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光影 | 邵氏电影公司—香港影片时代的伟大变革者
userphoto

2023.02.05 甘肃

关注

一、邵氏电影公司历史

1957年,邵仁枚与邵逸夫由新加坡回港。邵逸夫当家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便是斥巨资买下清水湾一大块地皮,开山填海、大兴土木。

1958年,清水湾片场已经建成四座摄影棚,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

1961年 12 月 6 日,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邵氏片场一期面积达到 65 万英尺。

1964 年,邵氏片场全面落成时,建有 6 个独立的摄影棚, 2 条布景街道。

1967 年的扩建中摄影棚数量达到 12 个。文隽回忆:“清水湾邵氏片场占据了整个山头,搭建了十几座房,同时前山后山还建了无数街道、城墙、吊桥、堡垒。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装武侠片盛行之时,每一日,在邵氏片场里开工的台前幕后人员,数以千计。”

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从70 年代开始,电视等娱乐媒体开始产生影响,观众的眼光越来越挑剔,再加上嘉禾的迅速崛起,邵氏逐渐式微。

1987年 5 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

1988 年邵逸夫在邵氏片场旁建起旧 TVB 电视城,邵氏片场的摄影棚大多租给 TVB 作电视节目制作,而邵逸夫也于 1980 年担任 TVB 董事会主席,将精力转向电视。至 2002 年清水湾电视城迁至现在的将军澳新址,清水湾邵氏片场也逐渐荒废。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拥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宝电影公司三间电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权的卫星电视(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传媒集团”)曾多次出价洽购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以壮大其中文片库的实力,但邵氏拒绝,最后,邵氏于2000年宣布将该批电影的永久版权以4亿港元的价钱售予由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娱乐”,该公司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位复修。

1998 年 8月 12 日,邵氏以 7,800 万元港投得将军澳市中心地段,拟兴建新邵氏影城。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6年初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这是当年邵氏联合中国星、寰亚综艺、年代国际、美亚国际、晶艺电影五家公司对抗嘉禾的战略。然而时隔十年,其余五家公司已陆续退出投资计划,但在邵氏的坚持下,将军澳电影基地还是开始运营了。影城建于2006 年 7 月, 2008 年 9 月全面投入运作。

2011年 1 月, TVB 新主人陈国强从邵逸夫及邵氏手上收购包括清水湾旧邵氏片场的地皮(不包括清水湾旧电视城部分),计划用作住宅发展,但一直不见动静。

2011年邵逸夫正式退休。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寿107岁。

2015年的时候,邵氏行政大楼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为一级历史建筑,其余则评为二级或以下。虽然如此,荒废多年的旧邵氏片场,也难以抵御时间的流逝,面临被清拆的结果。

2017年11月22日,邵逸夫的遗孀方逸华逝世,享年83岁。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共计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被誉为 “东方好莱坞”。至此,属于邵氏的时代彻底宣告结束。如今的“邵氏”虽然依然存在,依然拥有雄厚的资本和资源,但已远非昨日,难续辉煌。

二、邵氏电影特点

“邵氏兄弟”遵循的则是一条更为纯粹的商业制片路线。

邵逸夫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经营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观众至上”论是其中心内容。邵逸夫很了解一般市民观众的心理,以及观赏习惯和兴趣,他审阅编导提供的故事剧本,以是否具有票房为取舍,因此“邵氏兄弟”在选材时都切准了市民观众的喜爱和情趣,选择通俗性和娱乐性较强的题材。“邵氏兄弟”的导演与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票房纪录为依据。

1957年,中国大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轰动,香港观众对黄梅调音乐如痴如醉。这一现象更是引起了对市场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视,邵逸夫于是重用导演李翰祥拍摄了多部古装题材的黄梅调电影,如江山美人 (1959)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装武侠片、功夫片、宫闱片居多,有些影片影响较大。它的《江山美人》、《后门》、《万古流芳》、《蓝与黑》和《珊珊》曾先后获得第6届、第7届、第12届、第13届和第14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调)获得第7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优秀奖和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奖;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华丈夫》分别在第24届、第25届亚洲影展上获奖;古装武侠片《大醉侠》、《独臂刀》、《英雄无泪》和宫闱片《倾国倾城》、《武则天》、《杨贵妃》等都受到观众的欢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产量减少,但创作上重视现代题材,代表作有《男与女》、《倾城之恋》、《表错七日情》和《女人心》等。

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年产量在20—30部之间。之后,电视节目越来越精彩,抢走了大批电影观众。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人们都没有馀暇和闲情逸致上电影院。以前的邵氏导演,一个一个的离开影城,然后,减产,甚至下来是停顿生产。而邵氏大规模拍片的年代,代表了一个电影王国的美丽的记忆。

三、邵氏家族企业

邵氏兄弟是宁波人,一门四杰,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于做电影生意要出名,父亲不同意。于是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起名叫逸夫。

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比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陈玉梅的逸事,由于当时“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发现陈玉梅朴素随和,便以巨资捧她成为中国电影皇后,陈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电影公司也永远不能将她挖走了。所谓长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总经理、导演于一身,其长袖善舞的精明为兄弟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四兄弟中老二任会计,内部掌握财务开支,从源头上把关,老三和邵逸夫任发行,几兄弟不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协调,在影片拍摄上也全员出动。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十一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执导;老二、老三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得来的抽成统统进入家族账下,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缩短了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当然这必然造成一些影片质量欠佳,也为同行间诟病。

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并将之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电懋的成立,香港电影业竞争越发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制作策略已无力招架新挑战。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缩电影制作的业务,转而大量收购戏院及从事地产业。

1957年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届五十,因不满二哥作为,想接掌制片业务,以稳定片源,兄弟俩最终决定在业务上分道扬镳。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标识与兄长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则主管制片业务。

四、邵氏电影公司四大导演

邵氏的历史,其实是脉络清晰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调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和胡金铨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龙合作拍摄的奇诡刀剑武侠片延续着邵氏的辉煌。

李翰祥:开创黄梅调电影

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胡金铨、张彻:确立新派武侠片风格

与李翰祥不同,胡金铨和张彻则以拍摄武侠片闻名,他们的风格被人定义为新派武侠电影,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起用岳华、郑佩佩主演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元的影片。

楚原:港台第一导演、最古龙的武侠片导演

楚原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他的《英雄无泪》《流星蝴蝶剑》等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楚原是第一武侠导演,在影坛掀起一股奇情武侠热潮,有句俚语,没演过楚原武侠电影的,不算电影演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凤凰知道:一代宗师邵逸夫
??邵氏电影:一个时代的经典缩影
<H3>你看那些经典 永远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H3>
邵逸夫和他的大东亚共荣梦
镜头下邵逸夫和他的影视帝国的前世今生
宁波有哪些伟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