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最熟悉的一段成都北路(作者:无为之人)
userphoto

2022.08.28 上海

关注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我最熟悉的一段

无为之人

成都北路,早年由陈家浜填河筑成,曾名北成都路,之前新闸路北段亦称大王庙路。1943年全路改为今名。上海过去有个新成区,区名就取自新闸路、成都北路的首字。新成区撤区以后,这条路成了黄浦和静安两区的界路。或许是填河筑路的缘故,成都北路线型不算很直,且路幅宽窄不一。

▲90年代纪录片《大动迁》截图——成都北路、新闸路口南望

新闸路南北两侧的成都北路存在明显错位,并且北窄南宽。右侧是静安中药制药厂厂房(原江宁会馆)

1993年初,上海准备建造成都路高架(即后来所称“南北高架”)工程,并于三月份召开了全市性动员大会。恰在此时,秦兴培先生到此摄像,实际上记录下了成都北路一些路段的最后影像,使我们今天可以籍此作为往事叙述的宝贵史料。

我对成都北路最为熟悉的是自山海关路至新闸路一段。一则这里离家比较近,二则小时候去外公外婆家基本上从这里走,三则该路段的黄浦一侧住着我的不少同学。

成都北路、山海关路交叉口,曾是附近最富市井气的地方。这里有静安区一侧的“大菜场”(解放前造的室内菜场),又有黄浦区一侧的“小菜场”(马路菜场),每天早上和傍晚买菜和上下班的人流在此交汇,经常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路口的东北角有山海合作食堂开的包子铺,它的豆沙包里嵌有猪油,鲜肉包汤汁四溢,令人垂涎。西北角一直开有一家在附近小有名气的日用杂货店,售卖各式生活必需品。西南角历史上是个酱园,后来成了住家。酱园隔壁的板房下有一家烟纸店,开的时间很长。东南角靠成都北路过去有家當铺,后来倒成了油酱店,1993年时是一家食品商场(见题图右侧)。

过去,这里除了两个菜场,主要是少量的国有、集体店铺,鲜有个体户小业主,更无合法的摊贩。而1980年起,这里的摊位明显多了起来。一则此地因两个菜场交汇本身市口较好。二则两区交界存在管理盲点。三则这段时间知青返城,就业问题比较突出。而留给我印象较深的有两件事

01
1982年末,路口西北角杂货店东侧的一个弄堂口挂出了“宝兴饮食店”的横幅。其过街楼下设有工作台和就餐桌椅,而一个生煎大炉则摆到了人行道外。这里卖的生煎皮薄汁多,当时算是“精品”。同时还卖大小馄饨等汤汤水水的点心。这是一个知青合作社,参加的基本上是中学毕业的待业青年。过去在新闸路一家集体点心店煎糯米饺的女店员提前退休来此帮衬并顺做技术指导,有时遇到青年与顾客发生矛盾还要调解劝慰。店里的碗筷、调羹都是青年从家里带来的,有不少是工厂食堂搪瓷碗,大小不一,上面还印有不同单位名称的红字。店里有位瘦高个的男青年,戴副眼镜,看上去很斯文,像个大学生,后来由他上手烘生煎。某天下午下着冷雨,外面行人寥寥。我赶到那里,见眼镜青年站在路边,两手套厚手套撑着锅沿,守着一锅没卖掉的生煎,有点瑟瑟发抖,我就特地多买了一些。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并到外滩附近上班,就很少来这里了。不多久,这家点心店不见了,但“宝兴”的店名却让我记住了。前几年,在上海里弄名录中查到这条弄堂叫“宝兴村”,属山海关路264弄,但弄口顶着两路交叉的中心。从老地图上看,弄堂往西北斜向延伸并且向西、向北分叉,而与路口几乎呈直角平分。

▲红圈为宝兴村弄堂口和日用杂品商店

▲从这幅并不十分清晰的老行号图上,也可对宝兴村里弄的格局略知一二

02
几乎就在“宝兴饮食店”开张的同时,经常有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女儿在此摆摊,售卖一些细碎物品。这位父亲40来岁,长的精神,两个女儿是待业青年,外表看上去不那么灵巧。确实,如果还是原来的就业分配政策,这两个女儿基本上就是“一工一农”,也不要做父亲的如此操心,甚至还不得不“亲自上阵”。有一天,我发现他们卖起了葱油饼,这在当时还不多见。当父亲带着女儿们用不那么熟练的手势做出一只只葱油饼时,有个路过熟人说了一句:“老X,侬闯劲倒是蛮足额嘛”。父亲一边烘饼,一边苦笑:“我也是么办法啊”。当时这位有责任心的父亲,很让我感动,后来也一直会想起当年的情形。想必他们后来一切安好。

▲山海关路西望

蓝线范围是当年父亲带着女儿摆摊的位置。绿线的凹处有山海关路小学的大宅房。黄线处是“大菜场”。红线处有烟纸店。粉线处是过去的酱园、当时的民居。

从过去的行号图看,这一带曾经店铺鳞次栉比,但到1980年前却已相当凋敝,街面房大都成了住房。从山海关路北望成都北路,目光所及最为醒目的,西侧是一家棉席店,东侧往北一点是一家有一定规模的煤球店。煤球店对过一排低矮的平房中开着一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解放前就有,过去叫“华记”,我父亲理发一直在此,不过他总是要我去帮他去排队,一般快轮到时他才来。有时轮到了他还不来,我不免遭人鄙夷。

由此北行,路幅突然变窄。东西两侧各有一幢向外凸出占据着人行道的房宅扼守着这一瓶颈。相对而言,东侧的宅子比较规整。西侧的房屋就显得破落。翻阅有关史料,这里有着不凡的过往

西侧的房屋虽看上去有所不堪,但却是曾经的玉佛寺。1882年,盛宣怀截留了运往普陀山的两尊玉佛。1900年在江湾建起了最早的玉佛寺,后因辛亥战乱寺庙被毁,幸存的玉佛转移至北成都路重建寺庙供奉。但因场地逼仄,实难展开佛事,1918年盛宣怀后人捐出槟榔路(即今安远路)的地皮再建玉佛寺。玉佛移走后,北成都路的玉佛寺改为太平寺,但香火日衰,一解放后即停止活动,其场地成了一家戏服厂

▲1918年地图上,玉佛寺处于北成都路西侧、山海关路北侧

东侧的大宅青砖黛瓦,高墙深院,让人感到莫测。这里原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弥陀寺,1915年归留云寺,改称留云寺分院,并于1920年进行了翻建。留云寺原在南市,最初是杭州海潮寺的下院,陆家浜上的海潮桥和桥南的海潮路由此得名。后来海潮寺下院独自建寺,改名留云寺,门前的道路称为留云寺街,1964年改名为柳市路。留云寺在抗战时受到重创,后来逐渐破落乃至关闭。而地处成都北路的分院至1950年也停止了活动,居民和单位陆续搬入。印象中,它墙体高大,门却不大。门前还有一个报栏,是铅丝网片夹住可两面翻阅的那种。

▲秦兴培先生摄像截图

左侧红线范围为成都北路858号原留云寺分院的南墙,可明显看出其建筑向马路凸出,并将人行道截断。墙边的里弄为成都北路852弄的肇庆里。

如果秦先生的镜头能进一步左移,留云寺分院(弥陀寺)就会较完整地得到呈现。

这一段成都北路东侧的里弄很有意思。从山海关路的和庆里起,经长福里庆余里,直至靠近新闸路的鼎昌里,几乎都是一排房子一条里弄,也就是前门是自己里弄,后门出来就属别的里弄了。唯有肇庆里有着三排房子和三个弄堂口,但最南边一排房子靠马路一边头上让留云寺分院(弥陀寺)占据了。

▲1947年行号图可见,太平寺(原玉佛寺)和对面的留云寺分院(成都北路858号,弥陀寺)南北对峙,共同扼守成都北路的瓶颈处。绿圈内成都北路881号是西海理发店。蓝圈内成都北路849号是华记理发店。

▲1993年时,西海理发店还在营业。

同样,秦先生的镜头只要稍稍左移,太平寺旧址也会出现。

过了这个“瓶颈”直到新闸路口,道路豁然开朗,但店铺却不多。除了西侧的西海理发店,东侧靠新闸路的鼎昌里两边分别有一家米店和煤店。相对来说,成都北路和新闸路这个“大十字”比较萧条,主要原因是静安区一侧的新闸路南边几乎没有店铺,新闸路北边又是由江宁会馆转变而来的静安中药制药厂厂房。历史上,成都北路西侧马路上有一个较大的饮食店,售卖大饼油条、面条馄饨、馒头小笼等日常点心,灶头、工作台、桌椅、洗碗池等一应俱全。这样的马路饮食店在附近的黄河路青岛路口明星大戏院对面也有一个,从《舞台姐妹》的电影中还可以看得到。大约是在70年代时,这些马路饮食店陆续被撤除了。

▲过了太平寺和留云寺分院旧址,成都北路豁然开朗。

黄圈是江宁会馆旧址(静安中药制药厂),门前还有一圈电车掉头的大回环架空线。绿圈是原马路饮食店的范围。红圈就是中国劳工组合书记部旧址,当时已经开放。

成都北路马路饮食店撤除后,露出了原来就沿街的一些石库门,这里居然还有红色足迹——中国劳工组合书记部。1993年的一天我经过这里,意外发现了这个已经修复的旧址——一排坐西向东的石库门。当时我就感到,当年三月市里已经开过成都路高架路建设动员会,对这个旧址肯定会有影响。果然过了一段时间,我再经过那里,原先的旧址变成了一堆瓦砾,同时旧址后面的第二排老石库门已在装修。我的直觉是这第二排老石库门可能会充任旧址,后来果真这样。从有关资料查知,50年代初就确认旧址为成都北路899号,1992年9月28日恢复旧址并建立陈列馆,此时已是成都路高架路建设决策的前夜。不久原旧址被毁,即用成都北路893弄(即咏吉里,另一弄口面向新闸路)7号充任旧址并于1999年9月29日对外开放,并不存在原旧址移位到现址的情况,而且对这类建造年代久远的的砖木结构石库门(据了解它们是上世纪10年代所建)的平移,当时技术上似还做不到这一点。

▲1947年行号图。红圈内的成都北路899号为中国劳工组合书记部旧址。蓝圈内的成都北路893弄(咏吉里)7号为现在的“旧址”所在地。这两排石库门虽然正立面很相像,但从地图来看,两者的进深(宽度)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现时的中国劳工组合书记部旧址和陈列馆

(2022年8月10日)

1989年的上海商用地图

1、成都北路、山海关路口:东南角是向群油酱店,西南角是全心烟杂店,西北角是兴祥日用杂品店,北侧的棉席店名为锦乐花席杂品店(花,可能指棉花)。

2、往北:原太平寺旧址当时称上海创新工艺品一厂成都北路车间。留云寺分院旧址南侧开设有东风有色合金经营部门市部。

▲2022年俯瞰这段成都北路。

红圈为与山海关路交叉口,西北侧原先在山海关路很里面的山海关路小学老宅被拆了一半,成为一个酱园的模型。

黄圈为与新闸路交叉口,西南侧就是中国劳工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

由上图可见,我熟悉的这一段成都北路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而我记录下这些点滴,并不是试图再回到过去,而是想留下一些历史的记忆——这里过去是什么样的,曾经发生过一些什么。这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事,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本文写作过程中使用了秦兴培视频、食砚无田公众号、邻里石二文章、上海地方志宗教卷、钚苛取玳FS照片、百度百科、1988年版《上海路名大全》等的相关内容,在此一并鸣谢。)

鸣谢:无为之人先生赐稿分享!


无为之人先生热文

新昌路三德里

记忆中的仁济里

懋益里纪略

我所知道的斯文里

发生在永康路 “外国弄堂” 里的故事

从复兴路拐向瑞金路

坚守

我所见识的上海平民小吃街

鲜肉月饼的记忆

淡水路——恬静而淡泊

深在闺中——与裨文女中旧址的短暂交集

访南京西路1081弄

奶奶借书

迎着夕阳的漫步

长江剧场断想

雷震油画里的老城厢

重访长风公园

曾经的上海市体育馆

久违了,《柜台》

《夺子战争》廿五年

合肥路147号

卖粽的阿婆——懋益里系列

强郎——懋益里系列

鸡粥摊与“绍兴”师傅——懋益里系列

读报——懋益里系列

钩沉——懋益里系列

“蛇皮”——懋益里系列

大水漫里弄——懋益里系列

消失的老井——懋益里系列

“救火龙头”——懋益里系列

这里曾是弹格路——懋益里系列

弄口双店——懋益里系列

流动的营生——懋益里系列

糖的记忆——懋益里系列

小时候过年两三事——懋益里系列

猪油——懋益里系列

金家坊99号

香葡萄——懋益里系列

儿时纳凉见闻两则——懋益里系列

房子的故事——懋益里系列

淡水路门牌考

淡水路门牌考(续)

坤范女中史略

坤范女中的校园

坤范女中曾有的浪漫

喜得“好八连”连环画

【沪语断想】我们是最纯正的沪语一代

【沪语断想】尊重,却可能误人子弟

【沪语断想】她们为什么更愿意讲普通话

【沪语断想】守正须有度

复兴中路上的野花园

冻疮

从上海同济医院开始……

1970年的六艘万吨轮及我曾经的万吨轮情结

云南路上的东方馒头店

江阴路172号


我知道你在看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1)山海关路成都北路新闸路大田路平德里
静安区的红色足迹
成都北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故居
成都北路的昨天和今天(6)
新闸路1607号培明女中旧址
#老寿带侬兜马路#辅德里625号的依据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