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科研团队的成果更有颠覆性
Wang Dashun等人的研究发现,小科研团队的成果更有颠覆性,而大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更有延续性,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成果的颠覆性逐渐降低。
  编译作者:梁国强 / 大连理工大学  原文作者:LingfengWu, Dashun Wang, and J. A. Evans
  素材来源:arXiv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颠覆性和延续性论文的区别)
  科学活动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科学家交流日益频繁,导致科学合作的规模逐渐扩大。时下,政府对大科研团队进行资助较多、对小科研团队的资助有所减少的情况,激发了Wang Dashun的研究团队的兴趣,他们耗费巨大精力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不同规模的科研团队的科研产出的影响力、颠覆程度。目的,就是要搞清楚科研团队规模和他们研究成果的创新程度究竟有没有关系?
  如何界定科研成果的颠覆性
  为解决上述困扰,Wang Dashun等人分析了1954-2014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数据、美国专利数据库(USPTO)中1976-2014年的专利及引用数据、GitHub(是一个软件开发代码仓库:https://github.com/)中2011-2014年代的全部代码,还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作者信息与Google scholar匹配。
  为了更加严谨一些,他们在文中设计了三个指标,来区别不同规模课题组的成果的颠覆性、沉睡程度和影响力:(1)颠覆性指数:其基本思路是衡量一篇新论文发表后使得以前的关注点转移的程度。颠覆性指数Di取值介于-1到1之间,值越大,则颠覆性越强,反之则延续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越强(如图)。(2)“睡美人”指数:通过计算某项成果发表后的被引曲线的凸性来衡量,用以反映科学成果被迟到认可的程度。值越大,表明引起同行关注所花费的时间越长;值为0,表示成果发表后每年都会得到一些关注;值为负,表示成果发表早期已经引起关注,随着时间推移其受到的关注逐渐降低。(3)影响力,即一篇论文发表后的被引次数。
  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成果的颠覆性逐渐降低
  经过一番让人头疼的数学计算,最后终于将困扰他们(同时也被他们的困扰困扰着的我们)的问题弄明白了,他们认为:
  大科研团队的成果的延续性较强,小科研团队的成果的颠覆性较强。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成果的颠覆性逐渐降低。1-5人的小科研团队的成果有72%可能会成为高度颠覆性的成果,而10人的课题组的可能性只有50%左右,当团队成员数量从1增加到50人时,他们的论文、专利和软件的颠覆性分别减少了70%、30%、50%。进一步按不同领域进行分析时,得出的结果也是如此,比较稳定。
  单个研究人员(或小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的睡美人指数较高,发表后往往不能得到及时引用;而大科研团队的成果一经发表,很容易得到较高的引用。2人组的睡美人指数是10人组的4倍,一些成功的小团队研究后来成为大团队继续研究的基础。小科研团队成员往往从一些时下不流行、较为陈旧的研究中获得研究的灵感,而大科研团队成员则倾向于较多的关注近期的高影响力研究、关注主要同行的工作,团队规模越大,这种倾向越明显。
  最后,怕我们仍然有困扰,他们解释:不同规模的课题组其论文、专利、软件成果的表现类型截然不同,小科研团队的成果更倾向于创新,大科研团队的成果则建立在众多小科研团队成果的基础上,并对原有的灵感进行了深加工。大团队的成果往往在短期就能引起广泛的关注,而小团队的成果则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其影响力才能逐渐释放出来。
  大团队、小团队都很重要
  无论是大团队还是小团队,在繁荣科学和技术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论文的致谢中,大团队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小团队的资金支持较少,因此他们建议政府在进行资金资助时,要兼顾,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Nature发文:基础科学创新速度放缓,已经进入「增量时代」
研究发现:有一种失败,会让你更成功
增量式科学时代:论文数量狂飙增长,真正创新却日渐稀缺
70年来,颠覆性科学突破大幅减少,当代科学走向平庸了吗?
小团队更容易做出大发现:Nature论文发现团队规模与颠覆性创新成反比
尴尬一幕:近年来论文数量激增 但科技界没有创新 3大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