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家解读 | 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3大要点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于2015年1月正式发表于《中华高血压杂志》。为了让广大基层医生更好地理解新版指南,掌握高血压防控知识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本报特邀《中华高血压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委员、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所长谢良地教授就新指南中检出高血压、高血压的治疗和高血压的管理等内容进行解读。


特邀专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 钟鸿斌 谢良地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医学界转载本文已获授权)


  高血压会引起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和外周血管病变,由此引起的器官功能不全,给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国家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增高,但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仍较低,目前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人群高血压“三率”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关键。


  由于80%的高血压患者分布在社区或乡村,注定了基层医疗单位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广大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因此,让广大基层医生掌握高血压防治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技能十分重要。


  自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发布以来,通过对指南的发放、宣传、宣讲,开展了“燎原计划”推广指南,让广大基层医生掌握指南要点,更好地促进高血压的基层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了适应新医改的需求,为高血压基层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和基层卫生司支持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对2009年基层版高血压指南进行修订,并更名为《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


  指南修订根据我国国情和高血压的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从高血压的检出、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的预防和教育、高血压的管理、社区高血压患者双向转诊服务、基层高血压防治工作效果评估、农村高血压的管理等8部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遵循证据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简明扼要,便于基层操作。现将修订版指南从检出高血压、高血压的治疗和高血压的管理三方面作一解读。


强调检出高血压为第一要务


  指南强调要对普通人群和易患人群高血压进行筛查。指南指出,高血压的检出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第一步。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但可以使患者发生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导致卒中或心肌梗死事件,甚至死亡,故俗称“无声杀手”。


  只有检出高血压,早期预防与治疗,才能保护心脑肾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要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筛查,将社区或基层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检测出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这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础。


  目前,指南建议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有条件的地方应同时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135/85 mmHg(1 mmHg=0.133kPa);动态血压白天≥135/85 mmHg,或24h平均值≥130/80 mmHg为高血压诊断的阈值。因汞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新指南积极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


高血压的治疗


  (1)明确治疗目的: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血压和保护器官功能。指南强调治疗前对患者的综合评估非常重要,应根据心血管危险度来决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治疗前应明确患者影响预后的因素、血压水平、并存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发的临床疾患等,据此进行危险分层。


  在强调降压的同时,考虑患者的总体心血管危险,综合干预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疾患,尤其对吸烟、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等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对高血压伴冠心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糖尿病的患者应进行相关治疗;关注高血压患者心率增快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2)明确降压目标: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目标是血压达标,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总危险。高血压存在各种并发症或合并症,个体差异很大,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指南指出,总体的目标血压是: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 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 mmHg以下。


  一般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压目标可以再适当降低,但要考虑患者年龄和心脑血管病变程度。有关血压达标的时间指南指出: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推荐尽早血压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所以,定期的随访评估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初始治疗患者治疗2~4周,评估血压是否达标,如达标,则维持治疗;如未达标,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对治疗耐受性差或高龄老年人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


  (3)明确降压方式: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指南强调长期坚持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合理使用降压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指南指出,高血压确诊后,应长期坚持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控制高血压以及减少其他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目的。众多循证医学证据证实,肥胖者减轻体重、膳食限盐(食盐<6 g/d)、规律运动和限制饮酒均可使血压下降,尤其限盐是防治高血压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4)明确药物选择:指南指出,五大类降压药及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的选择,如有必要,还可以选择α受体阻滞剂和其他降压药。医生要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药。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治疗的原则。


  指南强调,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的种类更重要。药物治疗原则指南仍主张从小剂量开始、尽量用长效药、联合用药和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方面选择降压药物不但要考虑患者本身的疾病状况,还要考虑家庭经济承受力,应努力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指南大力推荐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作为常用的一类高血压治疗药物,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疗的依从性。指南还明确推荐我国特有的传统固定复方制剂,其降压作用明确,价格低廉,可作为基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降压药的一种选择。指南也强调在使用固定复方制剂时要掌握其组成成分的禁忌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指南还用大量篇幅介绍了药物选用参考方案,便于基层医生使用。


高血压管理


  高血压治疗的初步目标是血压达标并维持稳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器官功能受损,从而达到减少事件的目的。血压受很多因素影响,治疗也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指南强调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管理,了解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


  指南指出,根据血压是否达标确定随访管理级别,从而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指南还规定了血压达标者和未达标者随访频率、药物调整方法和随访程序,利于基层医生对高血压的管理,为便于实施操作,还附有高血压基层管理流程图。


  另外,在血压管理上,指南还强调要加强高血压患者教育,强调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鼓励开展家庭自测血压,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要对公众、高血压易患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以预防和延缓高血压的发生。


小结


  总之,修订版基层指南更加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注重实用、便于操作,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掌握高血压防治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技能,提高高血压防控水平有很好指导作用。


  高血压是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控需要各级政府、各级医护人员、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只有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共同努力,才能真正降低高血压“三率”,达到高血压防控的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节选(1)
美国基层高血压指南建议使用电子血压计,仅推荐四类药物
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解读之药物治疗篇
2015新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要点解读
全文来了!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
【指南】2017我国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要点总结(上)——诊断和转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