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道·道本】一, 什么是「道」?究竟有没有恒道?

导航

行道系列:用现代汉语,重新发现《道德经》

【文集目录】

?上期回顾: 【行道·非文】用现代汉语重新发现《道德经》?「4」拆解指南

?下期预告: 【行道·道本】二, 总说毁三观毁三观,问题是你有三观可毁么?

书接上文:【行道·非文】用现代汉语重新发现《道德经》?「4」拆解指南

本节第一、二段先做论述,三、四段结合经文原文的依据进行分析验证。

一、道的本质

「道」,是一切巨复杂系统的基本客观运动规律。巨复杂系统首先包括宇宙本身,其下的自然生态、人类社会、经济市场、气候天气、人体生物等亦然。「道」即是这其中主宰一切万物的根本,所以她首先是一个「公理」(或又称「公设」)。

这是我从《道德经》和道家思想中总结出的定义。

巨复杂系统又称为“混沌系统”,基本包括如下特征:

  • 通常拥有数量庞大的组成元素,一般是海量——当然即便是单个粒子其实也是处在混沌状态,所以可以认为“混沌系统”的概念包含了“巨复杂系统”。这里说巨复杂主要是为了方便,毕竟单个粒子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对我们影响不大,大家也不感兴趣。虽然我在后面的《无极篇》中也会谈到单个粒子的混沌将如何作用于宏观世界。

  • 各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作用,形成持续不断的联动。

  • 始终处在持续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 并且这种变化永远呈现出不确定性特征,即“混沌”,所以无法精确把握。

另外要强调的是,「道」关注的是「运动」规律,也就是「变化」而“变化”,正是《易经》的主要内容,“易经”的「易」就是“变化、变易”的涵义,《道德经》跟《易经》肯定是有脱不了的干系的——且不说老子是周朝王室图书档案管理员这回事。至于《易经》的解释对不对,那是另一回事了。我个人认为《道德经》是对《易经》的扬弃,当然我对《易经》的理解很粗浅,错漏之处,望高手指正。

因为重点是“变化”,所以像“万有引力”这样的不变量,一般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对运行于这个地球之上的自然生态、人类社会等巨复杂系统,万有引力只是一个「背景恒量」,并且不是造成生态、社会等变化的主导因素,甚至可以说其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要么其本身是「道」运行的结果,要么其仍然需要借助于「道」来对系统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道」是主导变化「变量」背后的决定性力量,并且这种力量本身是恒定的,所以「道」是规律。就好比“公式”是不变的,“变量”则千变万化。只不过宇宙的这个公式具体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方法大致搞清楚其机理轮廓,而「道」就是对这种机理的归纳总结,是一种大致描述,而不是精确的论断,好比宋朝人就掌握了制造火药的技术,知道硫磺硝石等几种物质按何种比例配比可以制造出爆炸性物质,但其具体的化学反应式却还并不知晓。

规律」这个词,是一个现代词语,你不能要求“老子”时代的人能够超越时代用这么一个高度概括、相对精确和抽象的词汇,那时候甚至连这个词语都没有,甚至语言文字很多元素功能本身都还没有分化和细化。所以只能用了「道」这样一个比较模糊的引申词汇,权且表述了。而即便是今天说「规律」这个词,你又能够解释得明明白白吗?

其实规律」本身已经包含了「客观」的意思,只是强调一下。当然这里跟所谓马哲的唯物主义客观性没啥关系,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也只能是马哲抄了道家,毕竟其前辈黑格尔、笛卡尔时代,欧洲是有很强的中国流行风尚的。

二、究竟有没有“恒”道?

我想有人又要拿「道可道,非常道」来说事了,意思就是“道根本就是说不清楚的嘛,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两千年来对《道德经》的解读这么多听谁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我的道跟你的道就不是同一个道。只能自己在生活中去悟——所以你在这BB半天,还不是扯淡?”,或者“本来就没有什么恒定的道,道可道非恒道也嘛(马王堆帛书本),辩证法嘛,怎么说都能自圆其说,也就是正确的废话而已——所以你硬要说是规律,那就是扯!”

首先我是不赞同这种“不可知论”的,这很容易将道家思想导向“玄学”,搞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最终就是不可避免会有人开始“故弄玄虚”,变成某种意义上的“神棍”,这种现象不要太多。而一棍子打死,也不可取。

「道可道,非常道」的问题,我在前面的《非文篇》中已经详细说明过。不可否认,由于这些问题,《道德经》理解起来确实不容易,而道家思想本身也是违反人类直觉本能的,即便是有一定的经历和阅历的人,也往往只能领会其中某些片段,我自己就是走了N多弯路、吃了N多亏之后才算是有所理解,这还得得益于我的知识面比较广、阅读量也很大,并且至今,《道德经》我读了十二年,《孙子兵法》二十三年,也仅算是“闻道”而已。

而对于这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一棍子打成“故弄玄虚”,固然省事,但长期的损失会很大,就好比读不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把爱因斯坦和玻尔说成是大忽悠么?自己做不好价值投资,就说市场不行监管不行价投不适合于中国?《道德经》虽然不容易理解,也许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才能真正读懂,但有这个准绳和辅助总好过没有——有登山索、登山镐也未必能登上绝顶,但不能因此否认工具的价值。“不是XXX不行,是你不行!”话糙理不糙,只是大多数人难于接受罢了,尤其是在这不知背后是人是狗的互联网上,更是要为了彰显自己的智商优越感而极尽乱喷之戾气的——其实有些人就是想表达“你们说的都是瞎扯淡,只有我说的才是对的”这样的真实内心OS罢了。

至于说“本来就没有什么恒常的「道」(非恒道)”的,须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话,本身也是后来西汉的版本才有的,至少楚简本没有,所以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家和实践者不可能认为“没有恒道”,这只能是后来学习的人加上去的对「道」的难于理解、难于表述的一种感叹(或许还有点“装逼”的意思)。但毕竟两千多年了,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表达水平好歹还是有些进步的好伐。

从逻辑上来说,一个文明中最智慧的一群人,一代接一代的学习和总结,难道最后就是为了搞出一个没有恒定的参考标准的教条?还冠之以「经」【1】,并且号称是“万经之王”?那不是吃饱了没事干?相反,寻找和总结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这倒是算得上是真·人性的一种本能。

【1】「经」本来就有恒常不变、长久一致、准绳标杆的意思(如“经典、经常、事有经权、经久不息、经纬”等词),能被称为「经」的肯定不是随随便便的东西,更何况是“万经之王”的《道德经》

我知道有人又要祭出“愚民工具”这面大旗了,但你若要做出这种指控,就务必要有充足可靠的证据,否则就只是信口胡诌,而相反实行合乎「道」的制度而带来繁荣昌盛的例子倒是一箩筐,后面的篇章会具体写到。

至于究竟是“恒定的规律”,还是“愚民的工具”,每个人自己都有脑子,可以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第一是从经文中找依据(下面马上说),第二是从实践中找参照(以后的章节写)。而为了反驳而乱贴标签就不好了。

我可以很明确的说:《道德经》所说的「道」就是「恒道」,就是“基本规律”,是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其中所阐述的「道理」,都可以在今天、在我们当下所经历的事情当中,找到完美的映射。每一句箴言,都不是随随便便加上去的。

就如前面我说请解释清楚「规律」这个现代词本身,解释不清楚,就说明「规律」是不存在的、是扯淡?

一以贯之,才叫做道;自始至终,才叫做道;放诸四海而皆准,才能叫做道!

三、经文依据和解释

以上论述,当然需要我们首先从经文中找到依据和参照,否则就真的只是天马行空的胡扯了。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先捋一遍五千言了。我们逐一来分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

删除的那句,从上下文意思来说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实际上在第五十六章有相同的文字,也符合上下文。这应该就是传抄过程中积累的错误。

这里,一个「万物之宗」,其实就说明了“道是万物背后的主宰和推动力量”这层意思;湛兮,似或存意为“深沉地隐含于万物之中,似有似无——无所不在而又难以察觉”象帝之先——“大概是天帝的先辈”、“先天地万物而存在”。

这样的表述,只能是「规律」这个词最为准确。而这里用「似」「或」,则是道家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知不知,上”的态度,也就是说,没有像神教那样搞出一个人格化的“上帝”【2】,也没有杜撰出无法证明的天堂地狱、六道轮回之类的东西。规律,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验证。有大量的现实案例和数据支撑。

注【2】:上帝这个词本来就是古汉语中的,只不过被基督教传教时借用,最后就成了专有名词,等于被抢占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 [tuó][yuè] 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宇宙)岂不是像个风箱的皮囊?空虚但不会穷竭,愈鼓动出来的风就越多”,也许不是很准确,但算得上一个空间宇宙模型。如果了解宇宙大爆炸的膨胀和坍缩假设,那么这个风囊一张一合的模型还真的很像,也许只是巧合,也许是古人令人赞叹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又也许真的是外星文明或者上一次已经灭绝的史前文明期的残迹呢?动而愈出」,则强调了其“持续运动”的特性。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六章

「天地根和前面“万物之宗”是一个意思。而这里能够绵绵不绝、持续发生作用的「道」,除了「规律」,又还能是什么呢?“不死”、“不勤”本身也包含了“恒”、“常”的意思。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

,曰明。

不知,妄作,凶。

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

这里一连串「常」,就是“恒常”,而且还“没身不殆”,说“没有恒道”的可以休矣。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这里的「一」,只能是一以贯之的「规律」(恒道),「抱一为天下式」就是遵循这种规律来办事,即“以基本规律作为处理各项事务的基础和出发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先天地生」就是第四章的“象帝之先”。「天下母」和“天地根”也一个意思。「独立不改」既说明了其客观性,又隐含着恒常不变的意思。周行而不殆则揭示了其永续运动的特性。最后一句,其实就是我前面说的,用引申词“权且命名”的尴尬和窘境。这一段和第四章勉强可以算作是对「道」的定义吧。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这一句,说明了规律的“客观性”,“天下莫能臣”就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以及按规律办事的意义——“万物将自宾”,万物各归其位,事情迎刃而解,不费事儿。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广泛的存在,上下左右无所不在。后面几句其实就是说“大道”作用于万事万物,但又不以人格化的主观欲望来有目的的、任意的主导和改变,也就是“客观性”。这是宇宙本身的属性,即宇宙不是以一个人格化的“上帝”来主宰,而是依托于永恒的规律,自然的演化发展。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无形无迹,说明道的抽象性,是只存在于万事万物背后的本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此处说的是“道本身的无为”,也还是说“道”本身是“无为”的,没有一个主观人格要来刻意的“做”什么,而是通过永恒的规律达到了影响万物(无不为)的效果。而且这个“无为”是“宇宙的绝对的无为”,跟后来引申出来的、很多注解本所理解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涵义是有区别的。引申义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人类的相对的无为”,指人类效仿、遵循(守之)这种宇宙本身的特性来处事,可以更小的代价取得更好的结果,很多问题也会自己迎刃而解,包括“万物自化”、“天下自定”等等...... 与三十二章中“万物将自宾”同。具体将在《无为篇》中细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之动」,侧面说明“道”是要动的、运动的。

是谓袭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又一个“常道”:因袭、袭自然之规律(常道)来做事。

以上,基本上是《道德经》当中对于「道」做出诠释的部分(基本都在《道篇》中,所以把《道篇》《德篇》分开的方式,其实还是有些道理的)这些诠释算不上明确的定义,并没有一个“道是XXX”的定义句式,更多的是一种对洞察到的状态的描述。已经说过这是语言工具和认知水平本身的限制,如前面《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的:“我实在想不出用一个什么名字来命名这个抽象概念,只好暂且勉强先用一个「道」字吧”。

那么具体包含哪些规律呢?在前一篇《非文·拆解指南》的提纲中,我提出最重要的是「无极混沌」和「阴阳转换」两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这都是后面的内容了。

同样,《道德经》也并没有对“混沌系统”、巨复杂系统这样的概念给出明确的界定,但是同样也有对其的多处描述。这当然也是因语文的局限。这部分内容在后面《无极篇》讨论。

四、《道德经》中有几个“道”字?

在继续之前,依然有两点关于文字的问题要说明下,第一就是“道”在经文中,如上,可能用其他字指代了,如上面的“宗”、“根”、“母”、“常”等。

第二就是《道德经》中不同的“道”字,其含义是有差别的,例如:

大道废,有仁义。

——《道德经》第十八章

这里,「大道废」如果只看字面,很多人就又要费解了——不是“恒道”么?不是规律么?怎么又会被废掉?能被废掉的,还能称之为“规律”么?

我想我们读书啊,不能只是死扣字眼,至少要理解上下文,最好能通篇考虑。很多批判《道德经》和道家思想的人,也都是通过“断章取义”来玩的。

这里的「道」指的是“依照规律而制定的制度、规则、方法、策略、体系”,不妨统称为“规则”。“规律”是先天的,“规则”是人定的;“规则”可以改;“规则”可能符合“规律”,也可以违背“规律”,规则受到规律的制约,符合就受益,违背就遭殃就不能称之为“道”,或称“不道”、“无道”。

古汉语本就较现代汉语来得更模糊,而古代文人又缺少相关的逻辑系统训练,这些语言文字的问题,我们读经的时候,要注意分辨。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这又什么鬼?怎么一下子又蹦出来三个“道”?——天之道、人之道 、圣人之道?而且七十七章这两句明显是相反的意思,那还不是说明至少有两个“道”了?还不是说明没有“恒道”了?!

简单说下,「天之道」就是前面一直在说的“规律”,「人之道」指“人的本性”,就是“人之初性本X”的那个“性”,用了一个“道”字其实不是特别准确,这依然是语文工具短板的问题,其实也有修辞排比和文人“装逼”的因素在里面。简单说就是事物“均值回归”和“马太效应”(或者说人本性中的“羊群效应”)的矛盾,两者有关联又有区别,具体在《周期篇》《柔弱篇》中再细说。(好比说,认认真真讲道理的文章,那是肯定没有鸡汤文和鸡血文有市场的,这就是“人的本性(人之道)”,但是,你不懂道理只知道打鸡血喝毒鸡汤,那老天最后就要收拾你你就要吃亏的,这就是“天之道”)

「圣人之道」的“道”则是指方法,即“达人、得道的人所遵循所运用的方法”,跟前面“大道废”的“规则”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至于「道可道」的第二个“道”,是“言说、表达”的意思,这个应该不再有疑问了。

有同学可能想说:宇宙啊世界啊规律啊这些东西太大了,离我们太远了,我只关心能不能多赚点钱、能不能多买套房...... 其实你还真别搞错了,理解那些在这方面绝对是有巨大帮助的,因为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后,就好比心中有了一张地图,你才不会迷失,才可以少走弯路错路,否则就像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而游走在荒野丛林。但仅仅以此为目的来学习“道”,会走偏的,这些东西只能是附带的,道家的生命追求要远比这高远。

而这张心中的地图,我们有个专门的词,叫做“世界观”。下节就展开讲讲这个:

下节预告: 【行道·道本】二, 总说毁三观毁三观,问题是你有三观可毁吗?

版权声明:《行道》为 老周来了(ID: laozhoulaila)原创系列。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转发。转载授权、版权合作等事宜请联系作者,可发邮件至:roczhou@laozhoulaile.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在《道德经》里的“道”到底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道”?
道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易经》和《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易》与《道》 / 道法自然sir/原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