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的演变

二十世纪40年代,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治疗中骨外科与神经外科开始相结合,其基础是对椎间盘源性疾病单一病原实质的理解,事实上,坐骨神经痛和腰痛都有相同的脊柱源性病因。Dandy, 1942年提出常规去除突出后,进行全部椎间盘刮除。Falconer1941年提出在去除椎间盘突出后在相应的脊椎受损运动节段上用自体骨进行了后方脊柱融合术。完成了类似的前侧入路的减压-稳定手术。后来,复合手术发展到使用内假体(Kuslich, 1993)


借助椎板切除法进行开放式髓核切除术是外科治疗椎间盘突出最方便的方法。但这种手术介入方法伴随很多负面后果。

椎板切除术后,常见关节盘炎和椎关节盘炎性感染并发症,表现为术后即刻复发的炎性疼痛,并伴随肌肉痉挛(Peruzzi,1988; Fernand, 1986)。后来椎板切除术由半椎板切除术和椎板间切除术取代(Love,Walsh, 1938)。但这些方法以及椎间孔切开术和椎骨横突-关节-椎弓根切除术都没有改善治疗结果,都不能无创伤地去除椎间盘突出Lesoin,Villette et al., 1986; Boullet, 1987; De Divitiis et al., 1984)。明确了在椎间盘切除术后出现的由于椎管内深度术后疤痕而造成的临床综合症。(Kramer,1987; Martin, 1981; Hellinger, 1991, 2001)


开放式椎间盘切除术远期的大量负面结果促使研究者将治疗椎间盘源性疾病手术方法和保守方法进行比较(Arseni,1957; Layani, Peyron, 1956; Roseman, 1958;,远期观察结果显示,手术患者组中得到改善的患者数量并没有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中得到改善患者的数量。所以人们只有在保守治疗无效时才会跑去借助手术治疗。罗杰曼(Roseman, 1958)—15%В·А·舒什金(1962—10%,其它研究者告知的需外科手术患者的比例更小(Friberg, 1954; Raaf, 1959; Осна, 196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人们认识到疼痛和椎间盘源性疾病的其它综合症具有相同的脊柱源性和椎间盘源性病因,并认同必须扩展手术适应症。很多情况下,拒绝手术治疗会导致长期的、难以忍受的疼痛,脊柱韧带-关节出现不可逆的变化,以及出现会瘫痪的危险。

神经根综合症的治疗减少手术介入的数量。腰间盘源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三个主要微创方法即化学髓核消融法、显微外科椎间盘切除术和经皮髓核切除术。但只有化学髓核消融法和经皮髓核切除术原则上是新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因为显微椎间盘切除术是开放式椎间盘切除术的改良方案,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的微创方法。

首次显微椎间盘切除术的报告出现于1939(Kambin,1991),显微椎间盘切除术对骨结构的破坏降到最小,而病人在术后第二天即可活动。很多研究者发现,显微椎间盘切除术与常规开放式椎间盘切除术相比正面疗效更多(Caspar,1991, 1992; Ebeling, Reichenberg, Reulen, 1986)。例如, U.Ebeling 与其合作者(1986) 表明疗效优良率占观察者的72,6%, A. Thomas 与其合作者(1987) 85%,但即便完善的显微椎间盘切除术也不能避免常规开放式椎间盘切除术的弊端,因为手术过程中要进行骨膜下分离肌肉,椎弓边缘切除及黄韧带切除,使用与常规手术一样的手术工具去摘除椎间盘的柔软部分,仅依靠外科医生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也就是操作。为了使神经根更好地显现,采用了侧面切除法。总体上说显微椎间盘切除术仅是脊柱开放式手术的改良方案,它会导致软组织损伤,椎弓边缘切除,血管损伤,损伤椎管内其它结构及神经根附近疤痕纤维化变化。由于韧带被破坏及椎弓边缘切除可能导致脊椎运动节段不稳(SchafferS., Kambin, 1991; Sutter et al., 199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现了椎间盘源性疾病治疗的新方向化学髓核消融法。首次关于用木瓜蛋白酶椎间盘穿刺治疗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报告由史密斯于1963年完成的,广泛使用化学髓核消融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并发症:退行性脊椎前移,椎间盘脱出、突出,无菌性脊椎关节盘炎,下肢血栓,长期腰痛,肠梗阻,以及轻度过敏,术后初期疼痛综合症加剧,神经损伤及暂时性排尿困难。过敏性反应以至休克是非常危险的并发症,还有脊膜炎,胰腺炎,马尾综合症,截瘫及脑中风(Kramer,Ludvig, 1999; Maciunas, Onofrio, 1986; Loew et.al., 1982; Bk-Lamberlin et.al., 1989; Fisher et.al.,1989; Simmons et.al., 1984; Boulleet 1987; Parkinson et.al., 1973; Caiggia et.al.,1989)

1955年起椎骨活组织检查法得到了发展,它奠定了原则上有别于开放式髓核切除术的另一方法经皮椎间盘切除术的出现(Kambin,1991),又称为经皮椎间盘突出减压术,其实质在于,借助专门的经皮穿刺针导入仪器,或经扩充套针,或经内窥镜器械通道,在腰椎间盘中形成体积约为3 cm³的腔。操作原理在于,一方面,在形成的腔中应出现压,另一方面,椎间盘组织在负压作用下从神经根处向这个储备空腔回缩。经皮入路腰椎间盘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新理念。经皮入路与常规开放式椎间盘切除术乃至显微椎间盘切除术的区别在于,保留了椎管的完整性,手术通道路径上组织损伤较小,因此,经皮入路不应损伤脊柱的稳定性。

经皮切除髓核作为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方法由尼基卡塔(1989)提出,于1975年首次使用。已被很多骨外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所使用(Faubert, Caspar, 1991; Jacobson., 1988; Kambin, 1989, 1991; Kambin, Brager, 1987; Kambin, Schaffer, 1989; Schreiber, Leu,1991; Schreiber, Suezawa Leu, 1989; Watkins, 1991)。随着手术工具的完善、手术路径的改变及经皮髓核切除术与化学髓核消融法的结合(Fabris et. al., 1997, 1998),经皮髓核切除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关于经皮椎间盘切除法术的有效率的报导明显不同:卡哈诺威茨及其合作者(19901992)称采用此法治疗的患者优良率占55%,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甚至使用核磁共振都很难诊断的所谓无并发症的椎间盘膨出症 (Schaffer et. al., 1991)  

随着能通过细光纤传输激光能量的高能量激光仪器的出现,外科治疗椎间盘膨出及突出的经皮椎间盘切除法进入了新水平阶段。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切除术取得了发展(Ranu,1994; Sherk, 1993; Kolarik, 1990; Qi, 1993; Vorwerk, 1989)。在经皮腰间盘激光切除术中椎间盘突出内储备腔的形成是由于激光烧蚀(去除)椎间盘组织形成的,细光纤经穿刺针被导入椎间盘内,然后沿光纤传输足够能量的激光辐射,激光辐射组织过程中的多种物理效应使椎间盘内形成空腔;或者在操作时移动光纤形成通道。一般认为,激光辐射作用(烧蚀)去除少量椎间盘组织,以及激光辐射软骨组织中出现的其它物理效应热缩,纤维环外围回纳等等,都会引起周围解剖结构上的压力明显减轻,并出现神经根解压的结果(Yonezavaet al., 1990; Buchlet еt al., 1995; hoa-Zalidar et al., 1999)

为了用激光对交感神经根进行减压,使用不同波长和辐射制式(连续式和脉冲式)的激光源,例如,波长为λ=1.06Nd:YAG激光(Hellinger,1991, 2001)λ=2.1μmHo:YAG激光(Chiu,1994, 1996, 1997, 1998, 2000)λ=0.97的半导体激光(Сандлер,2000,2001)λ=1.56μm的光纤铒激光(Баграташвили2001)等等。波长为λ=1.06μm的激光辐射实际上不被水吸收,因此Nd:YAG激光可以很方便的用于深度加热软骨组织,但为达到烧蚀椎间盘需要很大的功率-数十瓦,又因为波长为λ=1.06的激光辐射可以自由穿透椎间盘组织,大功率Nd:YAG激光辐射会导致椎间盘周围结构损伤,引发粘连及其它并发症;相反,λ=2.1μmHo:YAG激光强烈被水吸收,因此局部加热椎光盘并达到烧蚀组织所需激光功率不大,随后,这一特点被丘(19941996199719982000)应用于椎间盘研发了激光椎间盘热塑法。因此最有前景的是波段为960—980nm的半导体激光和波长为1.56μm的光纤铒激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太好了:发现万亿分之一秒超短激光脉冲烧蚀的有效机制!
输尿管软镜操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椎间盘激光修复术
980 nm激光经皮光纤介入技术治疗皮肤静脉畸形,疗效如何?
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 PLDD
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