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存:沧海变桑田的那些往事
6旬印尼归侨陈金雄忆东湖塘围垦
沧海变桑田的那些往事
作者:潘峻松    文章来源:宁德网    点击数: 216    更新时间:2012-3-22

陈金雄回忆当年围垦时的苦乐。

 

东湖塘围垦建设时的情景。(资料图)

 

发扬愚公精神敢向沧海要地。(资料图)

  宁德网消息 (宁德晚报记者 潘峻松 文/图)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公布的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中,东侨开发区环东湖生态景观是出现在该名单中的我省唯一项目。

  可曾知道,眼前这座道路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充满现代气息的海滨新城,在四十多年前,还是一片潮涨成汪洋潮退一片泥的滩涂地。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批有志于新中国建设的华侨青年从世界各地陆续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宁德,他们与宁德人民携手并肩,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昔日咸滩改造成了果香飘逸、鱼肥粮丰的万亩良田,为支持新城区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昨日,在东侨华侨新村,曾参加过东湖塘围垦建设的印尼老归侨陈金雄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揭开了那段沧海变桑田的传奇往事。

  回到祖国怀抱 虽苦却有温暖

  陈金雄原先居住在印尼,现在仍然保持着一些在印尼时的生活方式,闲暇之余最高兴的事,就是全家人一起唱歌跳舞。为抗议印尼当局迫害我们侨民,他和一批邻近的华侨青年于1961年毅然决然集体回归祖国。

  “今年我67岁了,刚回国的时候,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后生仔。那时候正赶上自然灾害,国家还非常困难,但是政府非常照顾我们归侨,给了我们很多特殊政策,每个月都发放给我们各种补助,还有棉被、蚊帐等各种生活用品,比当地居民领的都多一些。”头发已渐灰白的陈金雄,说起那段岁月,仍是难掩的一脸自豪感,“祖国的关怀,让我心里感到很温暖,觉得回国的决定是对的,做一个中国人非常骄傲!只要祖国一声召唤,我们就打起背包到需要出力的地方去!”

  陈金雄告诉记者,他们这批归侨中,大部分是福建籍的,因此要求回到福建,最初被分配在厦门的同安竹坝华侨农场,“那里当时还是一片光秃秃的红泥沙地,一到台风季节,风夹着沙粒扑面而来,眼都睁不开。住的是刚刚盖起来的五幢平房,每间住房也就10多个平方米,家家户户做饭都在厅里,不久整个屋顶被烟火熏得黑黑的。那年代,要接的归侨太多了,来的又快,房子都来不及盖,建筑队日夜赶着建造新的宿舍……”回忆中,他不时抿嘴一笑,些许苦涩流露其中,“苦虽然苦一点,可是我们还是觉得这里才是自己的家,我们的祖先用双手去开发南洋,哪怕荒野一片,现在用双手同样可以改变的!没有机械,我们就用锄头、扁担,开荒种上果树,渐渐那里就成了一片果园。后来我们又调到了宁德东湖塘,参加围垦,而那片红泥沙地还时常在梦境里出现。”

远处的二十五孔闸见证了那个年代的艰辛和激情。

  不惜以身作堤 敢向沧海要地

  据陈金雄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蕉城,城区狭小背山面海,耕地面积很少。东湖塘原为与城区相连的一片滩涂。海水涨潮时,船可沿着港道直入城郊,东湖塘的塔山更是孤悬于烟波浩渺的海面上,城区群众生活长期处于艰难困苦之中。流传甚广的一句顺口溜“地瓜当粮食,火笼当棉袄”,就是当时人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1964年春,陈金雄所在的一批华侨青年建设队伍,来到东湖,投入了一场围海造田的壮举。“围垦的三个点,就在现在东湖市场、金马海堤和二十五孔闸门。住的是用木板临时搭建工棚,雨季时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地板墙壁一片潮湿;到了台风季节,更是害怕工棚被刮倒,白天在工地忙倒还没什么,到了晚上听着风声呼啸工棚摇摇欲倒,提心吊胆直到天亮。”讲述中,围垦的艰辛历历在目,“吃的方面还好,每天都有自己的定量,政府也很照顾,可是生活用水十分紧张,用水都有限量,每人一次一竹勺。”

  据介绍,围垦任务十分艰巨,整个筑坝过程主要是靠人力,锄挖车推。堤坝垒基用的石块是从三都岛用小船送至东湖塘工地,要等潮水平潮时方可将石块投入水中,否则石块将会被海水冲走,然后填上海泥和黄土。当时没有现代的先进机械设备,大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自己打造锄头,铁锹,自制板车和车床,工地上“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处处可见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感人场面。你铲泥块,我拉板车,你挖泥土,我筑堤坝,大家你追我赶,一日三班,通宵达旦,与潮水抢时间,向大海要土地。然而,当工程越到关键,特别是工程越接近合拢口,施工难度越大。当进出的水流都集中一个口门时,水流湍急,冲力加大,给筑坝带来极大的困难。“那海水非常猛,经常都是整麻包的石块投下去,立刻就被冲得不见踪影!有一个傍晚眼看海水要涨潮了,可是土石填方还没做完,如果海水冲灌进来,不仅工程会被延误,整个堤坝都有可能被冲塌。我们一着急,几十个小伙子,一个个不约而同往海水里跳,手拉在一起用身体当‘堤坝’去挡住海水,让后面的人投沙包和石头。终于把那一段做完后,我们是被拖着上岸的,整个人都瘫在地上站不起来了。想起来有些后怕,可是看到被严严实实挡在外头的海水,却是非常开心的!”陈金雄远眺着远处金蛇头的25孔桥闸和2000多米长的海堤讲述道。

  千人奋起护堤 保卫建设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奋斗,东湖塘围垦堵口截流于1965年6月成功。围垦面积约近两万亩(含5000多亩水地),海堤全长2493米,平均高度1.75米,建有4孔水闸和围塘造田的25孔水闸各一座,泄洪量1591立方米,实现了宁德人民数百年来围塘造田的美好愿望。

  1965年6月11日,东湖塘华侨农场成立,为省侨务办公室主管的直属企业,大家继续加固,加宽海提。另一方面开渠引水进行滩涂改造。有计划的种植防风林带。还在大门山、塔南、华溪、五里亭等区建造职工宿舍,用于安置职工和接纳陆续归国的侨胞,为了补偿当地人民群众为围垦工程所做出的贡献,周边村子的村民也都分到了相应的土地。1965年以来东湖塘华侨农场先后接纳了六批4000多名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归国华侨,修建了三级灌溉渠80多条39.74公里,大小排水沟79条29.6公里能通机动车的主干道5条14公里,田间拖拉机道47公里,把昔日的荒芜的滩涂改造成今日的米粮仓。为国家接纳,安置归国华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闽东的建设事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69年9月27日,11号强台风正面袭击宁德,风力达11级,海啸大作,24小时降雨量达到了30毫米,最大潮水位达5.3米,风雨潮交加,金马段海堤决堤200多米。“那天晚上大约7点多,我们听到哨子声,广播里面也在播送通知紧急前往海堤抢险。全场1900多名归侨和民工跑步赶到决口处,展开了人海之战,誓死保住海堤!”对于那场海堤保卫战,陈金雄记忆犹新,“有人从塔山绕道跑到马山的,有从塔山赶到金蛇头的,水溢过堤顶黑夜中一个浪头打过来,整排的人被打下水去,幸亏水还不深,落水的人紧紧抱住边上的大石头,两旁的人一把一个拉了上来。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顽强拼搏,终于完成了堵口补缺的抢修任务,没有耽误当地春耕生产!”

  沧海已成桑田 今日美丽家园

  如今的东湖,是一片依山傍水的秀美之地:大门山、塔山、金蛇山,三山环绕周围;东湖南岸、北岸两个景观公园,连结着一湾碧水;而它更是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新兴城区:道路通达宽阔,各式建筑拔地而起,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化气息浓郁。

  经过了30多年对海堤的不断加固和对土地水质的不断改良,现在的海堤高6.5米至8.5米宽5米,两座水闸也在发挥着它们应有的作用。昔日荡着小渔船倍感凋零的东湖塘,如今已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高速公路横空从此跨过。市区到东湖塘华侨农场再连接金蛇头的全长6.3公里,面宽6米公路,结束了东湖塘人摇着小船或靠绕道往返城区的落后局面,城东路也成为宁德蕉城当前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运动健儿们也有了宽敞的体育中心,广电大厦高高耸立在这片土地上。

  几年来,各级政府投资9000多万元,完成了三期侨居造福工程,建成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华侨新村,建设住房总面积7万平方米,共786套,全体归侨都住进了新居,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多平方米。此外,为了解决困难归侨子女住房问题,还安排建设了廉租房108套,满足了困难归侨家庭的安居问题。

  “想想那个年代,再看看如今这番景象,就是换了个人间,现在有海外回来的亲戚朋友来到这里,都会瞪大了眼睛,翘起大拇指,惊喜地说,‘这里真是一年一个样子啊,看来得赶快认一认这里的路和方向,免得再过几年来这里,又会搞不清楚是哪里了!’”在青翠掩映的公园似的华侨新村里,陈金雄乐呵呵地说道。

文章录入:Rebecca    责任编辑:sjf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看东侨二十年》—— 陈金雄
新中国70年:华侨农场成国家级开发区 归侨叹幸福嬗变
英德华侨茶场侨友共庆印尼归侨回国五十周年
原创|饮水思煲归侨情
老归侨的故事(第229篇) 彬村山中“印尼村"
百年侨批福建巡展处处可见华人异乡谋生的不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