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腹部常用手术切口入路看腹壁的解剖层次
userphoto

2024.06.01 广东

关注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普及,传统的开刀手术也越来越少,但腔镜技术仍然不能够完全替代开刀手术,在腔镜下不能够完成的手术,还需要中转开刀来解决,有些复杂的、难度大的手术开刀手术仍是首选的方法。

另外腹直肌分离,脐疝、腹壁疝、切口疝和造口疝等腹壁疾病也需要手术治疗。只有掌握好腹壁的解剖层次才能更好的选择手术入路和修补层面。

为了更好的掌握腹壁的解剖层次,本期将推出“从腹部常用手术切口入路看腹壁的解剖层次”,希望能够帮大家复习、巩固一下相关的解剖知识。

  
腹部常用切口分类:
  常用的腹壁切口可分为三类:纵行切口、斜行切口和横行切口。
  1. 纵切口:正中切口、旁正中切口、腹直肌切口。
  2. 斜切口:分为两种,位于上腹的,位于下腹的。常用的有:肋缘下斜切口;右下腹斜切口。
  3. 横行切口:此切口在上、中、下和左、右腹部均可施行,也可同时切开两侧腹部。

                   腹部常用切口类型

01

纵切口

1


01


正中切口

正中切口为沿腹前壁正中线的纵行切口。

切口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

皮肤

浅筋膜

腹白线

腹横筋膜

腹膜下筋膜(腹膜外脂肪)

壁腹膜

优点是:位于腹白线上,无腹肌、大血管和神经经过,故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操作简便,可迅速切开进入腹腔。

缺点是:血供较差,切口愈合慢,增加了发生切口裂开的危险。向两侧显露较差,结缔组织较多,在年龄较大患者慎选此切口。

适应手术主要为:上腹部器官手术,除胃、十二指肠外,尚可用于胆囊、胰腺、脾脏及食道裂孔等的手术;下腹部正中切口适用于盆腔器官手术。

1


02


旁正中切口

  旁正中切口为沿腹前正中线旁约1~2cm的纵行切口。

  切口层次依次为:

  皮肤

  浅筋膜

  腹直肌鞘前层

  腹直肌鞘后层(向外牵开腹直肌后再切开)

  腹横筋膜

  腹膜下筋膜(腹膜外脂肪)

  壁腹膜

  优点是:对腹壁神经和血管损伤很少,且不切开腹直肌,故愈合牢固;如      术中需要延长也较方便。

  缺点是:不如正中切口操作简便。

1


03


经腹直肌切口 

经腹直肌切口经由腹直肌的纵行切口。

切口层次与旁正中切口相同依次为:

皮肤

浅筋膜

腹直肌鞘前层

切开腹直肌

腹直肌鞘后层

腹横筋膜

腹膜下筋膜(腹膜外脂肪)

壁腹膜

优点是:操作较简便。

缺点是:需切开腹直肌,且对腹壁血管、神经有一定损伤,切口愈合受到一定影响。

02

斜切口

1


01 


肋缘下斜切口 

自剑突下2cm处起斜向外下,距肋弓下缘2 ~3cm 所作的弧形切口。

切口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腹直肌鞘前层

腹直肌

腹直肌鞘后层

壁腹膜

向外侧延长尚需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可分为左右斜切口。

优点:在肝、胆、脾手术中暴露良好。

缺点:切断上腹部肌肉群和血管、神经,组织损伤较多,出血亦较多。

1


02


右下腹斜切口 

右下腹斜切口又称阑尾切口(麦氏切口),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 /3交点处,作垂直于此连线的斜切口。

切口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壁腹膜

优点:此切口所经各层肌纤维方向交叉重叠,术中未切断神经,故愈合较好。

缺点: 暴露范围较小,不利于切口的扩大与延长。适于阑尾切除术,也适于盲肠造口术或人工肛门造瘘术。

03

横切口

此切口在上、中、下和左、右腹部均可施行,也可同时切开两侧腹部。除了切开皮肤、浅筋膜和腹直肌鞘前层外,还需要切断和分离腹直肌及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等侧腹壁的肌肉才能进入腹腔。
优点:可同时显露左右侧脏器,切口方向与神经走向基本一致,与腹壁张力的方向相同,所以,损伤神经少,切口疼痛轻,且不易裂开,愈后瘢痕小。
缺点:切断腹壁肌肉易出血,开腹与关腹费时较多。
此切口对于剑突至脐间距离较短的肥胖病人作胃、十二指肠和胰腺手术较为适宜,也适合于有美观要求的阑尾手术。

 尸体标本上的切口展示:


正中切口


上腹部正中切口(皮肤切口标志)

上腹部正中切口(切开皮肤,暴露浅筋膜)

上腹部正中切口(切开浅筋膜,暴露腹白线)

上腹部正中切口(切开腹白线,暴露腹膜外筋膜)

上腹部正中切口(切开壁腹膜,暴露腹腔脏器)


右侧肋弓下斜切口

右肋弓下腹部斜切口标志

右肋弓下腹部斜切口(切开皮肤,暴露浅筋膜)

右肋弓下腹部斜切口(切开浅筋膜,暴露腹外斜肌表面筋膜)

右肋弓下腹部斜切口(暴露腹外斜肌)

右肋弓下腹部斜切口(分离腹外斜肌,暴露腹内斜肌筋膜)

右肋弓下腹部斜切口(暴露腹内斜肌)

右肋弓下腹部斜切口(分离腹内斜肌,暴露腹腹横肌)

右肋弓下腹部斜切口(分离腹横肌,暴露壁腹膜)

右肋弓下腹部斜切口(切开壁腹膜)

腹前外侧壁解剖层次:

由浅入深分为6层:皮肤、皮下组织、肌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外脂肪层),腹膜壁层(也称为壁腹膜)。

皮肤:在腹前外侧壁,皮肤张力线大多为横行,沿皮肤张力线切口,愈合后   瘢痕细小。

 腹前外侧壁的皮神经分节有明显的节段性,其中第8.10肋间神经及肋下神经分别分布于肋弓、脐及耻骨联合与脐连线中点平面。临床上、常按此测定椎管内麻醉平面的高低。同样,也可根据感觉障碍平面来帮助确定脊髓疾患损害的节段。

皮下组织(浅筋膜):浅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叫Camper筋膜(又称脂肪层),深层叫Scarpa筋膜(含弹性纤维的膜性层)。浅筋膜内含有丰富的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

肌层:包括位于前正中线两侧的腹直肌和其外侧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

腹直肌鞘后层缺如处游离下缘呈凹向下方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或半环线)

弓状线上下腹直肌前后鞘组成是不一样的。

腹横筋膜:位于腹横肌及其腱膜的深面,为腹内筋膜的一部分,覆盖于腹腔各内壁的内面。

腹膜下筋膜(腹膜外脂肪层):是填充于壁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脂肪层,向后方与腹膜后间隙疏松脂肪组织延续。

腹膜壁层(也称为壁腹膜):腹膜外组织深面的一层浆膜即壁腹膜,向下延续为盆腔的腹膜。腹膜外组织深面的一层浆膜即壁腹膜,向上移行为膈下腹膜,向下延续为盆腔的腹膜。在脐以下腹前壁形成5条皱襞脐正中襞位于中线上,由脐至膀胱尖,内有脐尿管索,是胚胎期脐尿管闭锁形成的遗迹。

腹部手术切口选择的原则:

切口的选择,对手术的成败和预后有很大关系,一个理想的切口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切口应最大限度的接近病灶或拟处理的部位,切口的长度要适宜。
2、对急症患者,切口尚应考虑层次少,操作简便,迅速达到病变部位。
3、对病变部位不十分肯定或手术范围有可能需要扩大的病例,切口应考虑便于延长。
4、切口应最小程度的损伤腹壁,使之愈合牢固而不致于发生切口疝。
5、一个切口中,对腹壁的不同层次,尽可能不在一个水平切开(即不同层次的切口应相互掩盖,如此可增加腹壁的坚固性)。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腹部的切口与缝合
关于腹腔镜器械入路选择
经腹部、会阴直肠肛管根治切除术
腹腔镜进腹技巧与常见问题及对策
《普通外科学》其它腹外疝
切口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