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济南旧事
五三街:
    原址在泺源门(西门)城墙外护城河东岸,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北自泺源桥(西门桥),南到趵突泉东门以北的坤顺门外,西邻护城河,原叫“顺城街”老百姓也称“西城根街”。原街南段两侧都有民房,街北段只有靠城墙一边有民房,此街依城傍水,南宽北窄。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充其在济南的势力,借口保护侨民,寻衅滋事开枪乱杀无辜、抢劫商店、污辱妇女。5月3日,日军将国民党交涉公署包围,收缴武器,山东特派员蔡公时等17人惨遭杀害。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也称“济南惨案”。5月8日,日军向济南城发动进攻,顺城街一带被日军用煤油放火焚烧,街上房屋全部烧毁,居民也惨遭杀害。1929年5月,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在西门桥南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该街改名为“五三街”。

    1978年,济南扩展趵突泉北路南段时,“五三街”被拆除,1985年,修建环城公园时,“五三街”遗址成为环城公园一部分。“五三街”不存在了,但是“五三街”这个名字及济南“五三”惨案有关的史实一直铭记在人们的记忆中。

剪子巷:

    位于趵突泉公园北部西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北起共青团西路,南止花墙子街,西通盛堂巷和五路狮子街,东连大、小板桥街。过去的剪子巷街面用石板铺成,泉水从石缝中汩汩冒出,水流成河,清澈的泉水终年奔流不息,步行经过这里的人,或脚踏摆在水中的砖石上跳跃而过,或脱掉鞋、袜趟水而行,正所谓,“清泉石上流,人在水中走”。那时随意掀开一块石板就是汩汩的清泉,泉水清澈,妇女在浣衣洗纱,老人在树阴下纳凉,小伙伴们则趟水玩耍,体现出古老泉城的特点,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清光绪年间,巷内店铺密集,光铁匠铺多达十几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店铺多为二层楼房,前店后坊,生意十分火爆。现在的剪子巷已不再那么繁华,泉水也已没有,成为一条普通的街巷,但那往日的风韵,仍然留在人民的记忆中。人们现在谈起来仍然津津有味,仿佛旧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千年老街后营坊:

    后营坊街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五六年了,在它的原址及附近崛起的是济南的中心广场——泉城广场,现在已经成为市区居民主要的休闲场所。

    传说后营坊街形成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了。当时曹操任济南相,他为了扩展自己的实力,曾在城南开辟练兵养马基地,他的大本营正门即在今天的泺源大街,随军家属都聚居在军营后门,房舍沿东西走向布置,恰好形成一条东西街,人们称其为后营房(坊)街。

    学者秦若轼在著作中记述,明洪武四年改土城为砖石城,并挖了护城河,这里成为南门外居民区。到了清代这条街更加富庶繁华,发展成最适宜居住的风水宝地。

    后营坊街有6个出水泉口,其中最甘甜的那口是居民们的饮用水源,其它的都用来洗衣洗菜。

    据介绍,这里的民居大都保持了明朝建筑的风格,多为独门独户,一律是黑漆大门,门台左右各摆一块上马石,迎门是白垩墙的影照壁,上面写有红漆的大福字。清末这条街上常年设有更夫,夜深人静时,低沉的木梆声从远处缓缓传来,晚上10点街东西两头的门同时关门落锁。

    这条街上有许多居住百年以上的住户,如明朝建威将军勾大用的后代,祥字号孟洛川的后代等,清末巡抚丁宝桢的大宅也在这里,此外学者王统照、推翻满清的义士秦文炳、鲁迅先生撰写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参加北大学潮的宋女士等都曾在此居住过。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后营坊街开始拆迁,1998年前后彻底消失。÷

正觉寺街:

    正觉寺为唐初兴建,始于城内,明永乐年间(1403~1424)移建舜田门外(今历山门),崇祯四年(1631)遭大火,大雄殿岿然,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1972年被拆除。正觉寺街即因北面的正觉寺而得名。

    解放前的正觉寺街是个宗教场所集中的地方,百余米内就有四座寺庙。街中部路北为正觉寺,正觉寺西面60米为三元宫,正觉寺东面60米为华林寺,街西面路南为南关清真寺。

    如今,这四座寺庙除了南关清真寺外,其它三座寺庙的遗址都随着泉城广场的兴建而拆除,看不到任何痕迹了。

官方驿站馆驿街:

    过去的馆驿街东起迎贤桥,西至十王殿,不足1公里,很窄,但这样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曾是济南西部交通要地,《续修历城县制》称之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明朝在此设立馆驿站,馆驿街也就因此得名了。人们不难想象出当时这条街上飞马奔驰、急送公文的情景。

    清末铁路畅通,航运兴盛,驿夫、驿马用得越来越少,1906年,济南设立山东邮政管理局,原馆驿站彻底废除。

    文史学家董俊菁在《馆驿街的往昔》一文中说,20世纪初这条街有三多:即人多、庙多、会馆多,人多是因为那时未开普利门,这里是由西南乡进出城里的必经之路;其次是庙多,连同毗邻的居仁街、影壁后街,共有庙宇六七座;再就是会馆多,尤其是阴会馆就有3座,一些外乡人死后不能马上运回原籍,就暂时安置在阴会馆里,天黑后从此路过感觉有些阴森。

    到上世纪40年代,这里已经演变成一条商业街,满街都是商业门头和店铺,在老济南孟庆筑老先生儿时的回忆里,这里商品种类繁多,有农具、炊具、日用百货、筐子篓子、建材物料、粮食、布匹等,春节前大量农民来选购年货,挎篮子的、背褡子的、扛扁担的、推小车的、牵牲口的、赶大车的,拥挤不堪但非常有趣。

舜井街:

位于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北起泉城路,南止黑虎泉西路,东通宽厚所街,西通刷律巷。长317米,宽20米,

舜井街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有“南门内大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南门里大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1980年,将舜庙街并入,三街合并命名为舜井街。

    舜井也叫舜泉,舜井历史上名气很大,欧阳修、苏辙、元好问、曾巩等文学大名家都曾诗赞。曾巩赞曰:“山麓归耕谜故垄,井干余汲见飞泉。清涵广陌能成雨,冷侵平湖别有天。南狩一时成往事,重华千古似当年。更应此水无休歇,余泽人间世世传。”

    往日的舜井旁还立有“龙虎护法”石碑,供有“圣井龙泉通海渊之神”木牌。街上的舜园过去是舜祠(亦称舜庙)。舜庙规模宏大,殿堂宏伟,有娥英祠,供有娥皇、女英神像。园内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所立迎祥宫碑,系张养浩篆额,张起岩撰文并书,碑文记载了自金代兴定庚辰年(1220年)至元代至治三年300余年内,舜祠和迎祥宫的兴废过程。

    现舜井呈井形,井口直径0.5米,四周绕以石雕栏杆,一根粗壮的铁链栓在栏杆上,寓意“舜井锁蛟”。关于“舜井锁蛟”,还一段古老传说。相传大舜时代东海有一条“黑蛟”,名叫巫支祁。它朝思慕想要当天下首领,多次找舜提出要求被舜严厉拒绝。舜选大禹为首领。巫支祁怀恨在心,要报复舜,除掉禹。舜去世后,巫支祁全力以禹为敌。他令东海鱼鳖一起出动发大水,淹没村庄、淹没历山。大禹带领百姓日夜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把无家可归的百姓转移到泰山、兴隆山、龙洞山上。大禹怀揣照妖镜,身带定海针,手挽降魔铁索,乘木伐在风浪中与巫支祁搏斗,他抛出降魔铁索,把巫支祁打翻在地,并把巫支祁锁在舜井里。巫支祁不甘心地瞪着两只怪眼问:“什么时候放我出来?”禹说:“等到铁树开花。”过了若干年代,南山有一壮汉,砍了一担柴,挑到济南来卖,顺便到舜井看“黑蛟”。他不等放下柴担,就急忙往井里瞅,哪知这一瞅坏事了,猛听得“轰隆隆”、“哗啦啦”一阵响,一条“大黑蛟”从井里飞出,摇头摆尾直向东海飞去。

    巫支祁怎么会跑呢?原来这个壮汉砍的柴上,不光带有青青的叶子,还带着各种颜色的鲜花,扁担两头包着铁皮,巫支祁认为是“铁树开花了”便挣断铁索飞出井外,逃回东海。从此人们只看见舜井里有条铁索,却不见“黑蛟”的踪影。

榜棚街见证考生悲欢:

    顾名思义,榜棚街过去有榜棚,用来张榜公布考生的乡试(考举人)成绩。它南起黑虎泉西路,北至泉城路,这条短短的南北路见证了明清两个朝代几百年间无数考生的悲欢。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山东的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8月举行,9月发榜。到发榜日那天,天还未亮榜棚街一带已是万头攒动、人声鼎沸。成绩公布后,上榜者欢呼雀跃,失意者则黯然神伤、郁郁寡欢。因为应考人数太多而取中名额有限,很多人为求得功名连考十几甚至几十年,直至头发花白。《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虽文采飞扬,但到省城应试却屡次落第,到50岁终于心灰意冷彻底放弃。想必当初他亦曾数次站在街北口的榜棚前无奈长叹。

耳朵眼巷、勺子头巷:

    由济南市东小王府街南首北行约三五十米,两米多宽的狭长胡同与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相交,小巷长不过一二十米,东西巷头相对各有一户人家。因为它实在太短了,不仔细看,行人甚至觉不出这是一条小巷。

    然而翻开百年前的清末济南市地图,人们却可以看到,这条位于东小王府的小巷还有一个“象形”的名字——“耳朵眼巷”。耳朵眼巷恐怕要算得上济南街巷中最短的一条。

    穿过“耳朵眼”,沿东小王府街曲折北行,在蕃安巷北段路东还有一条狭长的胡同,形状类似家用的勺子,柄长头大,因此人们赋予它一个生活气息颇浓的名字——“勺子头巷”(又雅称北斗巷)。

宽厚所街:

在泉城路以南,黑西路以北,舜井街以东,黑北路以西的范围内,尚尘封着一片老街区———宽厚所街(旧称宽后所街)及周边街区。无论是街巷格局,还是民居特色,这里均堪与芙蓉街相媲美。

“谈到济南民居,人们一般会用二进院落、三进院落来说明其建筑格局。而到宽厚所街区看一看,你会发现这里有不少大院是四进、五进院落,或者是二进、三进院加跨院、旁院的组合院落。”

“宽厚所街区堪称是济南民居的‘博物馆’,这里既有传统的清代四合院,又有规范的民国四合院。不少民居的过渡性特征明显,在建筑格局上突破了传统范式,在建筑风格上明显带有开埠以后中西合璧的特征。”宽厚所街60、62号王家大院便是一例。该院六柱大门是完全的济南清末民居形式,院内带外廊的厢房楼却是近代样式,说明当时楼房扩建带来宅基地紧张,楼房的位置是不得已的选择。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济南老城区最后的里弄——公兴里便位于此街之中。作为开埠后兴起的一种商品房性质的近代建筑形式,里弄往往是有钱人出资建造,用于出租的“住宅区域”。公兴里现包括宽厚所街27、29、31、33、35号五个院落,它们公用一条里巷、一面影壁、一道大门,基调古朴,特色独具。据悉,原位于高都司巷的汇源里亦是一典型里弄,可惜已于去年拆除。

    民居是真实反映一个时代市井百姓生活的“活化石”。

在距宽厚所街不远的兴隆店街,有两座颇具古韵的济南民居时下正在实施异地重建。这是济南市首次对民居进行保护性“移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济南县西巷
济南·宽厚里:让济南更济南
济南宽厚里老街夜不黑
泉城济南 甘泉甲天下
【济南游记】从宽厚里到芙蓉街
视觉:老街名新景观 续写城市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