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传太极拳“含胸拔背”的单操是什么?

答:是“缠头裹脑”。

“含胸拔背”,不如说是“拔背含胸”。因为它的单操“缠头裹脑”,练的实际上是“拔背”。“拔背”练出来了,“含胸”的功夫也就出来了*1。

人类是站立行走的,不同于爬行类。爬行类无论是生死搏杀,还是日常休闲,用的都是躯干后面的腰背。

而人类则不同,站立的姿势决定:多数情况下,在发劲时用的是身体前面的胸腹,即所谓劲从前出,除非经过特殊的训练。

而劲从前出,一定会气短劲小。

所以,武术训练的重点,是改变人类的用力习惯:把劲从前出,练成劲从后发*2;把气短劲小,练成气长劲大。

只是后来古人才发现:这样的训练,不但使人类获取了搏杀能力,还增强了健康,延长了寿命。一些有慢性病的人,通过这样一种“由前到后”的训练,把病治好了。

反之,如果我们练反了,把劲从后发,练成了劲从前出。长此以往,就会“气结于胸”,这样下去一定会折寿!

明白了这个道理,具体的实操会非常简单。不明白这个道理,看到视频,也很难把握重点。

见视频:(视频将在下期节目上传)

“缠头裹脑”是古传太极拳上盘的重要单操,通过对这个单操的习练,我们可以做到“含胸拔背”。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单操,需要我们去练。

因为古传太极拳的每个单操,都牵连人体的脏腑。这是动作单操和行气单操平行训练的结果。这使得训练效果好,内功增长迅速。但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训练上严守顺序,在各式单操的训练量上保持平衡,特别是到了单操的中高级训练阶段。因为人类的脏腑需要平衡的强壮。

所以,“缠头裹脑”这个上盘单操,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以下盘单操为基础。“膝外八揉足”是下盘单操。它通过五节行气单操和动作单操来完成习练。其中“揉足”又是基础中的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千年传承的古传太极拳,自身有一整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是单操。

说完“含胸拔背”,不得不说和它相伴而生的“沉肩坠肘”。因为我接触到的老师,不但把“含胸拔背”当做实操来教,“沉肩坠肘”也是一样。

甚至有的老师问我:“缠头裹脑‘扬肘’了,不是要沉肩坠肘吗?”

“沉肩坠肘”,不但不是实操,甚至把它说成实操的结果都勉强。因为它是用法,或者说是打法。

杨澄浦先师关于太极拳“十要”的解释,并没有明确说出练法和打法的区别。所以 ,把它和“含胸拔背”并列放入“十要”,更让初学者摸不到头脑。

实际上,太极拳“十要”中,无论哪一要,都是单操功夫过关后的结果(或用法),不是入门阶段的实操办法。

“十要”是太极拳训练的最终目的,而到达这个目的的交通工具“武术单操”,杨澄浦先师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到。

所以说,太极拳“十要”是高手的行功体验。

按照今天的话来讲,是博士论文。博士论文不是给初学者看的,初学者该看的是武术单操。

国庚起太极散手,关于古传太极拳单操的所有原创文章,都是我们练到了的东西。我们有了真实的身体体证,才把它们讲出来;没练到的,我们是不会讲的。否则,又和那些抱着商业目的,为写而写的泛滥“武术”文章有何区别?!

在当下的中国太极拳界,小学还没毕业,就去读博士论文,这是普遍现象。此话不好听,但却是真话。

究其原因,不怪拳友。也不能怪杨家,杨家秉承的是千年古训,能把高手的行功体验公布于天下,已经是功德无量了,更何况杨家在民间还有传承,尽管凤毛麟角。

太极拳走到今日尴尬境地,怪谁?相信大家自有答案。

感谢傍晚老师参与讨论!

*1杨澄浦先师在太极拳“十要”中的解释,“能含胸自能拔背”,指的是拔背练出功夫后的用法,不是练法。

照书习练者,在此处皆误。

*2关于“劲从后发”,在功夫没有练上身前,很难在头脑中想明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把功夫练上身后,才会在头脑中想明白。

武术上有很多东西,是练明白的,不是想明白的。

古传太极拳上盘的动作单操,多数练的是“后面”,但收获的是“前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4)[转载]李雅轩宗师谈太极拳稳静松软地练功可成就练成的五种太极拳功夫
陈龙骧:大松大软的练法
练成一个太极旋射球——一个女作家练习太极拳的体悟(五) - 静磨剑的角落 - 西祠胡同
【专题】老架杨氏太极
阿福说太极--误人子弟的大松大软论
太极拳习练必要“大松大软”/陈龙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