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案传奇

    医案1:发烧未必是风热感冒              

 温州某养生馆的养生师,前两天感冒发烧,因为自己是搞养生的,看了很多中医方面的书,方剂组成和中药功能也知道一些。于是,自行到药店买来板蓝根冲剂服用。

   两天后,患者不但烧不退,而且还增加了全身酸软,浑身无力,不想吃饭,已经达到,无法正常工作的程度。患者只好停止工作,请假休息,找我来开汤药。

   我仔细询问主症是:发烧但不是高烧,体温未超过39度,全身还有怕风吹,出虚汗的症状。

    我一看这分明是典型的《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证,于是对他说:“发烧不一定就是风热感冒,伤寒和伤风同样会发烧的,但伤风有汗,伤寒无汗,而且烧的温度不会太高,所以你这个属于伤风感冒”。《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外可祛风止汗清热,内可以补脾养胃,正对你的外感内伤病机。”

    我又给其解释:“板蓝根冲剂是寒凉的中药,适合温热病,不适合你这个“伤风”的病机,这属于犯了中医的“寒者寒之”之戒。所以,你服用板蓝根冲剂,不但烧不退,还增加了全身酸软,浑身无力,不想吃饭的病情。

    我将桂枝汤,按古方一两等于5克的换算,为其开原方,都没加减:桂枝15克炒白芍15克 炙甘草10克生姜切丝15克  大枣12枚去核,一副。

   我又重点嘱咐他说:“药煮好后,平均分成两份,喝完药后,再喝一小碗3两左右热的白米粥,盖上被子,小睡两小时,如果睡不着,也要静卧2小时,让身上出点小汗,但不可以出大汗,否则,就要减少被子。2小时后,如果病症消除,可以不用再服药,如果未愈,可以再按上面的方法,服完另一半药汁。

   该养生师,回去后,严格按照我告诉的方法服用,喝完第一碗药,就觉得身上出了点汗,病症好了很多,接着服用了第二次药后,病症就完全消失了。

   第二天,患者就停止休假,高高兴兴回公司去上班工作了。

正是:

发烧未必全风热   伤寒伤风也常见

见热乱清伤脾胃   虚实寒热需辨证  

辨证要点:

患者有外感史----故而考虑外感。

发烧但不是高烧,体温未超过39度----风邪未化热或病邪未入少阳和阳明,多为低烧。全身还有怕风吹----多为伤风。

出虚汗----风性疏散,开发毛窍,故多出虚汗,且气虚而不固汗。

感冒发烧已经两天----正气有损,不可单用辛散耗气药。

服用板蓝根冲剂,服用两天后,不但烧不退,而且还增加了全身酸软,浑身无力,不想吃饭,无法正常工作----证明此病不是风热感冒之发热,而且脾胃中气因服寒凉药而受损。

配方思路:

桂枝为君药,即能驱风通过汗出而达表又能温阳益气,炒白芍药,益阴敛营有止虚汗的作用,与桂林相相佐相牵,相须为用,具有发汗而过汗,止汗而留风邪的作用,实乃绝妙的阴阳配伍。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为汗液之化源。

炙甘草益桂枝以解肌,扶白芍以益阴,又能调和诸药,有益气和中之妙,实乃一药多得,助外以祛风散邪,辅内以益气安中。。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外可祛风邪,内可益脾胃,散中有补,故而有《伤寒论》第一方之美誉! '

桂枝汤用药的加减要点

无汗者体实者,恶风寒较甚者须加麻黄,独活;体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加强疏散风寒的力量;如果患者体质原本气虚或年高者,可加生黄芪党参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本医案临床经验总结

   此患者是典型的《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的桂枝汤证。

“外感引起的怕风吹,有汗,低烧”是本方的使用要点。因为患者受凉后,不但出虚汗,而且服用板蓝根冲剂服用两天后,不但烧不退,而且还增加了全身酸软,浑身无力,不想吃饭,无法正常工作。

所以病症的治疗原则,即要外祛风退热止汗,内还需要补脾胃,益正气,滋汗源,桂枝汤正好一举两得,方药相符,两副药即愈。

   桂枝汤的配方思路是我在临床中应用比例非常高的方剂组合。无论外感疾病还是内科疾病,加减变化后皆可以应用。我粗略统计临床应用桂枝汤的配方广义,竟高达百分八十之上,桂枝和炒白芍的阴阳对药应用,不次于生黄芪,制附子,生石膏,实乃具有普遍性。

医案2:阵发性发热汗出 

    作者:刘渡舟

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

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嘬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案3:左半身经常出汗 

      作者:刘渡舟

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

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3剂,服药后嘬热粥,得微汗而愈。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

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

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医案4:体温高达40℃ 作者:岳美中

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医案5:   周身热汗淋漓    

       作者:曹颖甫

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

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

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

当予桂枝汤原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又次日,未请复诊。

后以他病来乞治,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轻剂乎?

按语:或谓仲圣之“脉证治法”似置病因、病原、病理等于不问,非不问也,第不详言耳。

惟以其脉证治法之完备,吾人但循其道以治病,即已绰有余裕。故常有病已愈,而吾人尚莫明其所以愈者。

曹颖甫曰:仲景非不言病因病理也。夫邪风外乘,乃病中风,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此非病因乎?卫不与营和,乃自汗出。风中肌肉,着于营分,而卫气不伤,故卫强而营弱。

行水之卫气不伤,故毛孔自能出汗,行血之营气受困,故肌腠不能作汗,致皮毛与腠理显分两橛,而不能相合,故曰不和。不和者,不合也。用桂枝汤以发肌理之汗,而营卫自和矣。此非病理乎?

读书能观其通,则思过半矣。

医案6:汗出感冒 作者:任继学

吴某,女,63岁。1987年11月21日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放出而不达,颜面不红,口唇红润,舌淡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

病发于小雪前两日,为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桂枝15克,芍药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服药后嘬热粥以助药力,1剂而痊。

按语: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温病条辨》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祛邪,调和阴阳。

正如吴瑭所说:“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汤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

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恙,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太阳中风表虚外感案 处方《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少阴病中的权变治法
张锡纯,麻黄汤医论与医案
| 桂枝汤经典医案 中医经典
最新医案1:荨麻疹用桂枝汤见效的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