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肺复苏不建议急救车上做?!新共识教你如何「救命」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患者转运过程中是否能心肺复苏需要综合考虑



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后挽救生命的最关键措施,2022年11月,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参考最新循证证据,发布了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科学与治疗建议的国际共识的第六次年度总结,系统评价了转运过程中的心肺复苏、溺水后心肺复苏以及被动通气等多个备受关注主题。一起来看看吧。


01 基础生命支持

1)被动通气技术:不建议在心肺复苏中常规使用被动通气技术[包括开放气道、被动氧气输注、口腔用导气(Boussignac)管等](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2)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断时间:

  •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监测心肺复苏分数(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时间比)和除颤前后中断时间,作为心脏骤停综合质量改进计划的一部分,以保证不同心肺复苏系统中均能提供高质量心肺复苏(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 建议尽可能缩短除颤前和除颤后的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 建议心脏骤停期间的心肺复苏术分数应尽可能高,至少为60%(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3)心肺复苏中转运问题:

  • 建议现场心肺复苏,不建议一边心肺复苏一边救护车转运,除非有明确的转运适应证(如使用体外膜肺,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 转运可能会影响心肺复苏质量,无论是否转运,均应保证高质量心肺复苏(强烈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 转运过程中心肺复苏可能会对施救人员带来受伤风险,建议紧急医疗服务系统有责任评估这种风险,并采取可行措施来降低风险(良好实践声明)

4)溺水者C-A-B还是A-B-C策略:

  • 对于因溺水导致心脏骤停的成人或儿童,建议非专业人士优先采用胸部按压的策略(C-A-B)(良好实践声明);

  • 建议已接过培训的专业人士在胸部按压前优先进行人工呼吸或通气(良好实践声明)。

02 高级生命支持

1)心脏骤停后体温管理:

  • 对于自主循环恢复后仍处于昏迷的患者,目标体温应控制在≤37.5°C(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 心脏骤停患者是否可从32°C~34°C的低温治疗中受益尚不确定;

  • 自主循环恢复后轻度低体温的昏迷患者,不应积极提高体温到正常水平(良好实践声明);

  • 不推荐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在院前立即常规静脉输注大量低温液体(强推荐,中度质量证据);

  • 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进行目标体温管理时,建议体表或血管内温度控制技术(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 当采用降温设备时,应选择具有基于连续体温监测的反馈系统的体温控制设备来保持目标体温(良好实践声明);

  • 对于心脏骤停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应主动预防发热至少72小时(良好实践声明)。

2)心脏骤停期间的床旁超声:

  • 不建议在心肺复苏时常规进行床旁超声来诊断心脏骤停的可逆病因(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 心肺复苏期间如果能在不中断胸外按压的前提下行床旁超声,同时临床怀疑某种特定的可逆性病因时,可以考虑床旁超声作为额外的诊断手段(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 在心肺复苏期间应谨慎考虑诊断性床旁超声,并仔细权衡中断胸部按压及误读超声检查结果的风险(良好实践声明)。

3)心脏骤停期间血管加压素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成年患者,在常规治疗以外,不推荐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和糖皮质激素(弱推荐,低-中度质量证据);

  •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成年患者,在常规治疗以外,不推荐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和糖皮质激素(弱推荐,极低-低质量证据)。

4)心脏骤停后的冠脉造影:

  • 对于心脏骤停后无ST段抬高的昏迷患者若考虑冠脉造影,建议早期或延迟血管造影都是合理的(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 建议对于心脏骤停后ST段抬高的昏迷患者早期行冠脉造影(良好实践声明)。

03 总结

新共识对心肺复苏中一些关键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指导意见,但是其中不建议在心肺复苏中常规转运这一推荐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新共识给出这一推荐的理由是转运可能会影响心肺复苏质量以及对施救人员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但是这一推荐是否适合在我国实施有待商榷。

首先,有关转运对心肺复苏质量和预后的研究均为观察性研究,总体证据等级较低,而且在进一步分析转运具体影响心肺复苏质量中哪一步骤时会发现转运主要是影响按压深度、按压频率以及心肺复苏分数等,但是这些都是可以中克服的。

其次,院外心脏骤停多为突发性,患者家属对不良预后接受程度较低,往往要求积极全力救治,因此在院外若复苏未成功直接宣布死亡,患者家属可能会一时无法理解和接受。

最后,对于患者转运过程中是否能心肺复苏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因素(年龄、合并症)、临床因素(临床医师经验、心脏骤停病因、心脏节律以及复苏反应)、现实因素(心脏骤停位置、离医院距离、转运设施)、患者及施救人员安全因素、以及拟转运医院能力(如体外膜肺、冠脉造影等)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1]2022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From the Basic Life Support; Advanced Life Support; Pediatric Life Support; Neonatal Life Support;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Teams; and First Aid Task Forces. Circulation. 2022;146:0000.


本文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跳停止,别急着送到医院!
不建议一边CPR一边救护车转运!新版国际共识 9 大核心建议汇总
AED和CPR的关系
心肺复苏指南最新要点(2022)
盘点!2017年点击量最高的十场急救讲座
突发心梗应该如何处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