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题•地图 | 旧城胜景
userphoto

2023.01.02 上海

关注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近代以来,在日本形成一种新式的鸟瞰图画法,此种鸟瞰图多为当时的绘师在习得西洋鸟瞰图基础上,糅合浮世绘等绘画传统创制而成的独具特色的绘画地图。由于此类鸟瞰地图绘制较为准确、立体感强,且印刷精美,因此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有着相当的实用功能,在当时常常被作为旅游指南地图而得以广泛运用;而从今日的古旧地图收藏与近代都市文化研究乃至史料保存等角度来看,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与研究价值。

不过,此类形制特异的城市鸟瞰地图,大多产生在东亚时局激荡纷扰、中日交涉全面展开的近代中后期,且多以我国东北、华北沿海一带的港市,以及长江流域、华南一带的沦陷城市为题材,其中的一些作品,直接表现了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野心。由于战后的历史背景,加之其在形态上又属介于书籍与单幅地图之间的折叠小册子型,因此长期以来为海内外图书馆、档案馆等公藏机构所忽视,至今流传极为分散。

本书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近代日绘鸟瞰地图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通过近二十年来辗转海内外的艰苦搜集,获得了较完整的近代日绘鸟瞰地图资料;加之负笈东渡,与日本历史地理学界、古地图协会长期交流的背景,因此在近代地图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意识,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本书所选鸟瞰地图的对象,不仅涵盖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武汉、重庆、香港等大都会,也涉及大连、青岛等近代新兴港口城市以及像大同、吉林、张家口这样的传统古城,可以说是一部反映近代日本之中国鸟瞰地图全貌的图录书;而在本书的鸟瞰地图解读之中,尽量对此类图像的来龙去脉、绘刊历史背景作一定分析,对其所表现的各城市历史面貌作一些诠释,希望借此帮助读者在解读鸟瞰地图的同时拓展认知深度。

华  北

北    京

按折页说明本图是1938年3月1日由在东京日本桥区滨町(今茅场町一带)的日本名所图绘社印刷,同年3月15日在北京东单大街的“东亚公司”发行的。常光、柳城等人在日本名所图绘社出版的有关中国都市的“书简图绘”,常采用这种在东京本社印刷、委托当地日系公司发行的形式。

本图采东南一西北俯瞰视角,以北京内外城为中心,其范围西起戒台寺、东至通州,北起万里长城、南到长辛店与南苑车站一线,重点描绘内外城、颐和园、西山等处的城池、宫殿、寺院等最具京城特色的游览胜地,是一种反映1930年代末北京城全貌的珍贵的鸟瞰地图资料。

表纸为北海风光,近景为琼华岛上的白塔;封三为《最新北京全图》。该件表纸封底钤有“前门外西河沿”游览纪念章印,应为当时的游人在该地游览时所购。

按折页说明,本图是1940年11月由日本名所图绘社印刷,同年11月由位于北京东观音寺胡同的“和昌公司”发行。

本图构图与《北京观光》(《観光の北京》)大致相同,但更突出对紫禁城与颐和园的描绘,绿树掩映的城内民居、翔集于昆明湖上的白鸥群,使该图更富生机与观光趣味。

表纸为故宫风光,封三为《最新北京全图》。此件为日本藤本一美藏品。

天    津

按折页说明,此图系1938年3月15日由东京日本名所图绘社印刷,同年3月20日由天津日租界内日系书社“日光堂”发行的“书简图绘式”地图。该图采用自西偏南向东偏北的俯瞰视角,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城市景观。天津曾是我国设立租界最多的城市,最多时有9个国家开设租界,此图表现了1938年天津的城市空间格局——白河(即海河)西岸的日、法(日语为“佛”)、英租界、第一特别区(即1919年前的德租界)以及天津旧城(图上以鼓楼为中心,由东、南、西、北四条马路环绕区域);白河东岸的意租界(日语为“伊”),第二、三特别区(即1919年前的奥租界、1924年前的俄租界)等,其中对日租界内设施、日资公司的标注尤为详细。

表纸为天津市中心日本码头与万国桥一带的风景,近处为一艘缓缓驶来的日本货轮和许多正在装卸的人力散装木船,背景为一座石狮和活页高高开启的“万国桥”(建于1927年,1949年后更名“解放桥”),表现天津港埠的繁忙景象与华洋交汇的近代风情。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是我国开启式钢桥最为集中的城市,茅以升曾评价说几乎全国的开启桥都集中在天津,图上的“万国桥”是我国桥梁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吊旋式开启钢桥之一。

济    南

该邮封表纸题为“新興の済南”,内页鸟瞰地图另以“新興の済南市圖繪”来命名,此种邮封与鸟瞰地图不同名的情况在该类“书简图绘式”鸟瞰地图中常常可见。按折页说明,此图系1938年6月1日由日本名所图绘社印刷,同年6月10日由位于济南纬四路的日系书社“文海堂”发行。该邮封流传极罕,推测当时印数甚少,加之此图为笔者所见唯一一种有关近代济南城的鸟瞰图,所以更显珍贵。

济南,西汉设郡,明初始为山东省首府,1904年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自开商埠的城市。本图清晰展示了1930年代济南城北带黄河、南接千佛山,内外两重城墙环绕的旧城(图上“城内”)与道路经纬交错的新城(图上“商埠地”)东西分治、津浦与胶济两大铁路线交汇联络的空间格局。图中突出了对交通路线,日系政商设施以及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寺、铁公祠等名胜古迹的描绘。封三通信栏有邮寄者日文短笺,略云:“八月七日平安抵达济南,同日衔命前往传染病科。……济南城市自高处俯瞰极为雄壮,城中街巷颇有污秽之处,然主要道路均经铺装,即雨天出行亦无泥泞之事。当地土著形容粗朴,未见美人。”

表纸封面为趵突泉,封底为大明湖风景,封三为《济南市街图》。

青    岛

此图为青岛新报社发行的观光册子《山东名所图绘附青岛案内》所附拉页。从该册子所附《山东省主要物产略图》(《山东省略图と主要物产》)中北京已更名北平,所附文字说明中“人口”统计至1928年8月,“青岛港主要贸易品”统计截止至1927年,以及说明中数次提及“新近发生的济南事变”(即1928年5月3日的“济南惨案”)等推断,此图的刊行当在1928年间。本图虽为“初三郎式”风格,但未注作者,从笔触、敷色上看似与吉田初三郎有所区别,且吉田作品绝大多数有他的独特签名,因此难以遽断该图与吉田氏的关系。本件作品因年代较早且印制精美,流传极罕。

青岛原为渔村,宋元后渐成通商口岸,明中叶设“浮山所”,1897年为德国租借,1914年日本乘一战爆发之际占领青岛,并逐步发展成为日本进出华北的最重要商港,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之后,当地的日资产业仍持续增长。本图取自南向北的俯瞰视角,表现范围西起团岛,东至崂山,北起沧口、李村、北九水一线,南临黄海。图中建筑物的设色也有所讲究,淡蓝色多表示华人聚落或街区、深红色表示公共建筑、浅红色表示西式或日式建筑。全图气势恢弘,近水远山,琳琅满目,绿树红墙,色彩斑斓,既反映了青岛作为滨海城市山岩耸秀、岬湾相间的优美自然风光,也表现出该埠在大战间歇期的状况,系一轴反映1920年代末青岛城市全景的不可多得的鸟瞰地图长卷。

表纸为反映华北民俗浓郁特色的遛鸟图,清新淡雅,别具情致。

此为一套两枚的明信片组合。这两幅鸟瞰地图均由青岛新报社发行。这套明信片发行年代略早,从本图表现的“日清纺”(1923年开工)、青岛日本总领事馆(1923年开设)、1923年“日本市民会”改称“日本居留民团”等机构来看,本图反映的是1920年代中期的青岛城市景观。

后图与前图同名,但表现地物更为丰富。该图也出自青岛新报社发行的明信片,此枚明信片正面书信栏有昭和六年(1931)元旦“濑川浩三郎”的新年祝语,因此该件作品的年代应在1928-1931年间。

青岛与大连、天津同为近代日本进出中国北方的三大码头,这两枚鸟瞰图连同前述《青岛附近名所图绘》直观反映了1923年民国政府接收青岛之后的十余年间,日资及民族工商业在青岛大举投资的情况。

张  家  口

按折页说明,此图系1940年12月25日由日本名所图绘社印刷,同年12月30日由位于天津七纬路的日本名所图绘社天津支店、位于张家口东安大街的日系“福兴洋行”发行。张家口日人较少,且该邮封的出版距日本名所图绘社的“消失”不远,故其流传甚罕。

按此图背面文字说明:张家口乃万里长城三十余关口之一,与山海关东西并峙,扼守京师;京包线蜿蜒穿行于此,联络北京与大同、厚和(即呼和浩特)、包头;明宣德四年(1429)始筑张家堡城,明末以降成为重要的汉蒙贸易关口,是与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并称东口、西口的两大贸易中转枢纽之一。

本图形象地反映了1940年张家口的面貌:整座城市位于自“坝上”高原向南方宣化平原缓倾的斜面上,长城蜿蜒于城北群山之巅,阴山山脉环绕古城三方,清水河穿城而下,旧城在河西岸,城墙保存完好,为一卫所型要塞(即“下堡”)。图中“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即1939年成立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表纸为张家口城郊清水河畔风景。

大    同

按折页说明,此图系1940年11月25日由日本名所图绘社印刷,同年11月30日由位于天津七纬路的日本名所图绘社天津支店发行。该邮封亦为稀少之品。按本图收藏者藤本一美介绍,该邮封曾在1941年再版。

按背面文字说明:“大同位于京包铁路中点,距北京383.5公里。该城地处晋北大同盆地中心,南望巍巍雁岳,北眺万里长城,自古以来为蒙汉交通要冲、边疆防备枢纽之地。……城内外人口合计约7万余,自1938年10月以来日本居住者激增,至今竟达11000名之谱。本地居民生活粗陋简素,城内略通文化耳,甫一出城则寒舍凭凌雨露,乡人衣不蔽体,其中大多依靠穴居。……窃以为此地所谓的大同美人,与其它南北美女迥异,颇类此地石佛寺佛像之容貌。”

图中完整表现了明代以来修筑的“九边”重镇之一——大同城的独特格局:该城系一边长1800米的四方形围郭都市,东南西北各有一瓮城,拱卫城门,南、北瓮城外还加筑了关城,城中街路为棋盘格式的规整布局。城西武周山下有纯粹依山开凿的云冈石窟,气势恢弘,内容丰富。按此图文字说明:“大同城中现存千年、五六百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十余处,辽代建筑二三幢,颇具考古价值。”图中大同城内的“晋北政厅”系1939年成立的日伪晋北地方政权,隶属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

表纸题为“大同云冈石窟”,描绘云冈石窟中“昙曜五窟”风景。表纸封二为《大同市街图》。

东  北

大    连

按折页说明,此图系1928年5月10日由名古屋的观光社印刷,同年5月15日由位于大连东公园町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铁道部发行,位于大连市伊势町的中日文化协会发售的观光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曾于1929年再版,可见在当时就颇受欢迎。

该图采用自北向南俯瞰视角,以“满铁”总部(今大连铁路分局)、大和旅馆(今中山广场的大连宾馆)一带为中心,展现了自沙河口到寺儿沟,即今大连市主体部分在1920年代的城市景观,尤其着重于对大连站、市内的电车线路(以绿线表示)、“满铁”医院、星之浦海水浴场(今星海浴场)等系统和设施的描写。并且通过红色的铁道线将视野向北延伸到金州、奉天、长春、哈尔滨乃至莫斯科、伦敦,或经奉天向东北延伸到安东,至于朝鲜半岛的新义州,从大连港的航线(白色)则指向天津、青岛、上海等地,突出表达了大连作为东北门户的重要枢纽地位。此图构思绵密、意象绮丽,反映了作者炫耀“满铁”治理经营的强烈意欲。

该图绘制精细、敷色绚烂多彩,准确地表现了近代大连作为东北亚交通枢纽的波澜壮阔的场面,被列为吉田代表作之一,向为藏者所珍惜,很少能在今日收藏市场上觅得。

表纸正面、背面分别为大连港客运、货运码头风景。封三、封四为俄罗斯町停泊港写真,表现了近代大连港埠帆樯林立的景象。

此图是名为《“满蒙”交通产业指南》(《“满蒙”の交通産業案内》)观光册子的分图,该册子由《大连之图》《奉天之图》《新京之图》三枚都市鸟瞰地图和两枚表现东北全貌的《“满蒙”交通产业指南》(《“满蒙”の交通産業案内》)鸟瞰地图组成。按折页说明,该册子系1932年7月5日由观光社印刷、同年7月10日由位于大连惠比须町183番地的“满蒙交通产业案内社”发行。

该图所取的视角恰与前图相对,系自南而北俯瞰。背景色彩也与前图以暖色调为基调相反,采用冷色调突出安定感,着力营造出深入渤海、黄海中的大连港保持着它宁静、天然的一面。在表现手法与色调运用上,明显吸取了日本传统浮世绘的特色,既写实又抒情,堪称吉田初三郎风景绘画成熟期的顶峰之作。值得一提的是,此图原作系一彩绘绢本(51cm×135cm),真迹今存日本,原藏中山正氏,现为某个人收藏家所藏。据见过原作的朋友介绍,原作绘制于1932年5月,其构图、笔触跟此图完全相同。

大连,旧称“青泥洼”,1858年被英国占领,1898年沙俄强租大连湾,并在青泥洼开港建市。1899年改名为“达里尼”(俄语远方之意)。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以俄语谐音改名“大连”。大连的城市格局与工业基础大多是俄据、日据时期规划形成的。

旅    顺

此图为木刻的早期日式鸟瞰图。日本岐阜县图书馆另藏有一单色墨印图,由此可知此图系手彩上色。图中可见等距离纵向空缝,由此推测此图当由三块木版刻印贴拼而成。

按图左题:“明治卅七年七月十六日印发,同年同月廿日发行。印刷画作兼发行者日本桥区米泽町二丁目三番地,黑川柳右卫门。”明治三十七年即1904年,此图印发的7月16日,距日俄战争中最为关键的旅顺争夺战总攻击的开始仅一个月,是时日本全国万众瞩目的旅顺,自然成为鸟瞰地图的创作对象。

此图采用自东北向西南,即从金州湾上空俯视旅顺口及口外黄海的视角,描绘了旅顺口东、西二港,新、旧街市,白玉山、鸡冠山等众多山峰高地及炮台的设置,铁道线和村镇,线条刚劲,刻画细致,尤其是海上大量悬挂太阳旗的日本军舰和自金州城而来的日本陆军,反映旅顺军港已处日军合围之中。

在创作上显然是继承了日本前近代以来传统的“一览图”绘画风格,作者兼发行者黑川柳右卫门系东京的刻书家,此类刻书家往往世代相传,因此他们的创作因袭旧式技艺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进入大正时代以后,由于新式绘法及印刷术的迅速推广,此类绘图就很少见到了,因此这枚旅顺图可以说是此类木刻绘图的末期作品。黑川柳右卫门在1904-1905年间曾刻印了不少与日俄战争相关题材的鸟瞰地图作品,存世的还有1904年刊的《里数录明细日露战斗地图》等。本图题名云“实地测量”,并非运用近代测量“实测”之意,当指此图的创作曾经过实地的踏查勘测。

此图亦为木版、手彩上色的早期日式鸟瞰图,图名中日语“早見”为“迅览”“速览”,即一目了然之意,“早見图”是日本古绘图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按左栏外边的题识,此图的编辑发行兼印刷人为“爱知县名古屋市和泉町九十一番春荣堂加藤末吉”,系再版改制,于明治三十七年(1904)11月12日印刷,同年11月18日发行,距1905年1月1日旅顺陷落不到两个月。此时正是日俄旅顺争夺战白热化之际,日军从1904年8月至12月先后发动4次总攻,双方前后投入兵力合计约15万人,在近港制高点203高地(日语谐音称“尔灵山”,即图上旧市街以西“大口井”一带的制高点,今称“猴石山”)、东鸡冠山、松树山等处反复厮杀,伤亡过半,是近代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阵地攻坚战。

本图视角恰与前图《实地测量旅顺港口明细新图》相对,采用自南向北,即从旅顺口外的黄海上眺望旅顺军港及背后群山的角度。从图上看,黄海上日军战舰已将俄军舰困于旅顺口内,除少数高地外,举着太阳旗的日军已呈漫山盈野之势,由于诸多动态军事要素的出现,因此也可以说这实际上是一幅战场实景地图,反映日军兵临城下。

抚    顺

此图系东京日本名所图绘社印制、并由抚顺当地日系杂志社月刊满洲社于伪满康德六年(1939)1月15日发行的单幅鸟瞰地图。此图虽由在抚顺的日本人岩根正雄负责编辑,但考虑到当时月刊满洲社的绘图条件、日本名所图绘社为其印制该图等背景,推测其实际创作人仍为后者。

本图绘者的视角以立足今抚顺市城北群山的位置自北向南俯瞰全城,全景式呈现1930年代末浑河两岸抚顺新旧城区的发展面貌。重点描绘古城子、杨柏堡等露天煤矿,以“中央广场”(今抚顺市委)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新市街以及火车站南面的网格状新城区,对于新城内的官署、商贸与文化机构标注较为详细,真实反映了处于快速扩张时期的抚顺城市发展状貌。

地图背面为《抚顺炭矿概要》文字说明,主要介绍抚顺煤矿的位置、沿革、矿区煤层、采掘法以及抚顺市概况等。

吉    林

本图系日本名所图绘社于1936年11月单张发行的书简图绘式鸟瞰地图,因时局变化以及吉林城位置、规模关系,推测当时印数甚少,故此图存世极罕。

吉林,位于长春东124公里处,今吉林省第二大城市。该城处于长白山向松辽平原过渡带间,其地“远迎长白,近绕松花”,蔚成大观,号为“天下第一江山”。吉林一带是满族的发祥地,高句丽之际在此开筑山城,渤海国时期始名“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之城”,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筑城垣,别称“船厂”,伪满时期为吉林省省会所在。

此图取自松花江南岸向北眺望的视角。从图上看,吉林的街市被北山群峰相连环绕,松花江由西南方以S形经流而过,山环水绕,园林都市自然天成。中心部的老城保存尚好——自临江门到东莱门构成弦月形城池,唯临江一面以江为屏,未筑城壁。老城内(今船营区中心北京路、解放中路一带)集中了省市公署、法院、总商会等政商机构;老城之东自火车站至新开门外沿江一带为日人居住区(今昌邑区一带),日本总领事馆、日本商工会议所等日系机构皆聚集于此,此种分布格局亦为该城特定时期之历史写真。

表纸封面为北山古庙风景,封底为松花江上鹈鹕场的鹈鹕猎鱼风情画。

沈    阳

此图为篠田六三制作,由在东京的仓科二郎印刷、大连的大阪屋号书店(支店)等于1929年2月10日发行。此类大幅面的都市鸟瞰地图兼具一般实测平面图的精确度与传统绘画地图的直观性和艺术性,不过由于受定点透视法的约束,绘制要求较高,所以即使在日本本土也不多见,而在中国则仅出现在大连、沈阳、哈尔滨、上海、台北等少数几座城市的地图创作上。

绘者取自奉天驿(沈阳火车站)向东俯瞰视角,详细表现1920年代末沈阳城市面貌:东部是以“宫殿”即清故宫为中心的老城区,该地为清朝发祥地和开国都城,整体呈内城方、外城圆的中国式都城格局,城内建筑密集;老城以西为新城区,该区域又以今和平大街(即图中沿“每日新闻社”至“千代田公园”的马路)为界,大街以西至南满铁路以东为1905年日人从俄国接手的“满铁附属地”,该区域之内密集分布大量日系商社,大街以东到老城区间为1903年被迫开辟的商埠区,该区域内建有欧美领事馆、欧式洋行及住宅,但开发程度尚不及“满铁附属地”;其时南满铁路以西的铁西区尚未开发,但已有一些日系工厂分布。

本图副标题“附抚顺名所”,即图上位于奉天东面、相距不远的抚顺市区,绘者简要勾勒了抚顺的古城子露天煤矿与城市轮廓,以及火车站、神社等日人关注的城内主要设施。

该图背面为《奉天指南》《抚顺及附近指南》《日俄战争奉天大会战》,介绍奉天与抚顺的城市概况与名胜古迹及日俄战争奉天战场遗迹,并刊有相关照片10枚。

本图为《“满蒙”の交通産業案内》的分图。在构图上取自西向东俯瞰视角,较为细致地描绘了1930年代初奉天(沈阳)的新旧街市景观。近代中国的半殖民都市大致有两种形态,一为在旧城之外设置租界地,并逐渐发展成为新、旧两城,如上海、济南、天津等;一为将原先的小聚落脱胎换骨,创设新型都市,如青岛、大连等,奉天就是前一种类型的代表。从图上可见,其时的沈阳由奉天老城(今沈河区一带)和日俄等国规划建设的新城(今和平区一带)构成:老城有内、外二城,内城系方形砖城,周围十里,设八门,城内呈规则井字形街道布局,中央的“宫殿”即沈阳故宫;外城为近椭圆形土城,周围三十里,设七门;新城在老城正西方,包括日本主导建设的“满铁附属地”与欧美等国开发的商埠区;此外,本图还突出表现了近郊的北陵、东陵,以及远郊的抚顺煤田等观光名胜或相邻都市的景观。

本图是初三郎艺术成熟期的作品,整体构图疏朗开阔、疏密有间,笔法娴熟老练,色彩运用上绚丽而不失沉静,着力表现了沈阳在近代化发展期的生动气韵。

鞍    山(千 山)

此图是1929年观光社绘印的系列观光小册子《千山》中所收的鸟瞰地图,是吉田创作的以山岳名胜为题材的又一佳作。

千山,古称积翠山,又名千顶山、千华山、千朵莲花山,是长白山的支脉,其中心景区距鞍山市17公里,历来是东北佛道两教圣地,也是辽东半岛上最负盛名的观光胜地。该图背面文字说明略云:“行至鞍山、汤岗子,倦于远眺的旅人,在朝着东方的车窗外,可以看到碧琉璃色的晴空之下巍峨耸峙、峰峦嶙峻的千山。……这里春可观览万花争艳,夏可一掬消暑绿荫;秋则万山锦绣,冬则雪霁清澄,宛若尘外仙寰。全山五大禅寺四十八溪,一境静闲,最具幽韵,向为辽东名胜之冠。”

本图采取了自鞍山近郊的温泉胜地汤岗子自西向东眺望的角度,作者以其一如既往的精致笔法、浓墨重彩的色彩运用,描绘了自大孤山、五佛顶而至于宝台山的千山诸峰,以及龙泉、香岩、祖越、中会、大安五大禅林和青云、南泉、无量等众多道观。他的这幅千山鸟瞰地图,甚至对后来该地的旅游地图产生影响,在1950、1960年代的千山导游图上,还可以看到与此近似的鸟瞰地图。

表纸为千山寺观风景。

哈  尔  滨

此图为武藤勇郎绘制,由当时大阪名为“印刷工厂”的机构印制、在哈尔滨的满洲广告社于1935年7月24日发行。该图系日本所绘唯一一种单幅哈尔滨绘画地图,亦为稀见之品。

本图详细描绘近代哈尔滨多中心并存、华洋交汇的独特城市格局——哈尔滨最初是由相对封闭的几个核心点自由发展而来的,由此形成若干各具特色城市副中心。“旧哈尔滨”即香坊一带,为俄人最先开发的城区,后因新城与埠头的兴起而渐至衰落;“新市街”在今南岗区北部一带,以“哈尔滨驿”(即哈尔滨火车站)为基点向东南方展开,形成欧陆风格为主、多种流派建筑汇聚的政商及中高级住宅区;“埠头区”及“八区”一带,即今道里区西北方沿江低地,是以俄、日商业机构开发为主发展起来的国际商贸区;“傅家甸”即今道外区一带,最先是由华埠自由发展而来,民国初建置滨江县,逐渐形成五方杂处的商旅、中低住宅区,此外还有沙漫屯、马家沟、新安埠(即图上“ナハロフカ”,即旧“偏脸子”满人聚落)、顾乡屯等由聚落发展起来的街区,整体上构成了近代哈尔滨所特有的在随机聚落形成基础上,经规划整饰、富于景观变化的多核心近代都市。

按凡例,图上红色地物为名胜古迹、灰蓝色为官署公衙、黄色为公司商店、绿色为车站码头、白色为学校。粗红线为铁道、细红线为电车路线、红色虚线为巴士路线。黑框红字为当时哈尔滨市内各区域名称。地图背面为哈尔滨的沿革、现状、市内交通及旅游指南介绍,并附一份详细的官署、商社、学校医院、出租车公司的地址、电话表。

丹    东

此图是“满铁”铁道部观光小册子《安东案内》中的折页地图,“满铁”铁道部曾在昭和年间出版过我国东北大连、奉天等多地的观光小册子,这是年代较早的一件。

本图亦为采用俯瞰视角的绘画地图,最近处为鸭绿江,红线为安奉铁路(即今沈丹线),通过铁桥与江对岸朝鲜的新义州相连,城市沿鸭绿江展开。按此图背面文字说明略云:“自釜山乘火车一昼夜,过鸭绿江大桥即抵安东,此处虽与朝鲜仅为一苇之限,然风俗殊异,白衣朝鲜人与绀衣华人之极端变化,一望至明。街市分新、旧,旧街市即沙河镇一带为华埠,人口七万二千,商户鳞次栉比;新街市在火车站一带,系近代式棋盘格街衢,人口四万六千。”

丹东,旧称安东,位于鸭绿江口上溯16海里处,自古为东北门户,清同治年间山东及辽东沿岸渔民、农民始居沙河,渐成聚落,其后开拓勃兴,甲午战争后成为日、朝与东北贸易重要口岸。1911年,随着鸭绿江大桥的落成与安奉铁路的开通,日人大量涌入丹东。至本图绘制的1927年,日侨已达九千八百人,本图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的丹东城市格局。

表纸封面为安东沿江风景,封底为《安东远郊图》。

长 江 流 域

上    海

本图系日本名所图绘社于1938年1月30日印制的书简图绘式鸟瞰地图,其时距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不过两个半月,淞沪会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上海局势尚不稳定,故推测此图当时印数甚少,加上它的特殊历史背景而在战后被大量销毁,因此至今也只偶尔出现在日本四国、东北那样的偏僻乡村,例如这一枚就是在四国香川县觅得的。

本图取自浦东由东向西俯瞰视角,在构图上大胆地区分近景(上海市区)、远景(江南地区)、极远景(长江安庆以远)这样三个层次加以展开,并突出对上海市区,特别是日系设施如日本领事馆、陆战队本部、正金银行等的描绘。本图的作者柳城,也是日本名所图绘社主要的鸟瞰图绘师之一。他的画风较为粗犷,故其创作的都市鸟瞰图颇有些写意的味道。

表纸近景为黄浦江上的小划子及中国式帆船,远景为浦西外滩自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至汇丰银行大楼(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部)一线的风景。

按图背面文字说明,本图系日本名所图绘社于1939年10月20日印制的书简图绘式鸟瞰地图,并由近代沪上著名日系书社——“至诚堂”发行,作者为金子常光。如上文提到的种种原因,此件书简图绘亦为稀见之品。

本图仍取自浦东由东向西俯瞰视角,但绘制较柳城的《上海》图更为细致、规整。从图上看,自新龙华到江湾的整个大上海区域之内,凡主要的铁路、公交线路和非公交线马路,均以红黑线、红色实线和红色虚线加以区分,同时作者还对虹口日侨聚居区的主要日系机构设施,外滩沿江一带的主要建筑物作了重点描绘和标注,这反映了此图所处的独特时代背景。在构图上,本图以上海为中心,其范围不仅包括整个江南,还远及东海乃至日本列岛、长江中游武汉三镇等地,通过作者对远近景物收放有序的刻画,以及对近代上海独特而丰富的城市肌理和景观特征的高度概括,直观地表达了近代上海襟江带海的恢弘气势;而图中对若干细部(如呈不规则椭圆状的上海老厢、黄浦江、苏州河以及铁道线的蜿蜒屈曲等)的准确把握,反映出作者日臻成熟的鸟瞰图绘画技艺,也对后来的上海鸟瞰图创作带来影响,如李庆澄《最新上海地图》(寰澄出版社,1946年),杨景雄、李庆成合编《上海市街详细图》(新中舆地学社,1948年)等图所附的上海鸟瞰图(见本书终章)显然是直接受到了此图的启发。

本图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地名标注错误颇多,如“半松园”应为“半淞园”,“别河镇”应为“浏河镇”,“南湖”应为“南翔”,“大平”应为“太平”等。

表纸为柳城所作,描绘乘日轮从黄浦江上远眺浦西外滩的景象。

该图系一全开的单幅鸟瞰地图。按图上文字说明可知此图为日伪时期由上海恒产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盐川甚之助在日本绘印,1941年7月1日在上海发行的鸟瞰地图。此图制作者吉田丰身世未考,他留存的鸟瞰图作品也不多,除这幅上海图之外,传世的还有1935年由日本东亚地质协会刊行的《大大阪市市势大观》一种。此图的发行者上海恒产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上海新市街共荣路二号(在五角场黄兴路翔殷路转角),是日伪“大上海建设计划”的实施者。

本图取自吴淞口由东北向西南俯瞰视角,描绘了1940年代初大上海都市全景,而尤以中心区(市府大厦周围)、隐沙(今共青森林公园)、虬江码头、引翔区、江湾区及苏州河口至吴淞镇一带为近景,突出表现了该图作为“建设上海大都市计划”规划效果图的功能。

根据《杨浦区志》第三十九编记载:1938年12月11日,日军操纵伪维新政府内政部,炮制了“建设上海大都市计划”,聘任陈群为伪复兴局局长,总工程由日本恒产株式会社承建。在此后至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吞并上海租界之前,伪复兴局曾大力开发经营,如图上的海军飞机场、空军宿舍等建筑以及29条阔狭长短不一的道路,沿用至今。

又据《上海城市规划志》第十一篇《城市规划管理》记载:日占上海期间,伪上海市复兴局“负责编制《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图》和管理监督上海恒产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上海都市建设计划”。由此推断此图当为专门用于配合《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图》规划设计的实景效果图。

本图开幅宽阔,绘制详密,是有关日伪时期上海都市规划建设的珍贵图像史料。

南    京

按图下方说明,此图是明治四十三年(1910)间由杭州拱宸桥日人松尾逸朗制作,并在日本长崎重诚舍印刷,由当时杭州日系书店集翠堂发行的早期南京地图。本图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鸟瞰地图,不过从山水和建筑等地物的立体表现来看,可以说是“初三郎式”鸟瞰地图出现之前的早期鸟瞰式绘画地图。

该图发行于1910年9月15日,图上副标题为“南洋劝业会纪念”,表明它与我国以政府名义举办的最早的商业博览会——1910年6月5日至11月29日由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张人骏联合张謇等东南绅商在江宁(今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密切相关。考虑到当时杭州本地的五彩石印尚未出现,推测此图很可能是发行方杭州集翠堂委托长崎重诚舍印刷,然后在劝业会现场及江浙各地售卖的博览会游览地图。

本图准确描绘了20世纪初古都的城市格局和景观风貌,并突出标注南洋劝业会会场(今三牌楼至丁家桥一带,占地700余亩)实际景象。图中的劝业会车站应为当时举办博览会所设(遗址今存),丰润门(今玄武门)也是为会展而特地打通的,这一带原为城内空旷之处,其时已开设多个场馆。此次劝业会先后开设展区34所,除内蒙古、西藏、新疆外各省都提供了展品,东道主所在的两江馆规模最大,图中教育、工艺、农业、卫生、美术、武备等均为两江馆之分馆;会场还专设江宁缎业等专门馆以及华侨参展的暨南馆、陈列外国商品的参考馆等。这次会展开放夜场,并第一次在古老的南京城中大规模装饰电灯,前后吸引了30多万观摩者,很好地体现了“振兴实业,开通民智”的办展初衷。

跟同光年间颇具代表的绘图系的《江宁省城图》、光绪末年的实测系南京地图(如1902年英人所测NanKing City或与之相先后的《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等本地最早的实测地图)相比较,可以看出本图对南京城的表现显然更接近后一类南京地图,推测此图在绘制时参考了后一类当地最早的大比例实测图,因此可以说,该图为研究这一时期我国近代城市地图的演进提供了难得的实证资料。同时,由于该图还真实地勾勒出南洋劝业会这一段历史记忆,所以也是近代经济史与博览会史之珍贵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表纸题为“南京之景胜”,内页鸟瞰地图题为“南京景胜鸟瞰图”。本图亦为吉田初三郎的代表作之一,这个小册子封二上有他端坐于此作品前的照片,显示真迹系一开间5间(约8-10米)、一人多高的巨幅画作。

本图取自长江上由西向东俯瞰视角,以蜿蜒环绕的扬子江和巍若列屏的钟山群峰为背景来表现六朝古都襟带山河、虎踞龙盘的壮丽气势。作者对曲折多变的南京城墙以及形制各异的十余座城门的细致描摹,令人印象深刻。图中突出了对政府设施和旅游地的标注,凡国民政府的行政设施一律加注“旧”字,对以中山路为骨架的全城道路系统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描绘。凭着作者对南京城池不规则空间结构的准确解析和高超的鸟瞰图式处理,使读者能够通过此图迅速理解南京城内外复杂的城市格局和地理环境。城墙边多处“防空壕”以及镇江无锡间“湖东大会战地”等的标注使人产生硝烟未尽的感觉。因吉田本人曾亲赴当地写生,所以可以说此图也为我们研究沦陷后的南京城提供了第一手的图像资料。

表纸为南京印象图,绘有鼓楼、鸡鸣寺药师佛塔、中山陵石牌坊、明孝陵的石兽等南京的代表风物。

苏    州

此件书简图绘未标出版年月,按内页说明提及七七事变,而该图在日本的出版登录号“第二七五二——号”跟本书《南京》(3-2-2)系同一编号,故当在1938年之后;又因日本名所图绘社1939年4月出版的鸟瞰地图目录中已经提到《苏州书简式鸟瞰图》,再考虑柳城当时的创作历程,可以断定该图的刊行在1938—1939年间。

该图取自东南向西北方俯瞰的角度,完整地描绘了1930年代苏州墙濠环绕、河道纵横的古城风貌。图中不仅对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怡园、留园、西园、虎丘、寒山寺、宝带桥等一些名胜作了细致的描写,还标注了游人较少涉足的鹤园、遂园、双塔寺等地。此图整体立体感强,各观光地相对位置准确,因此具有较好的导览功能;而图中以青、蓝为基调的色彩运用,一反作者以暖色调为主的习惯手法,充分反映出他善于敏感捕捉地方特色、刻意营造水乡宁静安谧氛围的高超绘画技艺。

表纸为盘门三景图。作者以苏州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吴门桥、瑞光寺塔及盘门城墙为背景,以吴门桥上的人流、大运河上扳舵击桨的舟船这样一些在这座古城的任何一天、任何一个角落都在发生的日常生活故事,生动展现了近代苏州的厚重历史质感和丰富跃动的江南城市性格。

杭    州

此件书简图绘亦未标出版年月,但据内页文字说明:“昭和十二年七月,在杭州树立新政权”,又日本名所图绘社1939年4月出版的鸟瞰地图目录中已提到《杭州书简式鸟瞰图》(本书序章图1-5),推断该图刊行于1938-1939年间。另外,这札书简上留有一行“15.1.18 West Lake”的题字,当系此图购买者在昭和十五年即1940年初所题。

该图采用自城南钱塘江上自东南向西北俯瞰杭州城与西湖的角度,其视角异于当地历来自湖滨观望西湖的习见绘法,显得颇为独特。城内标注较为简单,仅标杭州驿(站)、柳浪闻莺、吴山和(湖滨)公园四处,不过,自清波门到武林门的城墙、城内的河道、建筑布局绘制清晰,可以说把握了近代杭州城的特点,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城外西湖绘制较详,不仅西湖十景全部予以标注,而且一些重要的名胜如灵隐寺、岳庙、三天竺、玉泉等也一一标明,反映此图的导览图性质。图中连接孤山与北山路的西湖博览会桥、陈英士纪念像等地物表现十分醒目,对今日城市整体景观的复原研究也有借鉴。

表纸为美人游湖图,表现两名身着旗袍的当地女子游览西湖的景象,背景是保俶塔、小瀛洲、三潭印月以及盛开的莲花,显得清新淡雅。地图背面有宽幅的西湖全景黑白照及文字介绍。

九    江

此图为吉田初三郎绘制,由观光社印制、当时在九江花园馆发行的书简图绘式鸟瞰地图。由于九江相对武汉、南京而言日本人涉足不多,因此该图存世极罕,据作者所知现存仅数件之谱,是一种非常稀见的中国城市鸟瞰地图。

本图取自长江北岸向南俯瞰视角,描绘九江城市及周围地理交通全貌。近景为九江城区,东起锁江楼,西至九江火车站(老火车站)、滨兴洲(今八里湖),包括东段城墙尚存的九江老城、甘棠湖北到九江码头一带的原租界与商埠地,以及南浔线九江老火车站一带的城区,远景为庐山群峰、鄱阳湖与石钟山等,极远景为沿长江各大港市。城中甘棠、南门、滨兴诸湖错落其间,远处长江、庐山环抱,沿江栈桥林立,江上舰船如织,展现近代以来该地号为“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勃勃生机。

按折页中吉田初三郎本人的说明:1938年12月下旬,他以“从军画家”身份渡华写生,半年间走访武汉、南京、徐州,并自上海溯扬子江而及于岳阳,遍历沿江名胜,绘制五大绘图。期间,在九江滞留二旬,宿于甘棠湖畔日系旅舍“花园馆”(即图中“花园ホテル”),感叹该地实为“中国大陆第一之风光都市,其地南望山紫水明之庐山诸胜,东揽幽翠明媚之鄱阳烟波,浩荡横绝之大江,清楚娴雅之甘棠湖,兼其溯江达于武汉,南行则为南昌、长沙及广州诸路之起点,史迹之荟萃,华中之门户,颇具惊异伟岸之魅力”。并受花园馆社长松下正次氏之托,创作《九江交通鸟瞰图》《九江十六景》等画作。前者当即此图,后者今未见存,然折页所载《锁江楼》《烟水亭》《甘棠湖畔》《九江市街》《鄱阳湖畔星子城》《庐山牯岭》《能仁寺》《庐山五老峰》等8枚(右图),从画风与签名可知是《九江十六景》之中的作品。

表纸为九江风光,近景为甘棠湖上的烟水亭,中景为能仁寺塔与九江市街,远景隐然可见者为庐山群峰。表纸封二为《九江附近略图》。

武    汉

此件书简图绘亦未标出版年月,但据内页文字说明:“昭和十三年十月,史上未曾有之大战在汉口展开”,反映武汉会战已经展开;又据本件邮戳(昭和)十四年(1939)3月6日,可以推断其出版当在1938年10月至1939年3月之间。联系柳城前述之沪、宁、苏、杭一系列鸟瞰地图创作,可知他的作品是随着日军战线的推移渐次绘制而成的。此邮封亦为稀见之品,本件系汉口部队寄往日本国内的实寄封,故有较多损伤。

本图采用自武昌上空由西南向西北俯瞰的视角,作者着重表现日据时期三镇的日系设施,如日本租界、日本总领事馆、日清汽船支店、三井洋行等,以及日人的宗教设施如东本愿寺、汉口神社等,具有浓厚的时代临场感;远景西起长江上游成都、重庆,东至上海而迄于日本长崎,北起北京、西安,南联岳州(今岳阳)、长沙,范围几及中国半壁江山,反映了武汉三镇作为“九省通衢”的重要战略意义。图中黄鹤楼不在1980年代重建的蛇山上,汉阳龟山在图上沿用别称“大别山”,武昌徐家棚则讹为“除家棚”。

表纸为三镇江景图,表现江城繁忙的水运场面。

The End

说明:本文图文皆来自《旧城胜景》一书。

 数据库推荐:

中国知网数据库

使用方法:请至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平凉分馆,咨询工作人员。

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使用方法:

 http://digital.yplib.org.cn/http/192.168.3.19:8090

(使用浏览器打开此链接,用读者证登陆,即可检索查看精彩内容)

来源:“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张老地图的发现,瞰见苏州30年代的原貌
好图共赏(23)  广岛鸟瞰图
珍贵抗战史料之《日本侵华奉天作战地图》 从1到75序号排列
画说丨1665
中国各省高清3D地图
为什么剑桥大学、日本学者画的唐朝疆域图,都少了西南一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