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文选摘】从亭子间到现代婚房(作者:余睿菲)
userphoto

2023.01.03 上海

关注

从 亭子间

到 现代婚房

余睿菲

爱德华·丹尼森的《上海:中国门户的故事》里这样写道:“要想了解上海的过去,最好的办法就是看这座城市的建筑物。”

而要看上海建筑物,不如从一个社会最小单位“家庭”所必需的婚房入手。揭开上海尘封的往事,可以看到在花样年华里甜蜜的人们。

上海弄堂里亭子间、三层阁等,都曾经是当时上佳的婚房,几代上海人在这里生活和奋斗过。随着时代变迁和进步,无论是过渡性质的鸳鸯楼,还是新诞生的SO-HO、创业港,都记载了沪上适合青年住宅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折射出上海和着时代节奏而发生的变化。

弄堂亭子间:

渐渐远去的幸福往事

知名女作家程乃珊说:“上海弄堂藏龙卧虎,是海派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特别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可谓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是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繁荣的密码库。”上海的旧式弄堂,是由许多石库门组成,装载了许多上海人的旧时回忆,墙砖的一个缺角,青石板的一个磨痕,都是一个故事;在这个别有洞天的世界,新旧72家房客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那时的弄堂,几户人家公用一个厨灶、水龙头、卫生间,而在弄堂的某个窗户内就有甜蜜的亭子间,从这里,走出过《花样年华》里婀娜的旗袍身影,走出过王安忆《长恨歌》里的上海小姐,走出过一丝不苟的“老克腊”。

说起那段往事,“老上海”王阿婆感慨无限。王阿婆在弄堂里长大,也在那里嫁给了青梅竹马的弄堂一青年,之后结婚生子,拆迁前就没离开过弄堂。那时的日子对她来说是珍贵的回忆,平时远亲不如近邻的情谊在邻居中不断闪现。结婚时,王阿婆在弄堂里办了好几桌筵席,她把弄堂里所有邻居都请了来,邻居们为这对新婚夫妇的甜蜜祝福。虽然只是住在一个小亭子间,但王阿婆非常满足,当时结婚能住在亭子间里算是很好的了。1996年,为响应市政规划,这里的人们离开了久居的弄堂,搬迁到本市各区域。但她的几个好姐妹相约还是住在附近,直到现在也经常串门聊家常,一起回忆往事。

亭子间是上海老式弄堂里婚房的房型代表之一,它接近阁楼形式,一般小于10平方米,有小窗,适合新婚自住。小小的亭子间流传着许多大上海的传奇,程乃珊甚至把亭子间的意义更加升华:“小小亭子间要比众多华厦豪宅,更载得起一部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如果说上海是一部书,亭子间就是序,引伸的,是一部移民血汗奋斗的史诗。”

鸳鸯楼:

曾经的甜蜜婚房

说起鸳鸯楼,中年人都不会忘记。而现在的年轻人只能从电影《鸳鸯楼》了解少许。影片记录了一座青年公寓里6对大龄夫妻一个周日下午各自独立的生活片段,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结婚族没有婚房,于是政府出资建造了一批“鸳鸯楼”,为当时的单身适婚青年办了一件大实事。

陈阿姨在鸳鸯楼里住了5年,虽然之后搬走了,但对她来说,鸳鸯楼里的5年时光是最美好的回忆。当时的青年公寓“只租不售”,住房面积较小,大多在二三十平方米左右。鸳鸯楼里都是甜蜜的小家庭,日子虽然过得平淡但很知足。在那里,大人们相互帮助,孩子们更容易结成朋友,一家有事,大家就会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就像一家人一样。

鸳鸯楼里的孩子们都吃过百家饭,穿过百家衣,谁家大人有事出门了,根本不用担心小孩没人帮忙照顾。那时几乎每家的门都是敞开着的,不到睡觉时绝不关门。虽然居住的空间显得局促,但有了自己的斗室,陈阿姨挺安心。后来,陈阿姨买了新房搬走了,之后,鸳鸯楼里的老邻居也陆续买了新房。转眼离开鸳鸯楼20多年了,陈阿姨动情地说,还真怀念鸳鸯楼那段温馨恬然的日子,好几次都有搬回去住的冲动。直到现在,她与那些老邻居们还保持着联系,但大家平时工作忙了,相距又远,只能打打电话叙叙旧。

现代婚房:

生活工作如意展开

现代民居,大家都变得异常忙碌和独立。被水泥森林包裹着,被层层大门深锁了居室,平时大多互不往来,即使是邻居也俨然是匆匆路过的陌生人。虽然居室的空间越来越大,装修越来越豪华。

吴先生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婚房,就在父母居住的小区附近,平时下班或吃完饭就能随时去父母家串门。他说,自己刚结婚,买新房的时候就考虑能离父母家近些,一是可互相照顾,二是小户型也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他家附近有个小公园,周末和父母一起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日子过得挺快活。吴先生说,小区里最近还举办了“周末上海一日游”活动,由此他认识了许多邻居。原以为现代人都人情淡薄,不像他父母以前住在弄堂里“邻里一家亲”,其实只要有机会,大家还是能划破那层隔阂的。

钱小姐也刚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小户型,和先生两个人住。不过,因为她是SOHO一族,这房子对她来说是生活工作所必需的。她说,现代人虽然忙了,可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仍然没变。这个房子虽然不大,但客厅已经足够办个Party,因此她家里经常高朋满座,最富有的就是人气。过段时间等资金充裕了,钱小姐还想在家里注册个工作室,使工作和生活两者兼得。

对青年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能自由地生活更重要?如在家里,生活、工作都能如意展开,“家”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将是毋庸置疑的。在此,开发商又一次捕捉了市场风向而以概念打江山。从潘石屹的SOHO中国城,到万科的蚂蚁工房、松江的青年城、MINI创业港,开发商搭准了青年人的脉搏。1997年,SOHO中国预见到中小公司的迅速崛起以及他们对居住和工作空间混合的需求越来越大,首次向市场推出“小型办公,居家办公”(SOHO)这一概念,为业主提供了灵活多功能的空间。该项目于1998年正式销售,并连续两年获得北京房地产单体项目的销售冠军。

2004年,万科假日风景蚂蚁工房开价8000元/平方米,以精装修小户型产品而热销。之后,蚂蚁工房被各大城市的不同项目复制和改良,并以总价低于50万元的起步价格、紧凑精巧的户型、一站式的装修解决方案以及时尚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迅速占领了各地小户型的市场,成为最受年轻消费者青睐的住宅产品之一,也成为结婚一族的购房首选。

如今,走在提篮桥东大名路区域、威海路石门一路区域或者凤阳路区域,还能看到许多昔日的上海遗留下来的里弄等老式民居,可以感觉到意味深长的上海老房。相比之下,现代婚房是多了点时尚气息和独立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以新的围合居住形式,在和睦“一家亲”的氛围中获得新的心灵满足。

原载:2007年6月11日《房地产时报》

配图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锡高:亭子间阿姨
弄堂里的爱情
上海爷叔&上海阿姨(作者:杨锡高)
闲聊上海72
市中心高价地段老弄堂,凭什么吸引老外、白领、打工族
请回答1988 纪念魔都的蜗居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