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医论坛 | 张东:立足《道德经》《周易》的元气神机法
userphoto

2018.10.07

关注

摘要:本文通过探索《道德经》、《周易》、《黄帝内经》的原理,力图通过探索中医之源找到让人体恢复自愈能力的方法。并例举2例临床案例,以此深入理解元气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的价值以及中医的根本特征,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思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剩余98%

1探索中医之源

中医是科学,即使经过非常严谨的论证,也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证明中医是科学,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似乎中医又是一门独特的科学。首先中医大致包括了理论和经验,绝大多数人都认可中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也非常有价值。但对于中医理论的价值却褒贬不一,极端一些的学者认为中医理论是糟粕应该抛弃;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医理论是虚伪的,不过是中医经验的一种复述,只不过用了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主要是融进了文化),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价值;客观一些的学者虽然承认中医理论,但认为中医理论已经落后,委婉地称之为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当然更多的学者力挺中医理论的价值。不少学者发现,中医的理论构成非常独特:中医也有成熟的基础理论,其基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该书不仅包含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还建构了中医的核心理论,历代各家的理论无不以此为核心而发展演变。但作为基础理论和核心理论,《黄帝内经》却也存在让很多学者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五脏为什么要配六腑?五脏配五腑本可以“正好”,为什么非要加上一个三焦?而且三焦还有名而无形?后来为了配三焦又不得不加上一个心包。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再如:我们知道太阳是三阳,三阳的阳气最多,本应该阳气最盛,为什么说是寒水?难道是阴与阳要相配?那么为什么太阴与湿土相配呢?太阴是三阴,湿土也属阴,何解?还有手足十二经为什么是这样相配的?为什么肺与脾同属太阴?为什么五脏皆有一个,唯独肾有两个?一个称之为肾,一个称之为命门。难道是因为肾脏有左右两个吗?那肺也有左右两叶啊,为什么?五行相克为什么土克水?水不能克土吗?为什么水克火?火不能克水吗?五之含义何在?按道理说这些都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但是《黄帝内经》只说了是什么,没有明确说为什么,后世医家也没有明确回答这些问题。可是,这些基本问题如果不回答清楚,中医的基本理论也是核心理论就难以不让人生疑。因此探索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医学界不能把这些问题弄明白,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医理论,不能理解中医理论也就谈不上评价和发展中医,就会按照个人的思维想当然,尤其对于中医现代化就更会如此。例如经络的研究,如果不理解古人所说经络的本质,就往往找不到正确的研究方向。《黄帝内经》认为脏腑与九窍相通,于是许多学者就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去找依据,从神经、血管或者激素、胚胎学或者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去找依据,这种思路对吗?《黄帝内经》还说九窍与九州相通,难道你还能找到九窍和九州的生物物理学的相关性吗?这些就是不明白中医理论的真实含义,怎么去研究?即使研究出来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笔者这些中医基础理论做了20年的求索,当笔者求证到先秦文化和哲学的时候,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些问题笔者会在另文中详述)。为什么会想到求证先秦文化,因为从历史传承上看,《黄帝内经》的思想传承自先秦文化,是在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并且《黄帝内经》也只是先秦医学的一部分。在先秦文化中老子的《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先秦文化受老子影响颇多,先秦诸子皆如此。从《黄帝内经》托名黄帝可以看出其与老子道家思想的渊源思想。中国古代将黄帝和老子的学问并称为黄老之学,《黄帝内经》就是黄老学派的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中的许多思想都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观念。例如:“无为”、“朴”、“一”等,在《黄帝内经》中几乎是原文转述了道德经中的这些思想[1,2]。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1]。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自然之性而为,而且无为而无不为、无不治。天人相应,放在人体中,人体之元气,也具备无为之性,人体之元气流转,你看不到,甚至感觉不到,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但人体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元气所为。元气《道德经》所说的“善行无辙迹(痕迹);善言无瑕谪(瑕疵);善数不用筹策(计算工具);善闭无关楗(门锁)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绳索)而不可解”[1]。元气在无形无迹中运化着复杂的人体。

元气运化人体之万物,抵御外邪,维护健康,就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元气不争但总能赢,不言但总是随时响应,不用你召唤它,该来的时候它自然就会到来,似乎没有什么心机但却善于谋划,这就是人体的元气。

以此基础上考虑元气在疾病治疗的作用,就会产生一条新的治疗思路。既往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治病首先要找到病之所在,要去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以及病性。例如:乙型肝炎,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位是肝脏,病性为炎症。治疗自然是找到针对乙肝病毒并能作用于肝脏的药物。中医也一样,例如:肝郁气滞,病因多是情志抑郁,病位在肝,病性为气滞,因此治疗要疏肝气,解肝郁;又如:太阳伤寒,病因是外感寒邪,病位在太阳之表,病性为寒邪郁闭,治疗则要解散太阳寒邪,可用麻黄汤。遇到复杂的疾病,会涉及到多个病位,多种病邪和病性,中医西医都要首先找到疾病发生的部位,以及在这个部位发生了什么,这一点中西医是一样的。但人体是怎样抵抗疾病的呢?例如:当人体某个脏器受到了细菌感染,人体的白细胞水平会迅速升高,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并产生抗体,增强对疾病的免疫力。人体哪里有感染,白细胞就会汇集在那,无论感染在肺还是胆,无论病邪在表还是在里,也无论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还是阳性菌,无论表现为热毒还是寒湿等,这些都是人体自组织的能力,当我们去寻表里、分虚实、定脏腑、找病邪的时候,我们忘了其实人体之元气会自动分别表里、虚实、寒热,自动分辨病邪所在和性质,自动应对之,可以自动制定自己的治病方案,选择治疗秩序和顺序,这正是元气的特性——无为而无不为。

元气无为而治的能力相对于疾病相像于人体的自愈能力。有些疾病可以自愈,有些疾病不能自愈,后者导致了人体自愈能力的减弱,即元气失去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人体恢复自愈能力,即元气无为的能力,这就需要靠《周易》的智慧了。

如果将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运动比喻为一个圆运动的话,那么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就是这个圆运动之线上的某一部分,而元气即是这个圆运动的整体,也可以用圆心代表之。这人体之圆,左升为生长之气,为阳;右降为收藏之气,为阴(图1)。人体健康状态,是左升之生发之气与右降之收藏之气完美地相和,圆运动就会形成一个正圆,不偏不倚、中正顺畅,圆心在正中,圆上任意一个点都和通过圆心的另一方的相对点完全对称平衡,这就是处处阴阳平衡;而且圆运动不但是正圆,还是一个气血充沛的正圆。反之,在疾病状态就是非正圆,而且元气不充沛。非正圆,或因生发之气不足或过亢,或因收藏之气不足或过亢;或因生发之气受阻碍,或因收藏之气受阻碍。如果疾病复杂,生长之气与收藏之气皆病,该圆运动可能是一个畸形的圆,一个奇形怪状的圆。总之这个圆是不正的,圆心也是偏斜的。圆运动不正,阴阳不平;圆心偏斜,元气失衡。如果这个圆断裂了,循环中断,意味着阴阳离绝,即死亡。因此,治疗的终极目的就是使阴阳完美相和,圆运动形成一个充沛的正圆,也就是元气无为的状态。但调整圆运动为一个正圆,不是从圆的所有点上入手,而是要从阴阳之机入手,“机”就是先机、关键点。那么这个圆运动有两个最关键的点,一个是圆的最低点,这是向左生发之气的起点,也是从右降返回来的终点;另一个是这个圆的最高点,这是左升之气的极点,也是右降之气的起点。这是圆运动的两个最关键点,当然还有圆心,但圆心是目标点。这两个点中国古人称之为天根和月窟,前者是天根,后者是月窟(图1)。

图1月窟和天根对应天地之气变化的示意图

因此,整个圆运动从天根、月窟入手,就启动了圆运动的阴阳之机,启动后生长之气、收藏之气如何运行,就顺其自然。就像射箭,发箭即是启动机关,一旦机关启动,箭射出去了,箭就会自然的飞向目标。因此关键是“机”的把握,天根、月窟一个是一阳初生的点,一个是一阴初生的点,它们是圆运动的升降的起点和终点,是阴阳的启动点,也是关键点。掌握了这两个关键点就掌握了这个圆运动。那么怎么启动这两个关键点,答案就在下面这两个方剂。

2归一饮与观复汤

这两个方子是怎么来的?首先,先确定目标点,也就是圆心,它象征元气。其次,什么药的药性最接近元气之性呢?我们知道元气之性是中和之性,最具有中和之性的药物是甘草。《本草正》曰:“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3]。《长沙药解》言:“甘草,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4]。《本草纲目》认为:“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5]。

这里“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与《道德经》说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1]。的含义相同,正是元气的无为之性。因此,相对而言甘草最接近元气的特性,当然只能是后天元气。很多人认为甘草入脾胃,唯独时珍说甘草“通入手足十二经”[5]。如果从这个角度就很好理解了。

甘草的中和之性是最接近圆心,以之为君,是直入圆心之意,用量最大。制附子入命门、入肾,而且通行十二经,启动生长之机,制附子用量最小,少火生气,为臣药。干姜连接炙甘草与制附子,是为佐使。故立归一饮:炙甘草12g、干姜9g、制附子6g,水煎服(根据制附子的品质,选择先煎15-30min,或者更长)。此方虽脱胎于《伤寒论》的四逆汤,但用法、用意、适用范围已完全不同。归一,一即元气,归一意在归于元气。这是天根之方。

图2归一饮“抱元守一”思想的示意图

观复汤,其名源于《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1]。观复汤由炙甘草12-15g、红参10g、炒白术10g、干姜10g组成。其中,炙甘草是君药,引群药归入圆心,剂量最大。人参为臣药,《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6]。精神、魂魄、惊、悸、心、智,都说明人参可入心,并且有安、定、止的作用,说明人参不但益气还有固敛之性,人参可以固敛心气,所以《本草正义》云:“辽参禀性向阴,味甘而微苦……脱血、脱汗、失精家宜之,固也”[7]。《珍珠囊》谓其“泻心火”[8],并非泻实火,人参味甘微苦,甘补而苦入心,苦主降,人参味苦而降,其性收固,心气不外浮,心火自敛。红参色红,红入心,蒸熟之后,固敛之性更强,所以观复汤里用红参。《医学启源》谓人参:“补元气”[9],元气不是可以无中生有,也不是可以由药物补充,补元气乃是先固敛耗散之元气,使之入于中焦,促进脾胃运化,元气乃生。促进脾胃运化的还有一味药就是白术。《本草通玄》曰:“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白术也有苦降之意。干姜守中,辛散之中有固守,也是敛意,干姜使观复汤静中有动,白术、干姜为佐使。此为月窟方,将亢阳收回,使之与阴和,阴阳冲和,元气自复,故名观复汤。

图3观复汤“抱元守一”思想的示意图

归一饮、观复汤这两个方剂本身并不直接治疗疾病,治疗疾病的是元气。归一饮、观复汤只起到了启动生长之机和启动收藏之机的作用,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者,所以用药量均小。

3临床实践

笔者以此二方验之临床,不限病种,不限疾病分类,在临床中疗效明显。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包括既不能做心脏支架也不能做心脏搭桥的严重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阵发性房颤、各类心律失常等,到其他疾病,如:丹毒、HPV病毒感染、小儿多动症、严重痤疮、亚急性甲状腺炎、帕金森综合征、早期糖尿病、脑血栓后遗症等皆能有很好的疗效。但本文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元气无为而治的道理,现举两个例子[10]。

医案1:患者杨某某,女,4.5岁。患者3岁夏初去海边玩,因为阴天水冷,一时大意,在海里玩到傍晚,全身冻透。回家自行服用感冒冲剂、泡热水澡,症状未加重。(患者劳顿,正气消耗,一部分表浅之寒散掉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敌人”蛰伏在体内。)到冬天,出现反复感冒、发热、咳嗽。每次发病,患者的母亲(也是中医医生)予其汤药治疗,服用后症状消失,但不久又复感,体质逐渐下降,食欲降低,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脾气大。反复一年多,直到一次患者高热,吃西药退热药开始有效,过了药效又高烧,到后来只发汗而热不退,服用抗生素仍然无效。无奈之中,请笔者拟诊,考虑患者外寒蛰伏,仍在表,但屡次都没有正确治疗,邪气有渐入里之势,生长之气受抑制,于是处方归一饮:附子3g、干姜4g、炙甘草5g,3剂。患者烧退。但咳嗽加重,痰量变多,昼夜不止。于是原方加杏仁3g、桔梗3g,兼治其标,很快患者的痰量减少,但咳嗽未止。患者干咳一天,音哑,情急之下自行服用养阴清肺丸半颗,咳嗽戛然而止。到此,所有症状消失,似乎病已经“好了”,其实是遏制了正邪相争之势,使邪气不得借此正治而外出,必有其他变故。果然过了不久,患者出现荨麻疹,未出现咳嗽、发烧,再次请笔者诊治。笔者脉诊后,直接告诉患者母亲,养阴清肺丸治疗不对,重新开了归一饮。孩子服药后,皮疹再未出现,但是没有感冒诱因的情况下出现“感冒”症状,打喷嚏,流清涕一天,到第二天流涕症状自动消失。继而再次发烧,体温38.3℃,纳可,精神尚佳。续服药,不到一天烧退。次日上午,患者姥姥诉患者当天发脾气、没精神,至第二天患者精神回复,气色佳,未见任何异常。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患者再未出现感冒、发烧。这个治疗过程体现了元气自我治疗策略以及和疾病的应答,体现了元气无为无不为的特性。

医案2:患者毛某某,男,51岁。患者年轻时自觉平素体健,但肝失调理,总是燥热难耐,医务室大夫建议吃龙胆泻肝丸,患者服用了几十盒,结果燥热未除,却渐感下肢寒冷。遂又开始服用十全大补之类中成药,却愈发感到寒盛,甚至盛夏之时,暴晒才得以缓解。以为湿重,五苓散等祛湿药治疗无效。后来患者通过练习站桩功和饮食调理,肝气调节,但寒气未减轻。2016年在西苑医院的西学中班学习认识了笔者,自己开了归一饮:炙甘草20g、干姜15g、制附子10g,患者自述服用两付后,下肢寒冷改善,遂加川牛膝6g为改善上身燥热。吃了一剂药即出现头晕,剂量减半后头晕小时。服用一个月后,下肢寒凉自觉改善60%-70%。后自行停用归一饮,改用中成药即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药。服用一个半月后,下肢寒凉加重,遂停用。重新服用归一饮加川牛膝:炙甘草10g、干姜8g、制附子5g、川牛膝3g。服药第三天,下肢寒凉减轻、腿痒,大腿内侧出现数条红色疹块、纵向排列。遂患者又减了剂量,两天一剂,继续服用。腿部仍觉痒,现转为大腿外侧,先是右腿、后发展到左腿,寒逐渐减轻。后患者醒悟,原来湿寒通过经络传导出来:开始明显看到小腿部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经络走行出现纵向的红色凸起印迹,象红色疹块。其中,从曲泉穴到蠡沟穴、筑宾穴到复溜穴附近较为明显。后来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皮损和痒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小腿部太阴脾经的经络走行出现类似皮损,其中地机到三阴交部分最为明显。等小腿内侧三阴经的皮损好转以后,又逐渐发展至小腿外侧:延小腿外侧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沿线分布,其中足三里、上巨虚部分最为明显;再后来等到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皮损好转以后,转而在小腿外侧延至足太阳膀胱经出现类似皮损以及痒的症状,以承筋和承山穴附近最为明显。后来小腿的皮损逐渐消失了,随之上热下寒症状也逐渐消失。

以上两则医案中均体现了元气无为而治的道理。

4中医理论的价值

从理论到临床,先有理论假说,再验证于临床是中医的一条形成之路,也是一条发展之路,它区别于纯粹经验的总结。例如:归一饮、观复汤临床方法的形成,本是先有中医理论的构想和推演,继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假说,然后再验之于临床;并不只是从临床经验的总结出发,再形成理论。所以当遇到临床问题时,中医理论可以不但靠经验。先产生理论假说,然后再验之于临床,这才是中医理论的原创价值。一个科学的理论,需要有完整的逻辑体系,但更重要是这个理论不仅能指导实践,还能够预测实践结果。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先有观测的数据结果例如时空弯曲然后才形成了相对论,而是先有理论推导,然后是数学推导,这个时候相对论就已经形成了,相对论发表后,科学家才开始根据此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践验证,理论所预测的结果均得以实现。这才是一个完善的科学理论,而中医理论恰恰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价值。

那么中医理论除了对自身实践具有价值,它对整个人类医学会有什么价值?这就要探寻中医最根本的特质是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回答了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5中医的根本特征

中医最根本的特质是在中国传统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中西医对待同一个疾病解决方式和方法的不同,这也恰恰是中医的价值所在;也就是中医提供了一种西医不具备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想。这正是由思维方式不同所决定的。那么中国传统思维和西方思维的本质区别在哪呢?

西方文明的思维方法是物我分离的思维方式,即首先要确定“我”与客观的二元分别,“我”去研究客观事物,“我”和客观事物先要分离。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物我合一的思维方式。打个比方,如果说“我”作为观察者是一个频段的频率,客观事物是另外一个频率,“我”貌似客观地去观察它,但实际上所谓的客观是两个频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我们所认识的客观事物。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是首先要求观察者在意识上做到无我,无我、无为、无心都是一个含义,无为、无我意味着放弃先自我的固有频率,然后自然界的感应把自我调到跟自然界一个频率上,这时自然界的事物会自然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人认为只有这样认识事物才能真正客观地认识事物。

6对中医之本的体会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法也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这两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会对人类认识人体以及人类医学有着不同但同样巨大的贡献。由于中国传统的物我合一思维方式对个体的要求很高,以至于一般人难以做到。不过古人所留下了《道德经》、《周易》、《黄帝内经》等丰富的文献供我们学习和继承。但一些学者由于自己的中医学识不够,难以体会甚至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就轻易的否定它,并时刻想着要消灭、抛弃它,这大概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摧残。如果因为后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暂时不能被后世所认识和实践而将之放弃,虽然可能还在使用针灸和方药,但物我合一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已经丢失,中医的根本也就不复存在,那么中医早晚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保存、继承、完善和发展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法就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医之所以形成中医的根本,也是中医能够为人类医学做出贡献的核心价值之一。物我合一的境界很难达到,但可以在中医、中国传统文化中体会和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学习中医、强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只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其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原因,这也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现代中医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中医教材体现的是西方思维方式,中医的整体观被拆地七零八落,分门别类地放在教材里,虽然学的内容是中医,但构建框架、逻辑体现和思维方式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对,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也是失败的。

笔者今后的工作将会进一步探索中医的源头,寻找《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的思想之源,探明中医理论建构的原理和意义,尤其是找到中医理论建构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医,才能使中医既不失去其根本特质又能与时俱进,为中医现代化找到基础和目标,才能使中医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培养将来可以立于世界医学之巅的中医人才。

(www.zgnzdjw.com)

图文编辑 | 僵小鱼

校审|RAY 雷雷

图片来源 | 玉蟾宫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医学大师黄元御----天人合一 一气周流
归一饮如何修复、调动元气治病?
中医治病的诸多要诀,都在《黄帝内经》的这一篇
“四逆汤”可以变为修复元气之方吗?
张东:元气神机——先秦中医之道(下)
中医四大经典名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