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江这些地方,以桥命名

“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水乡吴江河港交织,湖荡密布。“水多桥也多”,乾隆年间,吴江各地有“桥梁数千”,至今在一泓泓碧水上,尚浮卧着200余座拱形、梁式古石桥,或飞越于河港,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点缀于园林。另有不少桥已予改建,但其桥名依旧。至今吴江各地的地名之中,仍有许多是以桥名来命名的。现选析一些如下。

1

仓桥头

仓桥头,为吴江老城区中心地带的一个地名,其中的仓桥,早先有大仓桥和小仓桥。大仓桥正名为永定桥,初建无考,元至治元年(1321)知州陈璧重建。小仓桥正名为治安桥,清雍正四年(1726)至清宣统三年(1911)吴江县分为吴江、震泽两县期间,其南堍属吴江县界,北堍属震泽县界。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大仓桥(永定桥)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小仓桥(治安桥)

现今跨庙前街南河道的仓桥是由小仓桥改建而成的。大仓桥的位置在今松陵饭店东大门处,跨北塘河。大仓桥西原有官府粮仓,名积谷仓,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楼屋三十二间,内仓廒十四间。积谷仓有两副对联,均由安徽全椒人,清咸丰进士,曾任嘉兴、杭州知府的薛时雨所撰,一副为“娄南应主藏天星,斯万斯千多多益善;吴下擅具区之利,余三余九陈陈相因”。联中的“娄”为古县名,治所在今昆山东北;“吴下”为吴国的代称;具区为太湖的古称。另一副为“其谷宜稻,既坚既好;自天降康,乃绩乃仓”。大仓桥因桥通向积谷仓而名。

▲清光绪《吴江县续志》载积谷仓

小仓桥处,元末张士诚扩建吴江城以前为县城的北门,其北轸角圩上有粮仓“常平仓”。小仓桥在宋、元时是吴江县城北门通向粮仓的桥。明代及以后两座仓桥在此“相聚”,这一地段称为“仓桥头”,街面两侧商铺林立,是县城内最热闹的地方。

▲现今仓桥

▲现今仓桥桥额

2

桥北社区

桥北社区,位于吴江区东南部,属盛泽镇。社区名中的“桥北”系指桥北荡,即红梨湖,相传明代初年江南巨富沈万三在湖畔植万株红梨树,而其中的“桥”则指白马桥。

▲清乾隆《盛湖志》载白马寺桥

白马桥,亦名白马寺桥、东暘桥、圆明寺桥,初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道光年间(1821-1850)数度重修、重建。后圮。清同治十年(1871),经知县万青选上请劝捐,予以重建。1949年4月毁于战火。2021年,盛泽镇政府和圆明禅寺予以重建,恢复了往日圆明寺桥的宏观,与桥西侧重建的圆明寺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桥庙相映”景观,并在桥的南北两向桥柱上镌刻了四副对联。

▲重建的白马桥(谭首盛摄)

南向主拱联为:“忆先贤,竭虑殚精玉螮重通堑;看舜水,织云绣锦寺桥又映辉”,联中的先贤指清乾隆年间盛泽徐氏父子、清末任吴江知县的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等为白马桥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副拱联为:“登圯上,览千层云浪;倚舟中,听百八钟声。”

▲白马桥对联(谭首盛摄)

北向主拱联为:“白马越千年,南国佛光含螮影;红梨滋万树,东暘春色满绸乡。”联中的“东暘”,具有双关之意,既指白马桥的别名,也寓东方日出。副拱联为:“十里烟波,近连五聚;百年虹彩,遥映三吴。”联中的“十里烟波”,指白马桥北侧的红梨湖和南侧的西白漾等水面;“五聚”,盛泽东白漾西受市河水,南受东秀桥、东泾桥水,西北受柏家桥水,东北汇带福桥水,故称其形势为“五聚”。

3

砥定社区

砥定社区,位于吴江区西部,属震泽镇。该社区以辖区内有底定桥而得名。

“底定”一词出自《尚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指太湖进入东海的三条主要泄水通道,即松江(今吴淞江)、东江和娄江;“震泽”指太湖。后镇上将“底定”的“底”谐音为“砥”。据清乾隆《震泽县志》、道光《震泽镇志》载,底定桥,俗呼大桥,在镇中,跨頔塘,初建无考,宋淳祐二年(1242)重建。元至大二年(1309),广济寺僧人再建。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里人潘思川修。清乾隆三年(1738),奉旨发帑银重建。清乾隆五十二年,里人蔡振业修。民国5年(1916)火灾后重修。1971年,拆除原石桥,改建为钢筋水泥平桥。

▲清道光《震泽镇志》载底定桥

▲清道光《震泽镇志》载震泽镇图(底定桥在下中部)

最近闻说,震泽在恢复頔塘故道的同时将恢复底定桥,其桥名不用“砥定”,而用正名“底定”。

4

桥南村

桥南村,在吴江区南部,属盛泽镇,位于盛泽镇西南端,与桃源镇交界。村名中的桥指延陵桥,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延陵桥,在桥南村芦头埭,东西走向,跨芦头埭河,梁式单孔,金刚墙的构筑石材大多为青石,其他构件为武康石和花岗石。桥长11.9米,宽1.32米,跨度3.9米,高3.3米,始建于明初,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2021年,予以修缮。

▲延陵桥

说起延陵桥,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专门提到了它。该书第三十四卷《王娇鸾百年长恨》中说,王娇鸾为河南南阳卫千户之女,幼通史书,举笔能文。一日,王娇鸾偶遇苏州吴江南麻延陵桥堍宰相府公子周廷章,郎才女貌,彼此倾心。俩人背着父母,写下婚书誓约,私结了姻缘。后因周父做主议婚,王娇鸾与周廷章的姻缘以悲剧告终。

5

桥港里

桥港里,是一个自然村,隶属江陵街道同兴行政村,村名中的“桥”指的是思本桥。据载,此桥系叶茵于宝祐年间(1253-1258),隐居在桥港里的顺适堂时出资所建。

叶茵是南宋时期有名的诗人,字景文,“隐居高尚,名其堂曰顺适,藏书万卷,有水竹墅十咏……善诗,格清矫”,著有《顺适堂诗稿》,他又仰慕唐代文学家陆龟蒙,致力于汇集其诗文,编成《甫里集》二十集。叶茵在崇文好诗的同时乐于善举,曾为里中修建多座桥梁,思本桥即是其中之一。

思本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名思汾桥,拱形单孔,东西走向,跨辽浜水道,长22.5米,中宽1.85米,全由紫石(武康石)筑成,拱券以全拱并列法砌置,桥顶石梁采用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厚、外侧又凿成弧形的做法。以前,思本桥的石级上长满了一种名叫络石的绿色藤蔓,只留出中间一条细细的桥路。远远望去,仿佛是一条苍龙横卧在碧波上。桥上未置栏石,走在狭狭的桥顶上,浓浓野趣油然而生。

▲思本桥

6

龙桥村

龙桥村,现为隶属于盛泽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吴江区东南部、盛泽镇新城区。全村耕地面积已基本被征用,大部分自然村纳入新城区规划。该村靠近盛泽镇区,企业众多。村以境内有白龙桥而得名。

白龙桥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江南运河中线烂溪的支河白龙桥港上。该桥系花岗石构筑,拱形三孔,南北走向,总长40.6米,三孔拱券均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中孔矢高5.6米,跨度9.9米,两次孔小于中孔,使桥形变化多姿,犹如长空雁序。白龙桥所跨的水面颇为开阔,东西两向紧依蚬子兜和小牛荡。在一片泱泱碧波上,形制恢宏的三孔石桥展现着雄伟多姿的身影。

▲白龙桥

据《重建白龙桥碑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沈节母出所储千金率先捐助,本镇绸业诸君闻风慕义合集巨资”,在康熙时港口桥址上建造三孔拱桥,至清宣统三年(1911)竣工,共历时三年有余,花费白银一万四千余两。

▲重建白龙桥碑记

白龙桥之所以声名远播,除了它的形制恢宏多姿、周围风景优美外,更重要的是桥身上镌刻着这么一副对联:“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

“风送万机声”,是盛泽纺织业生产规模的真实写照。据史载,盛泽的丝绸生产,在明代嘉靖年间便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之称。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话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俱以蚕桑为业……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至清光绪六年(1880),江海关官员E·罗契到盛泽来实地调查,全镇织机已有8000台之多,成为国内生产丝绸最多的地方。

▲民国14年刊印的《盛湖志》载白龙桥

“晴翻千尺浪”,可视为写景之句,也以比拟手法,描绘了一幅绸缎炼染业的兴盛图景。据载,明清以来,盛泽出产的丝绸除少量以生坯直接运往外地外,大多炼染为绸,炼坊、染坊最多时达上百家。这些作坊常在空旷地上竖起竹竿,将染整的绸缎晾晒于上,清风吹来,那十余丈长的绸缎翻舞起伏,掀起了层层彩浪。

7

白龙桥村

白龙桥村,现为隶属于江陵街道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吴江区北部,东临京杭大运河,南以五方港与八坼街道友谊村分界,西以行船路与松陵街道芦荡村相分,北连庞杨村。

明代,白龙桥村属吴江县范隅上乡。清雍正四年(1726),吴江县分置吴江、震泽两县后,属震泽县。民国年间,先后属吴江县城区施家尖乡、施庞乡、施梅乡。1950年属城厢区长泰乡。1954年,分为官字、官南、胜堂、牌楼4个行政村。1957年3月成立胜建高级社。同年10月属八坼乡。1958年9月为湖滨人民公社胜利大队。1981年更名为白龙桥大队。1983年7月更为白龙桥村。1985年10月属松陵镇。2002年11月,划归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2018年10月,江陵街道成立,白龙桥村属之。村以运河塘岸上有白龙桥而得名。

白龙桥,据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初建无考,明洪武十九年(1386),塘长顾烨易石重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刑部郎吴邦桢、海宁僧文玉再建。清光绪五年(1879)前重建。民国19年(1930),苏(州)嘉(兴)公路延伸至八坼,改建为石台3孔木平桥。196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单拱平桥。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白龙桥

白龙桥村与八坼街道友谊村交界处存有原苏嘉铁路的白龙桥桥墩,与北侧彻浦桥桥墩共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处桥墩位于云龙桥西堍南北两侧,西边紧挨524道和京杭大运河。

8

迎春村

迎春村,在吴江区西南部,属桃源镇。位于桃源镇铜罗社区,1981年由工农大队更名为迎春大队,1983年更名为迎春村。2001年8月后兴村和罗北村合并成立罗北村,2003年7月罗北村和迎春村合并成立迎春村。村因有迎春桥而得名。

迎春桥,位于迎春村人民街,东西走向,跨迎春河。为梁式三孔,由花岗石砌筑,桥身上有石栏,望柱4对。桥长15.3米,中宽1.95米,中跨5.2米,高2.95米。初建无考,现存之桥为民国时期重建。2019年8月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迎春桥

该桥西堍紧挨汪宅。汪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民国初期,共有六进,第一进临水,建有一座“双落水”的河埠(宅东侧依河也建有河埠),此进原是楼房,后改为平屋,第二进与第一进之间为街路,第二进至第五进均为楼房,第六进为平房。第二、三、四进后面均置有砖雕门楼和石板天井。汪宅在充分体现小桥流水人家风貌和民国初期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的故里。

▲迎春桥(东西向)

吴江各地以桥名命名的地名尚有江陵街道的三里桥村、栅桥村,七都镇的东庙桥村、双塔桥村,桃源镇的九里桥村、开阳村、富乡村,震泽镇的花木桥村、众安桥村,黎里镇的乌桥村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备 注:

本文承蒙谭首盛先生提供盛泽白马桥照片,在此鸣谢。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事记
坛丘走三桥
吴江古桥
难忘盛泽这些桥
盛泽古镇说桥
风景名胜联集 - 江苏篇 > 吴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