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三百年乃得一见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任清华国学四大导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一生治学原则的写照。

陈寅恪的祖父是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陈寅恪的父亲是陈三立,“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陈寅恪的夫人是唐筼,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便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可谓大师云集,而陈寅恪又是大师之大师,是三百年来乃得一见的国学大师。

父亲陈三立的思想超前,他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走传统的老路子。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学堂。陈寅恪成绩优秀,先后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的1909年,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辗转游学16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16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二十多种语言,精通十几种语言。他就读过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哈佛大学、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等著名学府,博学多才,但没拿到一个文凭。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他只想把时间花在真正的学问上。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吴宓推荐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上课时,陈寅恪有“三不讲”,即“书本上有的我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讲过的我不讲”,可见他的学问有多深。有一次,他在讲各国文字的演变时,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这让学生们目瞪口呆。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因为当时的中国陷于战火之中,所以陈寅恪的工作条件非常恶劣。陈寅恪的女儿陈美延回忆说:“父亲工作的时候汗流浃背,在一个茅草房里,风雨一来,把房子都能刮塌的那种房子里头,也没有桌子,就是一个箱子,搬一个小凳写文章。他写完,需要休息,就带我出去散步,我那时候很小,就穿个木板鞋,在山上跑,满山的映山红啊……父亲只能在休息的间隙,感受到一种远离战乱的欢愉。”

令人遗憾的是,陈寅恪患有眼疾,他的右眼于1937年9月20日失明,左眼于1944年12月12日失明。对于终身以读书、教学、研究学问为己任的陈寅恪而言,其内心的痛苦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陈寅恪没有遗嘱,他的成就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录片《大师 -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后世治学楷模的国学大师
陈寅恪:没文凭却誉为三百年一遇的大师,非书法家,字却美得心醉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国学大师陈寅恪 (上、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