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文】“讲实验”与“做实验”哪个更高效,及从“具身认知”理论角度的解读

最近我看到一篇论文《“讲实验”与“做实验”哪个更高效》,很有趣,也很有价值,而且正好和我最近比较关注的“具身认知”理论非常契合,特转发到本公众号,供感兴趣的老师参考。

这篇论文开篇提出一个问题:

在课堂中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的教学仍很流行。不少教师认为这样的方式远比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要高效得多。那么事实是否确实如此?

然后以一道题目在7个地区考试的学生答题统计数据为例:

从上图中发现:

不同地区学生的表现差别很大,得分率最低的地区只有58.5%,得分率最高的地区达到了85.6%

在进一步的学生抽样访谈中,论文提供了选A的同学的典型想法:

  • 选A选项的同学往往认为这与大孔的情况一致,他们并没有将这一情况与小孔成像联系起来,典型的回答是“就像窗子在墙上的亮斑一样”。当问到它们有没有可能是小孔成像时,他们会说“这不可能是小孔成像,因为小孔成像用的是小圆孔。可见,“圆”这个特征“小”这个本质特征给了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 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光屏能承接的都是倒的,所以是倒的三角形”这类学生显然将透镜成像中的现象当成结论背了下来,只记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断。

——以上现象是教学中非常典型的问题,在情境体验不足、或教师思维引导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把“非本质特征”误作为本质特征,导致要么用非本质特征“替代”了本质特征(比如:用“圆”替代了“小”),要么把非本质特征也作为本质特征的一种(比如:用“小”且“圆”替代了“小”)。本例中学生的抽象特征应该是后者。

论文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后面对问题成因的调查分析:是教材内容不同的原因?还是教学方法原因呢?

论文中说:

  • 教材中的情境与题目情境最接近的,反而得分最低!甚至低于教材中完全没讲此内容的地区!

显然,这个现象不是教材内容的原因导致的。

论文进一步对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如下:

例:(2009年学生问卷第113题)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内容时,(可多选)

(1)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学习关于这个内容的实验

(2)我们在课堂上听到了老师对这个内容的实验讲解

(3)我们在课堂上看到老师演示这个内容的实验

(4)我们按照教材里写的实验步骤动手做了这个内容的实验

(5)我们设计并动手做了这个内容的实验来检验自己的设计

分析各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各地区的得分率情况,论文得出结论:

  • 教师是否给学生探究的机会与得分率有较大相关
  • 地区3有最多的学生听到和看到教师对这个内容的讲解和演示,却是得分率最低的。而地区5(自己设计实验并验证)虽然选项2和选项3上的比例远远低于地区3,却是得分率最高的地区。地区5和地区3的学生该题得分率的差别达到了27%,在物理知识内容试题总的得分率上差别也达到了23%
  • 也就是说,尽管“听教师讲解和演示”远比学“自己设计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省时,但远远不是想象的那样高效
  • 地区3的教材实验情境与测试题相似,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的机会最少,得分率也最低。地区5和地区1学生自己探究的机会最多,得分率也更高。地区4和地区6的教材中甚至没有相关实验,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作出了如下总结:

  • 探究是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形成深层次理解的最可能的途径,尽管费时却未必不高效

如果您对上述论文感兴趣,可到本公众号首页输入“讲实验论文”,获取下载地址。

————————————————

【从“具身认知”理论方面的解读】

以上论文刚好和王珏老师最近的一些研究比较契合(包括对“具身认知理论”的解读)。

1、情境,是思维加工的对象。如果情境、或情境不足,思维加工将难以有效开展。

本例中,”讲实验“应视为学生脑海中“无情境/表象”,而”教师演示实验“则是典型的“情境不足”,学生对情境的体验不足,思维与情境接触的印象较淡薄、时间较短、思辨较差,因此不足以总结、提炼、归纳、抽象。

2、在具身认知理论中,也提出了“情境”对思维的作用机理:学习不是“脖子以上部分的事情”,身体反应会参与认知!

从身体反应的角度来看:

  • “讲实验”(听)大约就不能引发什么身体反应,效果理应最差;
  • “教师演示实验”(看)要好一些,多少还可以有些观察、思考、甚至有点小好奇;
  • “自己做实验”的身体反应就比较强烈;
  • “自己设计实验并检验”不仅身体反应可能会更强烈,而且由于要设计、创造,因此思维过程也得以深度参与,因而理应效果最好。

因此,这篇论文所述的“教学方法”,本质上正是不同的教学方法导致了不同的“具身”程度,并直接影响了理解效果。

3、非常巧合的是,王珏老师前两天刚发了一篇推文,其中的部分内容与上述论文非常契合,比如三种引发具身反应的情境:物理具身、情境具身、想象具身。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哪一种具身并不是最重要的

  • 关键在于能够引发认知主体的身体感受,引发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体验
  • 情境越生动、越逼真就越能引发个体的身体体验。特别是在学习抽象概念时或者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时,情境的再造与渲染就至关重要。

(如您对我的文章感兴趣,可参考:所谓“真实情境”,有两种“真实”,你说的是哪一种?

显然,对于“小孔成像”这类“抽象概念”、“缺乏感性经验”的知识,一般而言,“物理具身”的效果“情景再现” > “想象具身

当然,这一规律也不可一概而论。

如果有好的“情景再现”手段的话,效果也未必比“物理具身”差(毕竟情景再现省时、省力)。

而在某些情况下,“想象具身”也许效果达到最好,比如有时看小说就比看影视剧过瘾当然这一条不适用于物理知识)。

——当然,这只是就”具身反应“的效果来说的。如果是需要学生探究、试错,那情景再现”就难以胜任了(也许“虚拟仿真”有可能性)。

因此,对于类似“小孔成像”之类的知识学习,王珏老师给出的建议是:

  • 如果能“物理具身”,当然最好,太宝贵了!
  • 如果时间或条件不允许的话,那就要把“情景再现”的功夫要做好、做足在情景再现,可以出示多种情景、要制造思维的参与(比如多观察、多猜测、多描述、多讨论)、最好能制造“惊奇”!
    如您欲将”具身认知理论“培训引入本单位,请到本公众号首页,输入“学习理论培训”,了解联系方式。

    ————————————————————

    ————————————————

    本公众号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研究、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查看更多研究:

    •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 ppt:PPT技巧集

    •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课程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论坛]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怎么样?培养对社会、事物和学习要形成收集、归纳、整理、分析、总结的习惯?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2020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评价|中考|物理|北京市
中原名师培育对象张怀华应邀在焦作市高中物理学科分析会上作专题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