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SCI评价科研人员绩效,究竟不合理在哪?

SCI影响因子与论文的原创性

作者 | 于剑

为了客观评价科研人员的绩效,几乎全世界的科研机构都采用SCI作为评价手段。

文章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学术杂志上,给科研人员带来的好处很多,近的有毕业、晋职、薪资,远的有项目、奖励。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通例。

但是,用文章发表杂志的SCI影响因子来评价研究人员的科研质量,虽是世界通则,但是否合理,却值得研究。

2013年美国旧金山宣言已经指出,SCI杂志影响因子不适合用来评价研究者的学术贡献。

道理何在呢?这得从SCI的设计原理说起。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是用来统计每篇SCI收录文章被其他SCI收录文章所引用的情况。

简单地说,就是一篇SCI文章发表之后,有多少篇SCI文章引用它。

其基本假设是,文章引用次数越高越好

SCI杂志影响因子(JCR impact factor)是用来评价学术杂志的学术影力的。其计算方式是统计近3年期刊所有发表论文的总引用次数除以发表论文总数。

简单地说,该杂志近3年每篇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即是该杂志的影响因子。

其基本假设是,杂志影响因子越高越好

针对研究者个人,由SCI可以导出后来提出的H指标(2005提出)。

所谓H指标是指:假设某人发了N篇文章,将这N篇文章按SCI引用次数排序,则H指标是指小于文章引用次数的最大文章序号。

H指标假设:H越大越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SCI引用次数、SCI杂志影响因子,还是H指标,都与文章的科学价值或者正误没有直接关系

那所谓的评价到底评价的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SCI度量的就是文章的引用率,可以部分反映文章的学术影响。

用它来讲其他任何故事,比如,说引用率高意谓创新性强、科学价值大,这些都是最明显的误导。

众所周知,综述文章的引用率一般都远高于非综述类文章,显然不能说综述文章比非综述类更有创新性、更有科学价值。

因此,SCI评价的就是论文引用率,并不能由此反应论文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

SCI杂志影响因子反映了杂志的宣传力度或营销力度,部分反映了杂志的学术影响力。

高影响因子杂志学术比低影响因子杂志宣传力度大,通俗的说法是,文章发表后读者多,见光率高。

任何一篇学术论文都希望得到最有力的宣传。因此,学术杂志影响因子作为投稿指南,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宣传力度,与创新性或科学价值并不相干。

H指标用来评诂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这儿的学术产出数量指文章的篇数,学术产出水平指文章的引用次数。

显然,H指标也不能反映创新性与科学价值,但可以说明研究人员的科研写作强度与学术影响力。

总而言之,SCI主要与文章的写作出版有关。

每个杂志对于文章的创新程度都有自己的出版底线。如果文章的创新程度达不到底线,除了综述论文,被发表的可能性很低。

但一篇文章的创新性超过了杂志的出版底线,是不是就一定能够发表呢?很遗憾,结论是不一定。

当文章的创新性超过了杂志的出版底线之后,文章能不能发表取决于是否利于杂志的宣传和销售。

为了有利于杂志的宣传和销售,文章的表达水平,包括叙述的逻辑合理性,语言的表达准确度,问题论述的有趣程度等,就成为文章能否发表的关键因素。

一篇创新性很高的文章,如果表达不够好,不利于杂志的宣传和销售,由于高影响因子竞争激烈,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学术杂志上的机会并不大,有时只能发表在低影响因子学术杂志,甚至是SCI不收录的杂志。

因此,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不能说其创新程度高于发表在低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但可以说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更有出版价值,可以给杂志带来更多的读者

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时, 国内研究者的平均水平距离国际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中国整个科技处于追赶世界水平的阶段。

引入SCI作为评价指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技工作者与国际学术水平的接轨,对于中国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

自从将SCI评价标准引入中国以来,极大地加快了中国学者将科研成果总结成SCI论文的速度,提高了中国学者发表SCI论文的数量。

目前,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多年排在世界第二,距离世界第一的差距日渐减小。

由于SCI收录以英文期刊为主,考虑到英语并不是中国人的母语,因此这一数据极为惊人。

考虑到刚改革开放时,我国与外国科技水平的差距,不可否认SCI评价标准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更重要的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也可以极大提高作者供职单位的知名度。

由于影响因子越高, 代表宣传力度也就越大。一个单位发表的高影响因子文章越多,得到高力度宣传的机会就越多。

SCI引用数也由对于作者的供职单位也有类似的宣传效果。

因此,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对作者和其供职单位是典型的双赢

这大大增加了科研院所使用SCI及其相关指标评价科研人员的动力。

但时至今日,SCI作为评价指标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是因为目前中国的科技水平与世界水平已经非常接近,有些领域甚至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对于科研人员的期待,已经不再是与世界水平同步,而是希望能够领先于世界水平。

这就不得不强调科研成果的创新性。

遗憾的是,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由SCI以及由它引出的各种指标都不能用来度量科研的创新性,只能度量出版物的宣传价值。

可惜,具有宣传价值与具有创新性不仅不等价,有时甚至南辕北辙。

因此,要真正重视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必须扬弃SCI以及由它引出的各种指标,重新考虑新的考评方式,比如增加本乡本土学术杂志的评价权重等等。

但是,考虑到SCI以及由它引出的各种指标对于作者和单位带来的巨大宣传利益,扬弃SCI以及由它引出的各种指标绝非易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于剑科学网博客。

搜索

复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与投稿] 学术量化分析的十原则
【科研工具】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与SCI论文的辩证关系
业内称国内不合理学术评价机制致优秀论文外流
昨日SCI被237.3亿抛售,今日已有期刊公开宣称放弃影响因子
知网为什么要优先出版?
谷歌指数将取代SCI影响因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