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正书》:赵高没有篡改遗诏,专家却说,这书不靠谱别信它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代伟业的皇帝,自身却有许多神秘的色彩,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历来一直有不小的争议。

我们研究历史无非是两种路径,一种是史书记载,一种是出土文物研究,在这方面,尽管先秦时代出土过大量的文物,包括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素材。

但文物这东西,毕竟只是个器物,它又不会说话,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解读,才能让它发挥应有的价值,我们对历史最直观的认识,还是基于我们的史书系统,而我们国家拥有着全世界最完善最悠久的记录历史的传统。

但偏偏在秦始皇最重要的两件事上,史书却给我们挖了大坑,因为秦始皇的生死其实都没有说清楚,秦始皇的出生的问题,前面昭烈君已经写过文章,秦始皇不是吕不韦的孩子确定无疑。

但关于秦始皇的死,似乎疑点更多,突然暴毙,篡改诏书,逼死扶苏,二世而亡,围绕着秦始皇死后种种谜团,一个核心人物总是挥之不去,这个人就是赵高。

围绕赵高,我们有太多的疑问和谜团,本来就扑朔迷离的争论,随着《赵正书》的出现,给历史真相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和可能。

(01)太史公的遗憾

《史记》是一部非常伟大的著作,西汉史官司马迁费尽心血之作,是研究中国历史,一部无法绕开的扛鼎之作,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是对他对好得评价。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有关秦始皇的问题上,却出现了某些非正常因素的干扰,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为什么司马迁没有写《赵高传》。

这不是个无厘头的问题,赵高的身份和事情,在秦始皇死后的那几年里,完全左右着秦帝国的命运,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关于赵高,司马迁也不是没有写,而是写了很多,蒙恬列传里面,其实就有大量赵高的内容,甚至可以说,关于蒙恬的寥寥几笔,完全可以看做是,蒙恬那几笔,完全就是赵高的附属品,但遗憾的是,赵高没有立传,这肯定会影响到后面一些事情的认定。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司马迁对自己受过宫刑这个身份非常敏感在意,而且非常痛苦,司马迁自己都说过,要不是为了完成《史记》,自己可能早就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而自杀了。

因为赵高是个太监,这一点尽管有争议,但主流的说法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只不过近些年来所谓的西方实证主义流行之后,很多之前毫无争议的事情,也变得莫名其妙有争议起来,但事实上很多怀疑也都没有确切的证据。

从没有单独给赵高立传这个小小的缺憾来看,赵高是太监的事,又多了一个旁证,因为毕竟赵高作为帝国后期掌舵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尽管历史早已离我们远去,但赵高似乎依然要刷一把存在感,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了一批捐赠的西汉竹简,里面《赵正书》的出现,震惊了整个史学界,因为上面记载了一件大事,跟《史记》记载的不一样,这可能会颠覆,我们对秦始皇死后一些列时期的看法。

(02)胡亥是奉遗诏继位

《赵正书》的名字简单解释一下,赵正指的就是秦始皇嬴政,因为他是赵氏,所以这里称作赵正也无不妥,甚至可能还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

毕竟我们现在通行的称呼秦始皇,这明显是死后才会这么称呼一个人,史上上要么写的是秦王如何如何,要么写的是始皇帝,秦始皇这个名字,是我们后世的一个习惯性称呼而已。

《赵正书》主要记载了赵高李斯胡亥和子婴的一些对话,也都是发生在秦始皇死后的事情,里面跟《史记》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胡亥是奉秦始皇遗诏继承皇位的,跟我们两千年来一直以为的,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合谋篡改诏书的事完全不一样,这一下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这段话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秦始皇死后核心事件的看法,那就是胡亥到底是不是得位不正,如果赵正书写的是真的,那么这件事对于整个秦朝历史来说,可是太震撼了。

从起初的震撼,到逐步的细致分析,现代基本上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关于秦始皇死后的内容,目前《史记》的记载依然是主流意见,《赵正书》的说法,并不足以推翻司马迁的记载。

(03)不要轻易否定《史记》

《赵正书》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欢呼雀跃,以为找到了什么至宝,终于可以推翻《史记》,这种风气,是肇始与民国时代不自信的“疑古风”的延续。

当时主要是西方流行的文物实证主义侵入中国,什么记载如果你地下没有挖出来东西的话,那你说的就是假的,这种说法显然很荒谬,主要是因为西方没有强大的历史记录传统,你研究历史,只能靠从下面挖东西。

中国如此强大的史官体系,你不信偏偏要信西方那一套,这是中国史学界一个很大的悲哀,但幸好国之有大难之时,必有大英雄出现。

在怀疑主义最盛行的年代,甲骨文的发现,给了怀疑论者一记耳光,经过王国维先生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史记》中记载的商代王室更迭,与甲骨文记录几乎完全一致,这无疑给《史记》的真实性做了最大的背书。

《史记》并不完美,但无数的证据都可以证明,《史记》作为一部新史,是完全能够被信任的,别的都不说,就单说关于对秦始皇陵的描写,可谓是非常啊细致,历来很多人都认为这写的太过夸张离谱。

但幸好秦始皇兵马俑的出现,间接证明了司马迁的描写一点都没有夸张,但是守卫陵寝的兵马俑红都如此壮观,关于皇陵肯定是更加壮观和震撼。

司马迁作为专业的史官,他对历史材料的辨伪工作,绝对比大多数人专业,太史公家族都是干记录历史工作的,专业素养方面绝对没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赵正书》里的记录呢?

赵正书是西汉初年的竹简不假,但却不见与任何的历史文献记录,尤其是西汉刘向对中国的古籍进行了整理和归类,不管是现存的还是树上提到过名字的,都没有提到过《赵正书》。

这只能说明一点,《赵正书》非常的不出名,可能就是私人写的关于秦末的一些记录,当时的人要么干脆不知道,要么是知道了,觉的不值得记录,觉的他完全没有价值。

《赵正书》整体来看,属于记载非常不严谨,漏洞百出的书,打个不恰的的比喻就是,《史记》和《赵正书》的差别,就像《汉书》同《赵飞燕外传》、《汉武故事》的差别一样:前者是信史,后者或为情色读物,或为神仙家故事。

再举个例子来说,秦朝的历史难研究主要是他们故意销毁了很多东西,但汉初历史的记载,却基本上是可信的,因为没有故意要隐瞒什么东西。

汉初的故事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刘邦病重,当时也是谁都不见,大臣们不知道怎么回事,樊哙这个当年的狗屠,仗着自己和刘邦是连襟的关系,跟家亲密一点,就硬闯到刘邦面前,痛哭流涕的说了一番话:

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连没有文化的樊哙都知道这事儿很危险,像极了当年秦始皇快死的时候,谁都不见,被赵高修改了遗照的事,刘邦听了赶紧起来。

这件事足以说明,在汉初君臣心里,赵高篡改遗诏已经属于大家的共识了,而且大家对待这件事是非常认真的,把他当做的亡国的反面教材。

整体来说《赵正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完全不足以推翻史记的说法,而其完全就是孤证一个,没有其他旁证,但依然有很多人鼓吹这本书,说颠覆历史云云,以此来博人眼球。

如果有人再说《赵正书》如何如何颠覆历史,你就呵呵一笑而过就行,除非是有什么重大发现,否则的话,《赵正书》也就是一个谈资而已,跟街头巷尾议论的慈禧的八卦差不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沙丘之变入手,探析“秦二世并非篡位”之说的可信度
司马迁被打脸,09年一批竹简揭开胡亥登基真相,赵高背了两千年黑锅
司马迁撒了谎?现代考古发现颠覆《史记》,秦始皇本就传位于胡亥
李斯篡改秦皇遗诏?2009年北京大学收藏的一批汉简,颠覆了《史记》记载!
胡亥真的是被冤枉的吗?赵高可能并没有篡改秦始皇的遗诏!
海外回归一批竹简,揭开胡亥登基历史真相:赵高背了两千年黑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