫斑点盏。“春瓮”,即玉壶春瓶。而黑釉兔毫斑点盏、玉壶春瓶,以及木叶天目盏、剪纸贴花天目盏,正是吉州窑所产典型器物。
元代散曲作家、诗人贯云石为永和诸景作了一首《凤冈仙境赞》词:“天星分翼轸,地势接吴楚。唐开匡仙祠,宋达丞相府。绿野清都观,游赏堪画图。到处锦绣铺。百尺层楼万余家,连廒峻宇几千户。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监丞祠小花,佛姥墓蹴鞠,读书台,士大夫谈古今。东连翠竹,西出螺浦,南跨庾岭,北接天岳。乱纷纷,来往人不绝,一带儿,丹砂渡。更有那,苏子瞻墜履如故。连理枝,一枝枝生白鹤山中。并头莲,一朵朵出金钱池浦。秀水沟,一湾湾游鱼洲渚。只的是,景物异俗文墨邦、江南第一所,一答儿风流土。晴窗凤岭云,朱帘暮山雨。精舍书声莎草湖,看着那百花园歌舞,更有丹青无比画不足。”

明代徐霞客在他的《游记》记载:“于是搭乘一叶扁舟顺流北下。行十里,有个集市位于江左岸,叫永和。”
苏东坡、黄庭坚、曾安止、杨万里、胡铨、文天祥、刘辰翁、罗洪先、王守仁等贤能名士,或于此访友、或于此览胜、或于此讲学、或于此小住,与永和有深厚渊源,留下不少诗文和遗迹。苏子游览完清都观之后,是否还到过永和的其他景点,例如凤冈精舍、秀水沟、佛姥墓、绿野坊、金凤桥、秋月寒江亭、辅顺庙等等,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不得而知。不过,苏子留下了东坡井、金钱池、讲经台三处痕迹。连同后世名人留下的故事遗迹,永和曾出现了“永和十五景”。
公元1101年,苏子游永和时,永和人欧阳珣正好20岁。金人南侵,他大呼“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被金人活活烧死,是庐陵地区有记载以来首位死节者,成为庐陵继欧阳修的“文章”之后开启“节义”之名的肇端。此后的胡铨受欧阳珣的影响,极力主张抗战,反对投降,上疏乞斩秦桧以谢天下,震惊朝野,成为庐陵继欧阳修、杨邦乂之后的第三忠。136年后,祖籍永和、传说生于永和、恩师为永和人、妻子为永和人、与永和有不解之缘的文天祥诞生,后来考取了状元,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成为庐陵第五忠。而文天祥之临乱持节、谈判、被执、不屈、死节过程,简直就是欧阳珣殉国版本的复制。

公元1101年,苏子游永和的25年后,永和诞生了周必大。他成为四朝重臣、中国胶泥印刷的第一人,也是庐陵第四忠。那时,永和还诞生了欧阳鈇。这位终生不仕的学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被杨万里、周必大推崇备至。100年后,永和诞生欧阳守道。他成为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在主持白鹭洲书院时,曾在一榜中考取47名进士。其中,不乏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这样的得意门生。
历代公卿文人而歌咏永和的诗词则达上百首。从此,永和的天空诗意璨然。永和镇百姓可不过问什么“元祐党人”的政治倾轧斗争,他们只钦慕心中的才子。有宋一代,作长短词或浅吟低唱或慷慨悲歌者如天上繁星,各领风骚。他们的这些歌词,甚得永和窑工们的欢喜。在出土和馆藏的吉州窑瓷枕上,就发现了窑工们书写的柳永《商调·阳台路》和周邦彦《浣溪沙》《隔浦莲》。

人们常说,谈江西文化之盛,必言庐陵;谈庐陵文化之盛,必言永和。永和,一个撮尔之镇,竟能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与上郡昌邑声名媲美,除了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之外,众多文化人物徜徉其间、歌以咏志,大概才是其奥秘所在。
永和镇人才辈出,瓷器颇负盛名,人文底蕴深厚。据明代《东昌志》:素有“古庐陵,吉州天华物宝城;老东昌,永和人杰地灵群”。“东昌府人才辈出通四海,吉州窑陶瓷名扬贯九州。”这里涌现了欧阳修、周必大、胡铨、舒翁、舒娇、欧阳子道、文天祥等于此结庐的人杰英豪、能工巧匠。南唐时,永和古镇境内村落欧桂里系欧阳修的祖籍地,因该村落有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叔祖父欧阳仪、父亲欧阳晔接连考中进士,而把永和古镇所在的乡改名为“儒林乡”。至民国初年,为古庐陵县八个乡之一。特别是自宋以来,这里不仅闪烁万家灯火,汇集八方商贾,而且是“文墨之邦”。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永和镇考中进士人数有37人,状元有肖时中,胡铨。

永和隶属井冈山下的革命根据地,诞生了5名共和国将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永和人民为民族独立、祖国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牺牲的有姓名的烈士有439人。可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如今,赣江西岸的永和镇,依然还保存着“东昌井”“本觉寺塔”“清都观”“吉州窑”等古老遗迹,“东昌井”井水依然清冽。而新时代“东昌酒楼”,更是门庭若市、高朋满座,引发无数人发思古之幽情……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猜您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奇门遁甲如何起局?奇门遁甲起局步骤?奇门起局方法:十个步骤搞定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一第44章 -【察情】
腊月里的民俗之二不宜
压小人术——乱用必遭反shi!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元曲释义-26】
读《封神榜》知姜尚封诸神(3)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