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练习,跨越从普通到卓越的那道分水岭
提示:文中所有蓝底白字部分都是「清脑」曾经解读过的概念关键词,点击即可阅读相关文章,以方便您了解背景信息。


周岭的第96篇原创文
本文6607字,阅时间约10分钟



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要获取人生幸福,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练就一项技能,让自己在某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想想看,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比绝大多数人都擅长、出色,那自然会在成就感的加持下变得更加从容和幸福。

然而在获取人生优势的道路上,多少人的心境都是欲求之而不得呀!

无论自己内心多么希望变好,也无论怎么用功努力,有时就是无法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那感觉就像是面前横了一道无形的分水岭,难以跨越。

如果你有这种体验和感觉,那就对了。

因为在普通与卓越之间确实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分水岭,只是大多数人看得并不清楚。

现在,就让我用两个人的逆袭故事来帮你勾勒出它的模样,然后一起想办法跨越它吧。


史诗般的高考逆袭


20**年5月的一个下午,一位高二男生在学校操场上焦虑地绕圈踱步。

此时上课铃声已经响起,但他没有走向教室,反而走到了操场更僻静的地方。

他在思考一个问题,而且下定决心要把它想清楚。

因为他当时的成绩只有400多分(总分750分),前程堪忧。

让他更焦虑的是,不管他想变好的欲望多么强烈,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明显提高成绩。

这种“求而不得”的残酷现实让他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此时距离高考只有1年零2个月,所以他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

一番苦思冥想之后,他逐渐把困惑缩小到了这个问题上:“我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什么?”

终于,他得到了一个让自己心头一亮的答案:“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进步!

因为如果明确知道自己努力学习一天不会有任何进步的话,那还不如去玩!

而现在之所以听课、预习、做作业、做卷子、看参考书,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进步。”

想到这里,他的头脑开始清晰了起来。

但是新的问题马上来了:“既然每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但如何知道自己每天进步了多少呢?”

他发现自己根本回答不出来,但同时也意识到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如果一天中有哪些进步都不清楚,那说明自己在过去的时间里都是在糊里糊涂的学习。”

此时,他恍然大悟,确定这就是自己没有明显进步的根本原因。

于是,当即决定建立了一个“进步本”,把每一个学习收获都记下来。

从那天开始,他把每天新学到的各种知识、遇到的不会做的题、搞明白了的错题,还有关于学习的一切总结、思考都统统记录在进步本上。

这样,只要一看本子,就知道当天有了多少具体的进步,一目了然。

当然,仅仅记录是不够的,因为记录不等于进步。

如果同样的错误再犯,同样的题型又不会了,同样的知识点下次遇到又模糊了,这些都不意味着进步。只有记在脑子里,不忘记,才是真正的进步。

遵循这样的理解,他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把本子上面的题拿出来重新做、反复做,不懂的就问同学、看参考书。

直到自己把所有学到的知识完全无误的记住、理解每一个步骤的细节,并达到任何时候都能快速做出且不出错的程度。

通过实践,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之前的听课、做作业、看参考书等学习方式无法让自己真正进步了。

因为这些看似学习的过程,其效果都是不能直接检验的,而唯有将转化的结果清晰地记录在进步本上,才可以检验。

由此,他也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进步本的完整操作是快速进步的唯一方法。

因为,如果犯过的错误下次还犯,弄明白的题目下次还错,那说明这根本就不是学习,或者只能说是效率极差的学习。

相反,保证出过错的题不再出错,搞明白了之后达到一劳永逸的明白,则是学习的底线。

在进步本的加持下,他的学习成绩和名次开始飞速跃迁。

最终在高考时考出了全班第一,同时也是全校第一、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并如愿拿到了北大的入学通知书,实现了从学弱到学霸的逆袭。

他就是“核聚”老师(非真名,以其公众号取名),如今他用自己的方法论帮助了很多考生走上了自己的逆袭之路。❶

“核聚”老师的方法表面上看是个人经验,其实背后有科学的脑神经理论支撑。

所以这样的方法论适用于各个领域,并不局限于在校阶段被动式的有压学习。

当然,如果你还想继续了解离校后自主式的无压学习,那就随我一起再看看韩国作家张同完的人生翻转之路吧。


自学英文翻转人生

张同完是《我在100天内自学英文翻转人生》一书的作者。

在书中,他自曝自己在初中时就是一个学弱,对学业丝毫不感兴趣,不懂为什么要读书,成绩落后到差点没机会读高中。

后来侥幸到了高中,英文成绩也是垫底的,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想法。

但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他萌发了想讲出一口流利英文的强烈愿望。

经过不断摸索,他终于发现了100LS训练法,在几乎零基础的状态下,做到了6个月内开口说地道英文,1年内达到了口译水准。

而且这种学习方法与学校的教学完全不同——不学语法、不刻意背单词,但却效果惊人,很多母语是英语的国外人都以为他在国外生活过。

凭借一口地道流利的英文,他不仅获得了卡塔尔的高薪工作,之后又以同样的方法学会了法语、日语和汉语,并以特招生的资格进入釜山大学法语系,让自己的人生焕然一新。

张同完的经历听起来非常神奇,就像是热播剧里的虚构故事。

事实上,他的100LS训练法并不神秘,说起来甚至还很简单,就是找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跟着听(Listing)和说(Speaking)。

说到这,你肯定会认为,这不就是“看美剧学英语”的方法吗?有什么神奇的?

确实,粗看起来没什么神奇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张同完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

普通的方法通常会带着这样的诱惑告诉你:只要看完这100部美剧,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英语达人啦。

但张同完的方法是:只看一部,但这一部要看100遍!

同时他提供了5步具体的方法细节:

  • 第一步,关掉所有字幕观看第一遍;

  • 第二步,打开中文字幕观看第二遍,确认之前没有看懂的部分;

  • 第三步,换成英文字幕,把刚才没听懂的片段抄下来;

  • 第四步,反复练习听不清楚的片段,听完马上跟读;

  • 第五步,关掉所有的字幕,观看剩下的97次。❷

这其中,最关键的要领是:

要弄清楚每一句台词的意思,听完马上跟读,对不熟练的片断反复练习,做到语气、语速、语调都要与剧中一样。

换句话说,就是将这些情景对话强化为“大脑的肌肉记忆”,直到不用思考也能在类似的场景下脱口说出极为准确和地道的外语。

张同完直言,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学习母语的方法。

而且用这种方法学习外语并不需要看很多部电影,只需要把几部日常经典彻底“背下来”,就足够赶超绝大多数人的外语水平。

现实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我们绝大多数人从小学起就开始接触英语,不断学语法、背单词、做卷子。

如此学上十几年,但最后的结果可能连十句正常的对话都接不下去,更别提说得流利、准确、地道了。

一些人也用看美剧的方法来学习英语,甚至用海量的影视剧来“浸泡”自己,并指望自己英语水平能在这种无痛的娱乐中轻松提高。

可惜他们只是沉浸在轻松的剧情里,并不注重扎实的练习和具体的收获,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水过鸭背。

如果你愿意进一步探寻根源,就会发现这正是我们人类“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在背后作祟。

所以在默认状态下,我们总是不看现实结果,一味地追求轻松、简单、新鲜、快速,以致迷失在没有实效的自我欺骗中而不自知。

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我们有强烈变好的愿望,就算愿意付出持续的努力,最终能收获的结果可能还是这两个词:平庸和普通。


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结合“核聚”老师与张同完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学习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和标准,那就是: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核聚”老师没有沉迷于各种资料的泛泛复习,张同完也没有醉心于各种美剧的泛听。

他们都把知识当成技能一样去练习,只关注自己能真正把握住的那些最小的点滴,最终成就了自己。

奇怪的是,普通人对这种学习方式往往不屑一顾,而高手们却极力推崇。

比如曾国藩在家读书时,他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

因此他也在家书中留下了“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为外人” 的忠告。❸

事实上,曾国藩年轻时的学习资质非常普通,进步也非常慢,但凭借步步扎实的积累,最终得以出人头地。

再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教他14岁的妹妹琼学习天文学教科书时,就曾这样指导她:

“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

最终,琼成为了天文学家,而在此之前,她母亲曾告诉她女子的大脑达不到学科学工作的程度。❹

可见,上乘的学习功法就是这样原始简单。

不需贪多求快,只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的扎实推进即可。谁越在这方面耍小聪明,谁就会越吃亏。

而这种赢亏关系在一位研究生给“核聚”老师的反馈中也被形象准确地描述了出来:

在使用“进步本”之前,我的学习虽快,但忘得也快,相当于用沙子建房子;

在使用“进步本”之后,我惊恐地发现自己真正掌握的没有多少,发现之前的学习基本上没有让自己产生实质性的进步……但此后的学习相当于用钢筋混凝土建房子,不留一点漏洞,让人感到很踏实!❺

“沙子”和“钢筋混凝土”的对比真是形象生动,但它们还暗含另一个寓意,即:

前者开始时容易、后期困难;后者开始时困难,后期容易。

这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人会越学越痛苦。

因为前面的基础有很多漏洞和盲区,所以后面所有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知识就会变得云里雾里、摇摇欲坠。

而之前的这些漏洞和盲区若是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就会被一直带着走,那么学习上的新问题和新漏洞就会越来越多;

而那些类似使用了“进步本”的学霸们,则会越学会轻松,因为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因而在后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点会越来越少。

而巨大的学习优势也会让他们自信满满、乐此不疲,甚至学习上瘾、停不下来。

所以,对一些人来说,学习这事永远是难的,无论学什么都学不好;而另一些人却学什么成什么,显得特别聪明。

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就出在这个最基本的学习观上。

当然,以上言论若是由一个曾经的学霸以“过来人”的心态说出,想必是很有说服力的。

遗憾的是,我没有学霸经历,所以不免让大家感觉我在纸上谈兵。

幸运的是,我这几年的成长经历多少可以挽回一些说服力。

2017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浑浑噩噩的无名之辈,到2020年的时候,我不仅在认知和行动上获得了觉醒重生,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这在众人眼里也算是一种人生逆袭了,所以很多人问我:你是如何从零开始,用三年不到的时间改变自己并写出一本书的?

我的回答始终是:阅读、写作和实践。

对于这样的回答,很多人并不满意,毕竟这样做的人很多。

但读过《认知觉醒》的人都知道,我读书时会谨遵一个原则:

每本书只取最触动自己的一个点,然后将它与生活实际充分关联、彻底实践,最终让自己发生真实的改变。

因为在我的学习观里,学习和成长的权重关系是:学习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❻

所以我并不追求自己“读了多少本书或知道了多少知识”,也不把那些没有长期做到的知识真的视为己有。

对我来说,衡量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发生改变——要么改变了认知和选择,要么改变了行动和生活——而且是长期的改变。

因此,虽然三年多来我只读了100多本书,但实际改变量可能远远大于那些一年能读上百本书但并不注重输出和实践的人。

可见,成长和学习一样,不怕你知道的少,就怕你不看最终的现实结果和改变。

一旦你能本着“成长即做到,有一是一”的心态去行动,就算每一次的收获非常小,你也一定能深深体会到“少即是多”的哲学辩证力量。


速度,也是一种能力

再看“核聚”老师和张同完的学习方法,会发现它们都非常符合刻意练习的基本原则。


比如“核聚”老师会不断地明确那些不会或不熟练的部分,或者将学习范围划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然后反复咀嚼、反复琢磨,直到融会贯通再开启下一个章节;

张同完也会对不熟练的长句进行拆解,然后对各个小片段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可以将整句流利地连贯起来。

所以他们在练习时不仅目标明确,而且都善于将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同时他们也能得到最及时的反馈。

因为“核聚”老师可以通过测试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张同完则可以直接与最地道的发音进行对比。

这些看不见的学习规律使他们始终在舒适区边缘持续拓展,而非在舒适区内低效重复。

除此之外,还要一个重要的因素划分了一个人的普通与卓越,那就是:速度。

很多人正是忽略了这一点,才陷入了很努力但就是不见明显进步的境地。

比如高三读者「木多」就有这样的困惑。

她自述在学业上非常吃力,尽管自己内心很想变好,但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糟糕的学习体验使她终日被低落沮丧的情绪缠绕,甚至开始信心崩溃。

当问及具体如何学习时,她说:

“基础的东西我也是可以做出来的,只是花的时间要久一点。比如一页地理习题可以只错一题,但要花45分钟才能完成。”


我当即意识到,她陷入了一个学习的大误区,那就是她的学习观里缺少一种概念,即:速度,也是一种能力。

很多人和她一样,以为学习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以为理解了就是掌握了,然后便止步于此。

疏不知,对知识运用的频次和速度,或者说熟练度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所以他们在学习之初感觉并不吃力,但越往后,就发现自己越来越搞不定学习了。

而那些成绩好的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做对”和“做快”同时作为自己的学习标准。

他们不满足于会做,还要追求快速做出且不出错。

“核聚”老师也曾提到过这样一个学习铁律:凡是遇到卡壳、学不下去的情况,只有一个原因——你此前学过的东西不熟练,没有达到掌握的程度。❼

那些卓越者也正是在这一步下足了功夫才真正拉开了与普通人的差距。

如果张同完每句英语都说得磕磕巴巴,那么即使他说的都正确,也没有人会认为他是英语达人。

他之所以能让别人刮目相看,正是不满足于能说,还让自己反复练习直到下意识就能脱口而出的程度。

如果一位钢琴练习者弹的每首子都是断断续续,那么即使他会弹100首曲子,也不会有人认为他是钢琴高手。

而一个人即使只会弹一首曲子,但如果他能闭着眼睛就把那首曲子弹好,也一定会让众人感到惊叹。

也只有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一个人才能真正给出自己的成绩或作品,获取真正的优势和影响力。

可见,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能,我们都应该在脑子里牢牢树立这个观念:速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有时候它比理解更重要,甚至是后期竞争中唯一重要的因素。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忽略学会之后的练习,以及练习的标准。

真正的对手不怕你会一万招,就怕你把一招练一万次。

另外,如果你经常观察那些卓越者,会发现他们平时行动的速度也很快:

  • 他们能用一分钟做完的事,绝不花两分钟;

  • 他们一旦投入学习,就直奔目标,快速进入状态;

  • 他们会用学校考试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在家写作业;

  • 他们会刻意提高阅读速度,逼迫自己集中注意力……


所有这些“快速”的习惯都会把他们带入极度专注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时能聚集“灼穿”问题的能量。

所以他们不仅学得更好,还能结余出很多时间让自己检查、复习、拓展,甚至放松娱乐,以此保持优势的正循环。

而普通者总是习惯在学习途中慢慢悠悠、磨磨蹭蹭,半天进不了状态,即使开始学习了,也极容易分心走神。

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快速”这个意识和技巧。

快速和优秀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应该这样表述才更加准确:

一个人不是因为学习好才动作快,而是因为动作快才学习好。

归结起来:我们在心态上要“慢”,允许自己学得少、学得慢;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要熟练、要迅速。

想透了这些,我们就能让自己的卓越之路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开启深度练习

学习,无非两种——一种是认知上的学习,一种是技能上的学习。

对于认知上的学习,我曾在《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一文中总结了三点:
  • 获取高质量知识——阅读一手资料,获取有益新知;
  • 深度缝合新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或解释;
  • 输出教授和实践——让自己的实际生活发生改变。

对于技能上的学习,我们现在至少可以归结出两点:

  • 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 速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记住并传播这个概念,我就把技能学习的方法论命名为“深度练习”吧。

我相信,当你手中有了“深度学习”和“深度练习”这两个认知武器后,就能应对生活中的任何困难,获取自己想要的人生优势。

穿越而非跨越

至此,你肯定已经能清楚地看见这个区分普通和卓越之间的“分水岭”长什么样了。

但此时,我的脑子里又冒出了一个神奇的画面——那道岭不是跨过去的,而是穿过去的。

那些习惯浅学习的人总是试图轻松翻越,于是沉迷于体验各种不同的路径,尽管他们刚开始走得很轻松,但每每到半山腰就无路折返了;

而那些愿意深度练习人就好比在打隧道,虽然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过程也不快,但是一旦他们将其贯穿,那就是一劳永逸的轻松了。

相比起那些每天都要费力爬山的人,那个坐拥私人隧道的人可不拥有了巨大的人生优势嘛。

而有了这种人生优势,他又怎能不幸福呢!



❶❷❸❹❺❻❼❽❾❿

本文参考资料


❶“核聚”老师的逆袭之路
《我的史诗般的高考逆袭路


《我在100天内自学英文翻转人生》
❷张同完案例&100LS训练法P97-113


❸曾国藩“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为外人。 ”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暂时引用,未参照实体书的具体页数)


❹费曼教琼学习天文学案例——出自《费曼传》
熟练才能上瘾
(暂时引用,未参照实体书的具体页数)


❺“沙子”和“钢筋混凝土”案例



《认知觉醒》
❻学习成长权重比 P23


❼“核聚”老师的学习铁律
熟练才能上瘾





喜报
《认知觉醒》上市2个月加印5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完这两个故事才知道,原来高手的学习方法很简单
无论路途有多遥远,脚尖都要指正方向
进步本的3个操作要点和成绩提升的奇迹
用进步本学会做成一件事,改写人生
北大博士核聚倾囊相授:用一年时间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大法
小学4年级是分水岭,容易两极分化,掌握3个要素,差生也能逆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