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记)行走在千年古镇(中)

(游记)行走在千年古镇(中)

/01一线

“东坡井”从此走向历史的深处,成为永和文化的一个标识、一个符号,并被当地人永恒记忆,引以为豪。

美不美,毕竟家乡山水,亲不亲,也是故乡人。比“东坡井”更早的“东昌井”静卧在集镇北部古佛寺、绿野坊、茂材坊、通仙行祠、具庆堂、义士之建筑群以东,宁友堂与乡钓亭之间与东向凤岗精舍毗邻。现永和桥头村。建于宋代以前,红石、砖块砌成。井口红石刻有“东昌井”3字,相传为苏轼自海南岛北返途经永和饮用过此井水。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赣江西岸的永和镇,依然还保存着“东昌井”遗迹,井水依然清冽。而“东昌酒楼”,更是门庭若市、高朋满座,引发无数人发思古之幽情……


谈起东昌井,永和镇内还有两口比较著名的古井:西坑瑞井和沙窟文家堆花井。

西坑瑞井在南山和尚岭以南雷公岭以西的我家村庄。我向同行人介绍,据清代光绪年间西坑罗氏族谱记载:相传神爵年间,西坑泉水从地隙中涌出,于是形成西坑大井。因井泉清洁,周围生长灵芝草。苏东坡和永和清都观道长谢易庵老先生结伴寻为此地,为西坑胜地叹服。谢易庵常言:“西坑大井盖由瑞气所钟,所以都以瑞井源相称。”然而,历代地名志上都没有记载,只是乡人代代相传了下来。

沙窟文家堆花井静卧在吉州窑以南的南山脚下,依古县前街,前临老表母亲河——赣江。井径1.5米,深10米。永和木叶天目酒业李ZHENPING总经理用此水继承传统工艺,开发“酒立方”和“木叶天目”米烧酒。他在井旁接待了我们。据他讲,传说青年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读书游历时,一日,和同学在对岸县前街酒店小酌,在启盖斟酒时,见清澈的米烧酒入杯不但不粘附其边,而且酒花泛起,迅速满杯,香气扑鼻。见此情景,文天祥连脱口道:“层层堆花真乃好酒!”从此堆花酒名渐渐传了开来。


文天祥祖籍(六世祖炳然居永和镇,五世祖正中徙富田)永和沙窟文家。童年时,他十分瞻仰庐陵先贤,敬慕欧阳修、杨邦乂、周必大、胡铨这些本乡本土忠烈之士。青年求学时,在吉州白鹭书院与邓光荐、刘辰翁等同为吉州庐陵醇儒永和人南宋进士著名教育家欧阳守道门下。文天祥偶遇恩师,敬佩恩师的为学为人,以致成为了欧阳守道的得意门生。他的妻子就是欧阳守道的侄女儿。宋代以来,永和清都观书院办学活跃,永和的瓷器烧制业非常兴旺,文天祥因探亲、求学和国事经常出入清都观和吉州窑。吉州窑以陶碗茶具酒具和瓷器花瓶为大宗产品,迎合了大众需要,这可能也是这里的陶瓷得以发展的一个原因。宋徽宗用吉州窑造烧的茶具品茶时,评论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


永和作为千年的东昌古镇,因吉州窑业带动了这里的手工业发展,仅窑工就有万余人。自唐宋以来,古镇创造了诸如陶瓷、美酒(谷烧和水酒)、豆腐(清水和油泡)、红烧肉、汤锅肉(温汤)、烧饼、南瓜饼、米糖饼、油条、汤丸、艾米果等众多品牌,园区里仿建的祠、宅、店铺,部分还原了往昔村街的部分场景。

据《吉安府志》载:“(庐陵)蒸酿成风”,“泰和出火酒、老酒两种”,“永丰也出火酒”。其实永和更比泰和、永丰出产火酒、老酒。

据李总介绍,“火酒”为谷烧酒,即现代人称的白酒。“老酒”为冬酒。冬酒入杯是不会酒花叠起经久不息的,只有烧酒方能如此。文天祥接触到此“新生事物”,喜称庐陵谷烧为“堆花”,实为自然而贴切。

谷烧堆花的制作方法是以高粱、糯米为原料。用自制的酒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回甑混烧、混醅、混蒸发酵等工艺方法酿制而成。酒精度45-52°。酒色清澈、味绵甜、质醇美。现吉安堆花酒业沿用了品牌和酿造工艺,不同于新干赣酒酒业的以纯高粱为原料继承远古虎方国的酿酒方法。

饮酒人知道,真正好喝的酿制米酒,要酒香而不呛,味苦而不涩。入口饱满,从舌尖到舌根,满口甘甜,回味无穷。

据《东昌志》记载,此井水甘冽异他泉。采用永和当地堆花井中富含矿物质的井水,是堆花米烧酒成为好酒的关键因素之一。用井水煮熟粘米,撒上秘制的酒曲,反复翻动使熟透的粘米沾允。压实粘米,黏土密封。根据时节调节酿造时间,酿成,晶莹剔透。层层堆花,飘香四溢。永和烧酒:酒色清,气香,味醇,不口干,不上头。


宋宝祐四年,文天祥中状元,德祐二年拜相。乡人喜赠谷烧。入朝,上御宴之,赞曰:层层堆花、玉液冰清,煞是好酒!宋末,天祥毁家纾难,举兵勤王,转战南国,血染旌旗。祥兴元年兵败被执,次年解往大都。船经家乡,庐陵人闻讯,络绎堆花井前,万行热泪伴谷烧,隔江生祭文天祥。大都铁牢,迭经威逼利诱,天祥始终不屈,作《正气歌》、吟《过零丁洋》。数载后,文公为国捐躯去,英雄美名。乡人皆称庐陵谷烧为“堆花酒”,称此井为“堆花井”。

庐陵这壶酒,是江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庐陵文化史诗。“中华老字号,堆花八百岁”。南宋时,烧酒作坊遍及庐陵。青原区案山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中,盛酒的壶、饮酒的樽多有所见。盛于唐宋的天下名窑———吉州窑,曾出土小酒杯。文天祥喜欢老家的这些丰物出产,但唯独留下了对传统佳酿谷烧的赞叹。

物业兴焉,酒业兴焉。庐陵故乡念谷烧酒文化,仰文山、念文山,计划在古井遗址上重修堆花井、再造堆花亭。纪念这里水甜如蜜、丹亭如火。立碑上书《堆花井铭》曰:何惧惶恐滩头浪,但因故园堆花井;三杯家酿痛饮后,千秋青史刻丹心。


“永和古名市,益国是家乡。” 益国公即南宋著名丞相周必大。是文天祥敬仰的庐陵先贤之一。本觉寺近旁的读书台就是纪念他小时候刻苦勤学的地方。为此,我们再次来到,睹物思人,感慨万千。据史载,建炎三年(1129年),周必大四岁时丧父,十二岁丧母,十四岁时跟随伯父从广东回庐陵,青少年时的生活飘泊不定,但他刻苦勤学,终于成才。


永和博厚,名人辈出。南宋时“天目”一叶,人杰地稠。“二三大老,风流相望”,说的是吉州庐陵南宋丞相周必大与名臣胡铨和著名诗人杨万里的故事。永和连接了他们的情谊,周必大与杨万里从绍兴庚午(1150)同台参加庐陵解试相识算起,两人持续了50多年的交往。期间的吉州窑舒翁之女名舒娇,尤善陶,其罅瓮诸色几与哥窑等价。花瓶夫者值数金,小者有花。可见,吉州窑在当时的瓷业市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而由于吉州窑的兴盛,此时的永和镇经济地位直线上升,而士子云集以及科举事业的发展,也为永和镇注入了人文气息。镇人欧阳监丞(即欧阳殉,崇宁五年进士,《宋史》有传)的为国献身,以及一系列的科第举仕,如曾镐、曾跣、欧阳弁、欧阳采、欧阳文龙等,或进士出身,或解试出第,而镇人周必大更是读书拜相,将永和镇的科举推向鼎盛。儒士群体性的崛起为永和镇注入了新的精神文化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内化为一种气质。将永和镇从一个单纯的手工业生产市镇上升为一个文章节义,士大夫云集的人文之地。


陶瓷工匠舒娇,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永和镇人。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吉州窑刻瓷艺人,制瓷名匠舒翁之女、蓝浦《景德镇陶录》载;“吉州窑,昔有五窑:五窑中唯舒姓者颇佳。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舒娇,尤善陶。其护瓮诸色几与哥窑等价。”还赞誉其制瓷造诣当在舒翁之上。舒娇是我国陶瓷史上见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制瓷名家。


这里百尺层楼廒峻宇,绿野遍地河庄锦绣,天然构成了一幅绝美画卷。街市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吉州窑场陶瓷业作坊热火朝天,都市的天空灯火昼夜通明,达官显要文人市会川流不息,市街弦歌载舞永和乐,楼道茶室歌舞升平。舒翁陶瓷世家宾客满座来往不断,家道中兴门庭若市,白铀和黑釉两类制品市场繁荣。舒翁内修工艺外接市场,既会久远的技法,更精擅拉利修坯,上釉彩绘剔刻满窑。二十多道工序,技艺凤毛菱角,成就了一代工匠。


在吉州窑湖畔,舒翁和舒娇,父女俩在一起,就象杨柳温情垂范。被风亲吻着不断灵动,不知是杨痴了,还是柳醉了。那种春风得意的能匠契合,与飘逸的云,遥相呼应光大瓷业。家里窑场的桑槐苑,刮起了春夏风的绝响,惊醒了杨柳含笑,吹开了风花的多情,也吹出了陶瓷的冒尖。宽敞的赣江河床,一群群白鹭,在浅水边休闲觅食。一棵棵桑树,在春风里摇曳。舒娇喜收各种植物的花叶,备着尝试配釉与描画。发生在某日的静坐调釉活儿上,舒娇抬头竟遇见清凉夏风,将竹匾里的一片桑叶,吹落到了刚上完底釉的碗中。未干的釉水将它牢牢吸附在碗心,舒娇微微一笑,计上心来。桑槐苑里的一叶桑,成就了她的木叶盏。舒翁善于烧制玩具,舒娇则长于烧制炉瓮,并擅长构图上釉。父女俩的黑釉,木叶纹剪纸贴花彩绘品种,在宋陶瓷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传世珍品,木叶天目盏更被列为国宝。

永和的春天嫩绿气新,某日清晨舒娇陪同父亲来到赣江河边散步。一阵鸟叫打破了平静。一群水鸟,飞起时如烟往上,飞落时黑压一片。多彩孤单的翠鸟,也在不甘寂寞,紧抓着光枯的芦苇,定神的盯着水面,生怕漏掉每一个捕促的对象。岸上的绿化带中,冒着红色的嫩叶,衬托如鲜花灿烂。舒翁和舒娇父女俩,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面对河中川流不息的舟楫,他们伸出了迎宾的手臂,在清风中豪迈!似乎在回味着,曾经在赣江河边的十里窑场,铸就过人生的绚丽浪慢。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根脉。千百年来,庐陵(吉州)永和人在传承中创造,收获了文明的硕果。本地宗族姓氏的先祖,多为避战乱南迁的北方士族百姓。他们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格物致知,耕读传家,光耀门第。在名臣儒士的倡导推动下,城乡大量兴建学宫、书院。史载庐陵“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于“三尺童子,稍知文章”。自唐宋以来,举起建造寺庙道观书舍学馆,至今有些仍存旧址。


永和集市有五寺,除有本觉、古佛、智度和慧灯四寺分布西边南北,宝寿寺居中市靠赣江。集市寺庙之多实属罕見,可见香火浓厚。南部过通仙桥上市,右边的辅顺庙宇群掩没在灌木丛中。辅顺庙北对通仙阁、东望南北申明亭和揽胜亭,两亭邻近柳监镇词近古大集渡临赣江。这里行祠、亭台、斋堂、坊巷、里弄遍中下市。

凤岗精舍是永和集市著名的“东昌十五景”之一,作为书香的代表在宋前后延续历久,故而值得一提。它东临赣江北望神岗山,处丹砂渡秀水沟从金凤桥附近,紧靠文德里。之前南侧置柴草街,后柴草街主要集中在北侧慧灯寺的西南一带,以辟静读书。据族谱记载,明代我永和西坑罗氏先人之前居今螺子山下吉郡城北苍背,求学往来永和清都观和凤岗精舍,故而对两处书香之名特别关注。

崇文重教,成为吉安延传千年的人文传统,在民间,一直有“盘箕晒谷,也要教子读书”的俗语,宗族中不乏资助教育的义仓、义学。诗书传家,教化育人,不仅是名门望族的家风,还是遍传的村风民风。敬畏文化的“惜字塔”,“天地君亲师位”的神主牌,传道言志的楹联匾牌等,把崇尚和敬重文化的理念固化,熏陶着代代子孙。


“入则孝,出则弟”短短六个字,是庐陵人家对子女简单,平和,素朴,谦恭的要求。如今我永和西坑罗氏宗祠门前围址东西两墙面还留有“孝”、“悌”等墨迹。曾经几次游历到吉州城北螺子山下的庐陵文化生态园。步入民俗园,推开吱呀作响的漆黑大木门,青石铺地的庭院,宽敞大方,两棵桂花树左右对称,不问年岁地生长着。威严的父亲一手掌书,一手吊着水烟袋,慈祥的母亲素衣布鞋,在恬静地纳鞋底,孩子在木栅栏里俏皮地吸吮着手指,鸡犬绕膝,福气盈门,好一户庐陵人家。古人曾云“读而废耕饥寒交迫,耕而废读礼仪渐亡”,晴耕雨读,日耕夜读,忙耕闲读,因而,吉安赢得“三千进士冠华夏”的美誉。

在这飘溢着书香的沃土上,循着陶孟遗风,聆听朗朗书声,水阔云淡处,抱朴守真时,把传统和现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感悟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博大精深,好一处百看不厌的书香美域。(中)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设备技术、企业管理、网络与信息技术。个人辞条列入大型文献《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编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年窖火——吉州窖的创烧与终烧之迷
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
赣江风雅
白鹭洲书院
江心岛上的这座学校传承700多年,出过一位校友全中国无人不知!
宋代,赣江上的 一颗明珠——吉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