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门话题--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原本是太极拳这个武术拳种的一整套训练方法,可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太极拳已经由过去的武术搏击,变成了现在的套路健身。而太极推手却没有完全退化,或许是因为历史上的显赫战绩,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朋友,通过古拳谱等文献资料研习它,想找回它原本就有的武术搏击能力。

可是,武术是一门特殊技艺:它可以从实操到文字,却不能从文字到实操,除非有合格师父的引领。许多推手习练者,由于没有真正的师承,枉下苦功多年,却收获有限,让人心痛!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由于我们师门所在地,是一个旅游城市,并且习武场地就设在市中心的公园,所以,到了旅游旺季,我们这儿会吸引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推手爱好者,还有外国朋友。

经常有人在旁边看着看着就要下场“比划比划”。这些敢于下场切磋的人,事后得知都有很多年的习武经历,在当地也有不小的名气。可让人心疼的是,他们多年的苦功,却错在了拳理上,习武走了弯路。

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理错误是:“掤顶”不分

和这些外地拳友推手,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刚刚搭手,他们就说:“你顶了”,或者说“你硬了”。按照太极拳理:“逢僵必打”,我们会说:“顶了你就丢打呀!”但他们却说“我没法抽手,你得先松下来”。到了这一步,我们只能说:“没法抽手,说明我们是‘掤’劲,不是‘顶’劲。你说的‘松’,却是让我们‘懈’,这说明你的‘掤’劲还不过关”。

“掤”劲“顶”劲不分,是这些习练者在拳理上的错误,而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却是在他们的练法上。和这些外地拳友交谈得知,他们从来没练过单操,直接就练竞赛套路;而太极拳的基础劲法,是必须通过单操的习练来获取的。竞赛套路获取的“掤”劲,无法达到推手的要求。

通过推手,我们也感觉到,这些外地拳友的“掤”劲都非常的“薄”,搭手即破。

这让我想起了师父常说的一句话:单操才是武术训练的核心内容,套路只是单操串联起来的结果;武术传承的载体是单操,不是套路。”

二,没有真正理解“沾粘连随,不丢不顶”这八个字

第二个具有代表性的拳理错误,是体现在“沾粘连随,不丢不顶”,这八个字的理解上。

很多下场切磋的人先说:“咱们讲好,不能推着推着突然(丢手)打人”。我们说:“推手切磋是收住劲打,不会负伤”,而他们说:“收住劲打,也不符合‘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听此便知,他们没有搞懂“沾粘连随,不丢不顶”这八个字的真正含义。

实际上,这八个字是在告诉我们:沾是在沾对方的“丢”,也就是防止对方的“抽手丢打”;粘是在粘对方的“走”,也就是不放走对方的“走劲”;连是连对方的主要劲路,使敌劲和我劲成为“一体”,随是在随对方的“势”,势为拳势,即所谓“合势”。而“不丢”是对方丢我而不使我被“丢”,“不顶”是对方顶我而使我不被“顶”。这些是对防守方的要求。而对于攻击方,却是要在此情况下摆脱此困境,寻找机会“抽手丢打”或施展“入身擒拿”。

而一旦我们从这个八字口诀中跳出来看,这个八字口诀,又是在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在太极推手的训练过程中,是绝对允许推手双方,“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使用任何一种技术,攻击对手身体上的任何一个部位”。这就是师父常说的推手训练的“三个任何”。只是在训练中为防止负伤,要收着劲打(关于收着劲打,除了防止负伤,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以后会讨论)

古人习武纯粹是为了实用,不告诉他们“三个任何”是推手的先决原则,他们也心知肚明;而现代人,不知推手先决原则,而沉溺于这个八字口诀,反而使他们没办法搞懂这八个字。

推手训练,只是在定步平圆单推手的头三个月,在基础听劲入门阶段,不允许攻击对方;而在这之后,就必须按照“三个任何”这个原则,来进行接下来的推手训练了。离开了“三个任何”,就离开了对抗,也就远离了武术。

就连定步平圆推训练出来的入门听劲,如果离开了“三个任何”这个原则,也无法转化成对抗中可以使用的听劲。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好说:“你打我吧,怎么打都可以,我防守。”

三,不明白身体接触式的推手训练,可以训练出身体不接触的散手技术

“搭手推手我玩不过你,咱们不搭手玩吧”。这也是我们曾经听到过的话。不搭手,这就是散手了。这恰恰是我们搭手训练的最终目的;而在他看来,搭手技术,是训练不出散手技术的。这个观点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也是当下很多人,认为推手只是训练有条件对抗,推手没有实战价值的原因。

但这些拳友不知道,太极拳就是通过“搭手”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推手,来训练一个人在散手(身体任何部位都不发生接触)状态下的拳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直感上的确难以理解,但是只要有明白人帮你练对了,这个功夫你就会上身!

中国武术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上百个拳种,而唯独太极拳享有极高的地位,除了它的显赫战绩外,还和它训练方法的独特有关:太极拳是通过搭手(推手)训练,来训练习练者散手(丢手)和贴身技术的。换句话说,搭手训练出来的拳感,在散手的时候同样好用,在贴身缠斗的时候也同样好用。

实际上,如果仔细研究推手的技术细节,也不难发现,双推手的每一次换手,都是一方有意“丢手”,一方被动接“丢手”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散手中的“接手”,只是攻防双方的距离近,但训练出来的拳感是一样的,并且效率高。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网络视频中所看到的推手,能体现出这个接手细节的拳师极少。

四,对擒拿技术抱有偏见,认为此技术在对抗中无法使用

在我们的训练场地,也遇上一些习练过散打的推手朋友。他们认为:太极拳的擒拿技术用不上。他们常说:“我跟你打,你怎么抓我?”说出这类话的拳手,往往是没有和同级别的摔跤选手打过对抗的人,或者说是缺少街战经验的人。

人类徒手实战搏击的全过程,是从远距,中距,近距,贴身和地面的顺序完成的。在水平接近的情况下,都是要经过上述五个阶段来完成的。而近距,贴身和地面,主要依赖的技术,就是擒拿和反擒拿。在中远距离内,就ko对手结束战斗,这在水平接近的对抗中很难发生。甚至中远距离击打技术占劣势的(相同级别)摔跤选手,却可以突破散打对手的防守(距离),依靠贴身和地面技术取胜。

拳台上的重竞技项目,是体育范围内的事。如拳击比赛,只取远距和中距在规则内,近距,贴身和地面,被限制在规则以外。这样就会带给我们一个错觉,使我们忘记了人类搏击的近身,贴身和地面技术。

擒拿技术分小擒拿,中擒拿,大擒拿。手腕关节到指尖是小擒拿;手腕关节到肩关节是中擒拿;贴身身法擒拿是大擒拿。太极散手的擒拿和反擒拿技术,是通过“中擒拿”的训练,来明白拳理,最终的目的,是学会大擒拿和反大擒拿的使用,就是我们所谓的贴身技术和地面技术。

武术实战搏击中,擒拿,是用来偷袭的,但往往会出奇制胜。中擒拿在水平接近的对手间很难使用,但整个擒和反擒拿技术的拳理,却需要通过中技术的学习来理解和掌握

擒拿学习擒拿技术的最终目的,因为贴身技术中,击打己无法发挥作用,克敌制胜,全靠大擒拿。非常遗憾的是,中擒拿这个实用性不强的技术,却被当做终极实用技术在网络上传播,而且还仅限于定步,而最实用的大擒拿技术却看到的不多。

通过入身和贴身技术的使用,可以让不了解擒拿技术的人知道:在实战搏击中,擒拿技术不是用不上,而是离不开。而中远距离的击打技术,是在散手擒打技术的训练里,从拳理上讲,这是过渡技术,不是终极技术。但这个过渡技术不是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过渡技术,就到达不了终极技术。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当代很多武术爱好者,是通过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来了解武术的,而绝大多数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展现给观众的,不是武术,而是艺术。而真正的武术呢?练起来和打起来都不好看。除了武侠作品外,还有经常举办比赛的竞赛套路,也和真正的武术不是一个东西。

四两拨千斤,谁都知道,这是太极拳的特点,但特点的东西一旦被过分渲染,往往就篡改了概念,使人们忘记了太极拳也是一门拳脚功夫。四两拨千斤这个太极拳特点的“闪亮”是有条件的,在水平相差悬殊的拳手间发生的可能性更大。杨露禅遇到了杨露禅,恐怕打十年也看不到四两拨千斤。种种因素,都严重影响当代人对真实武术的了解。

在竞赛套路大行其道的当下,出现了有对抗内容的太极推手,这是一件好事,尽管它起源于竞赛套路,是在苛刻条件限制下的有限对抗,但这对民间武术的传承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使当下武术从表演走向其原本该有的对抗,迈出了第一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步法在太极推手中有何重要意义
太极拳技击实战比赛的进阶模式设计
打手的方法也是一阴一阳(上)
太极杂说16-17-18
太极拳的掤式与掤劲
太极拳八门五步技与击之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