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显

汉宣帝时,有一个因犯法而被处宫刑的青年来到宫中,成为一名太监,他叫石显。石显博通文史,熟悉法令,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由普通的太监而成为可以接近皇帝的大太监。后来汉元帝即位,新皇帝不了解治国方法,而元显精通朝务,又善于揣测、迎合元帝的心理,很快得到信任。

石显内心非常狠毒,极尽排除异己之能事。元帝的老师萧望之博学多才、忠正耿直,看不惯石显的作法,就向元帝上疏请求勿用宦官管理朝政。元帝是一个尊师重傅之人,很重视萧望之的意见,但又舍不得石显,一时难以作出决定。石显先下手为强,写奏章,诬陷萧、周谋害排斥史高等外戚。应“谒者招致廷尉”。元帝根本不知道“谒者招致廷尉”是什么意思,以为是让有司调查一下而已,于是就同意了。其实这句话是收监的意思,结果萧望之莫名其妙地进了监狱。后来元帝有事欲问萧望之,方知萧望之已入狱。元帝大怒:“什么人这么大胆,敢拘捕我的老师?”石显一伙跪答道:“是陛下说的。”元帝这才知道“谒者招致廷尉”的意思。后悔不已,命立即把他的师傅放出来。石显于是去和外戚大司马史高商议对策。史高上朝见元帝后说:“陛下刚继位,恩德尚未广布,便将师傅下狱,如果又无罪释放,仍让他担负原职,天下人自然以为陛下错了,便会认为陛下执政很轻率,若是陛下不懂朝堂术语的事传出去,天下人就更笑话陛下了,我看还是将萧望之免吧。”元帝也怕自己的位子做不牢靠,不得已下诏使萧望之出狱,免为庶人。

萧望之被贬为庶人一个月后,陇西发生了地震,死伤了好多人。在当时,天象是被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元帝认为天灾是自己黜逐师傅的报应,赶快召回了萧望之,封了关内侯,甚至打算让他为相。石显非常害怕。恰好萧望之的儿子萧仍,上表为父前次入狱申冤,元帝接到奏书后,召群臣讨论。石显带头责斥萧望之不知自省,指使儿子为自己申冤,将罪名归于皇上。元帝也十分不满,认为上次是朕错了,朕改过了,还封了你关内侯,并准备让你作丞相,也可以了吧,怎么还让你的儿子上这样的表章,一定要朕公开道歉呢,太不给朕面子了。于是问石显该怎么办。石显说应逮捕入狱。元帝还是心疼师傅的,考虑了良久,说:“朕知道老师性子刚直,他怎肯服罪入狱?”石显上前说:“萧望之不过因说了几句话而坐罪,他不会放在心上的。”元帝便同意了。石显立即带领军队去抓萧望之。老头子仰天长叹:“我身为朝廷命官,今已年过六十,难道还要一而再地入狱受辱?”说完饮鸠自尽。元帝知道师傅死了,非常悲伤,但也没办法了。

石显一直操纵朝政,他恐怕皇帝有一天会采纳左右的意见而疏远自己,便想表露一下的自己的忠诚来取得皇帝的信任。某日石显受命出城办事,事先向皇帝请求说:“恐怕回来晚了,宫门关闭不能进来,请准许我借圣上的命令叫开城门。”皇帝准许。石显故意拖到深夜回城,称自己有皇帝的诏令叫开了城门。别人不知道皇帝真的跟他传过这样的命令,于是有人上书告发他假借诏令。皇帝见了,笑着拿给石显看。石显哭着说:“陛下亲信小臣,委以重任,许多人很嫉妒,都想要陷害小臣,像这样的不止一次了。幸亏圣上明察。愚臣的能力实在有限,不能承受众人的怨恨而力使所有人都满意,愿意放弃权力,请求一个在宫里扫地的差事来苟活性命!”元帝因此更加信任他。以后再有这样的弹劾元帝也不信了。

公元前43年(记光元年)夏天,太阳出现黑子。公元前44年(永元二年),又出现日食和地震。元帝深思:“朕自继位以来,何故灾异迭出?”于是他去请教京房。京房是驰名于中国学术史的大学者,他开创了今文《易》学“京氏学”。他善于讲《易》,喜推灾异,以自然灾害解释卦象,推衍人事。今天我们知道灾异与政治之间并无因果联系,但在当时,由于科学技术的缺乏,人们并不这样认为。看似愚昧的做法也有它的两面性。许多人就是利用天灾异象来劝诫皇帝的。京房也是如此。他问元帝:“周幽王和周厉王时,国家为什么有为难?国君任用了些什么人?”元帝说:“君主不英明,信任的都是佞臣。”京房说:“国君是明知他们是佞臣还要任用他们呢?还是认为他们有才能才用他们呢?”元帝说:“是认为他们有才能。”京房说:“那么如今怎么知道他们是佞臣呢?”元帝说:“根据任用他们后社会便混乱了的事实情况知道的。”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在周幽王和周厉王之后,他们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并嘲笑幽王、厉王的糊涂,认为自己不会像他们那样任用佞臣。可是他们还是任用了竖刁、赵高这样的佞臣这是为什么呢?”元帝感觉到了京房所指,于是模棱两可地说:“只有懂得大道的人,才能鉴过去以知未来啊。”京房却寸步不让:“陛下看现在的朝政是清明而是昏乱?”元帝说:“非常昏乱。”京房说:“如今陛下信任重用的是些什么人呢?”元帝说:“有幸的是我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好。我认为朝政的昏乱责任不在石显,一定另有原因。”京房无奈的摇摇头,说:“前世的齐桓公、秦二世也是这样认为的。我恐怕将来的人看今天就和今天的人看过去一样啊。”说完便告退了。

立身、从政,都有一个原则。政治清明、昏乱,也都有表象。如果能把持握原则,考核真实的表象,既能看到人和事的本真。道理说来简单,中国历史浩如烟海,从不缺乏经验教训,而后来者依然频频被假象蒙蔽,我们总是嘲笑古人的某些愚蠢,然后犯着同样的错误。“行必核其真,然后贵之;言必核其真,然后信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奸臣传:石显(西汉)
中華歷史名人全錄:中华历史十大宦官 --- 刑余干政(二)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三十三)西汉的拐点
汉元帝即位|宦官争权
儒家圣君何在——王莽揭秘(五)
天机生死劫:西汉京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