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材回归需要功利瘦身!

教材回归需要功利瘦身! 

梵呗清音    发表于 2010年11月24日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旧教材为什么好?新教材究竟痛在哪儿? http://news.qq.com/a/20101118/000703.htm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教材的知识性传承已被各界公认。以教材为主要内容进行的教育是最便捷、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手段。教育影响的施加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文以载道,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充当了重要角色,因而教材内容的定位则直接关系到孩子们道德培养、行为养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行成。

 

       老教材遭热捧出乎意料,而新教材遭冷落受质疑却不是今日才有,网上早有民间团体组成的研究机构,指出了新教材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缺失等硬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材有着最深切的体会:近几年,几乎每隔两年语文教材就会更新一次,从最初的人教版,到语文版,再到从去年开始的语文教材普调为人教版,中间更是深情款款的若干次反复,全国各地版本颇多:苏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语文教学随着教材的更新不断与时俱进。教材内容不断调整是希冀内容日趋合理,其良好初衷值得肯定,但仍阻止不了诸多问题频现。

  

        教材内容定位必须以教育目的为依据,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辨别能力、适应能力吗?显然不是,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新教材在包装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比老教材更胜一筹,却遭遇冷落——新教材中包含的功利色彩成为罪魁祸首。随着社会发展,竞争加剧,生存压力陡增,家长和社会对学生考名牌、谋出路的期望过早渗入了教育的早期阶段,教材内容的变化佐证着这一事实。中考、高考蜕变成唯成绩论的华山论剑,成者王候败者寇的理念荡涤着校园净土,所有教育都聚焦中高考,本应宏扬真、善、美的语文教材,被中高考的利益遮蔽,失去了课文中应有的童真、乐趣,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打开课本看到的除了分数别无其他。

 

        不仅如此,为了达到灌输道德的目的,教材中借用的故事存在大量造假和虚构。譬如:爱迪生在中国语文教材里“被救妈妈”;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在中国语文教材里“被植上了樱桃树”;还有《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强调父爱的伟大,硬是拼凑出一个外国父亲38小时徒手刨挖14个孩子的情节——14个孩子38小时后被“超人父亲”亲手挖出,个个葫芦娃般毫发未损精神抖擞,这个完美的童话结局足以让人疯掉了。。。。。。正如郭冬林春晚小品中所说: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必定是谎言。而用虚假的故事去培植道德,我们又将得到何种道德?

 

         新教材中的故事如出一辙:只要有母亲出现,必定是苦大仇深或者母爱似海;只要有家境贫寒的孩子出现,必定是成绩优秀,通过自身努力长成“参天大树”,还可能是父母双亡、家徒四壁惨不忍睹。。。。。。如此种种,最好就像是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还须使得学生读后眼泪横流、泣不成声。经年累月,这种雷同见得多了,同情和怜悯也会大打折扣,无疑是向学生的悲悯情怀注水。新教材最直观的诠释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生活中真、善、美无处不在,它不一定非在轰轰烈烈中寻找,也不见得扶危救困才能彰显。将最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故事写进教材,无需刻意美化,学生们自然能够体会,老教材之所以受追捧,正是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了学生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褪去教材的功利色彩,还原教材应有的常识教育,把教材从超负荷的道德承载中解放出来,将功利教化彻底瘦身,还原教材“天然去雕饰”之美,学生才能够发现乐趣,感悟真、善、美,否则南辕北辙只能成为新教材难言之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点碰撞:《蜗牛》进教材成就"真语文"?
78年前老教科书缘何走红?
粗制滥造的德育教材扼杀孩子创造力
“读书为要”,“要”当何指?
【好教师】这才是教师的第一智慧!
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