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青云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青云的来源

青云,是现吴江区桃源镇的一个社区。以前,青云叫天亮浜。为何叫这名字,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

传说元末明初时,天亮浜这里还只是一条小河浜,没有名字。在它西南侧的沈庄漾则尚是一块陆地,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府第就建在此地,名为沈庄。沈庄高院大宅,围墙上塑有两条盘踞着的银龙,气派不凡。沈万三迁居南京后,沈庄只作为闲休场所。一年,沈万三的幼子回此消暑度夏,见墙上有银龙,常用垃圾塞在龙嘴里耍玩。丫环上前劝阻即遭呵斥,只好每次用水细心洗刷,以保持银龙洁净。一天傍晚,丫环见龙眼赤红,疑心是幼主染成这样,正想要清洗,有人招呼她去帮厨。丫环手握锅铲正在干活,身后却窜出一条狗来,叼了锅铲就逃。沈家富有,锅铲也是金子做的,丫环见状急忙追赶。丫环追得快,狗逃得也快,丫环停下来,狗也停下。追出了数里,狗蹲在了地上。丫环上气不接下气,跑到狗面前,夺下金铲,正举拳打狗,忽听得身后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只见沈庄墙上的两条银龙飞至,嘴里喷出大水。翻江倒海间,周围成了一片汪洋,沈庄也渺无踪影。从此,沈庄一带就成了沈庄漾。漾畔,狗蹲下的地方就叫做“陶墩”(逃蹲),丫环追到陶墩时,天色微明,这里的小河浜就取名为天亮浜。

沈庄漾

天亮浜,作为村名存在了好几百年。明代时,村里的白谿(溪)御龙桥和一座庙建造后,即出现草棚茶馆。民国36年(1947)之前,已有国药店开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这里建立人民政权时,因有座清荫桥就以其谐音而得名“青云”。1970年起,成为青云人民公社(乡政府)的所在地。1983年青云人民公社改为青云乡。1993年10月,青云撤乡建镇。2001年10月,青云和桃源两镇合并,成立新的桃源镇。

青云街景


青云的桥

在现如今的青云社区,有一座初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建于民国11年(1922)的白谿(溪)御龙桥。白谿(溪)御龙桥保存良好,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北向有桥联“北望洞庭,山浓如翠;东连笠泽,水到渠成”,南向桥联为“冰鉴一奁秋水影;渔歌两岸夕阳村”。观阅后一副对联,颇具诗情画意:一轮圆月高挂在布满繁星的天幕上,将晶莹剔透的倒影映在清澈似练、平静如镜的水面上……在夕阳的余辉里,鱼虾满舱的艘艘渔舟荡着金波进溪而来,船上传出一阵阵悠扬悦耳的渔歌,飘向那两岸掩映在花树丛中、吐腾着袅袅炊烟的村宅……


白谿(溪)御龙桥

白谿(溪)御龙桥桥联

还有一座张钓桥(亦名钓鱼桥)坐落于青云和桃源之间,因唐代诗人张志和曾垂钓于此而得名。张志和(约730—810),字子同,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道号玄真子、元真子。年十六举明经,唐肃宗时为待诏翰林,后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善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闲散生活。其词今存五首,《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最为人熟知称道。张志和退隐江湖,曾在吴江居住一段时间,在平望与他有关的古迹有元真钓矶、望仙亭、元真子祠等多处,留在青云、铜罗、桃源一带的遗迹也有不少。相传张钓桥这里,就是当年张志和垂钓的地方。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吴榷《钓鱼桥》诗

古代喜爱钓鱼的人很多,不乏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等。有人说,其中为了钓人而钓鱼的当数商周间的姜子牙,为了避人而钓鱼的应推东汉时的严子陵,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非张志和莫属。唐代李德裕在《玄真子渔歌记》中称张志和“贤而名隐,鸱夷(指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隐而名彰,方而无事,不穷而达,其严光(指严子陵)之比欤?”那所云“钓人”中的“人”指的是谁呢?有人猜测是唐肃宗李亨。说可以在张志和的一首诗中领悟出来。此诗的尾联为“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不正是说张志和还想出世为储皇定是非吗?张志和为何在诗中称李亨为储皇,是因为李亨发现张志和是人才的时候还是储皇太子。可惜的是张志和虽受李亨器重,他在家守孝期间,李亨曾送奴婢给他,但李亨却只做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因此,张志和最终还是没有“钓”到唐肃宗。

张志和像

不管古人怎样评说,读着张志和的诗词,让人感受到他所钓更多的是大自然,是那诗与画的意境。后人也有吟咏张钓桥的诗,如清初诗人有《钓鱼桥》:“秋村夜雨涨轻潮,棹入蒹葭去路遥。野渡独寻人不见,清风明月第三桥。”


古村落陶墩

陶墩是一古村落,位于青云社区西侧。清康熙时,这里“村民数百家,自成井市”。关于村名的由来,当地还流传着另一个传说。说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后,深知只能与越王共患难,而不能共享富贵,遂偕西施驾舟浪迹五湖。他俩在南太湖边的一个小村庄上住了下来。小村中有一水,水中有墩(又名麻和墩),他俩在墩上遍植桃树,并向村民传授栽桑、看蚕、养鱼之术。几年后,范蠡与西施离开这里又往别处去了,村里人很是想念他们后来,闻知范蠡在齐国经商致富,自称陶朱公,于是将村子唤作“陶墩”。又因为水旁种满了桃树,也称作为“桃溪”。

古村落陶墩

陶墩的传说很是浪漫,尤其是关于沈万三的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这块土地在历史上也的确出过不少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

吴简,元末明初陶墩人,所作的诗文温雅古厚。但他的科举之路不畅,元末时数次参加乡试均不中,于是他杜门谢客研究学问。后经人推荐,授郡学训导,不久擢升绍兴路学录(学录为元代路、州、县学学官,协助教授、学正教育所属生员)。明洪武四年(1371),他应召至京城,策试“富民论”。对于他 “请令疏渠,以通溉,课粟多者”的论述,皇上“甚善之”,授职昆山主簿。后来吴简称病辞归,优游于林泉之间,号“月潭居士”,年八十二岁而卒。著有《论语提要》《诗义史学提纲》《守约斋集》各若干卷。

吴简的两个儿子也皆有文名。长子吴复,字孟修,洪武年间因才华被授湖广佥事之职,著有《雪区稿》《霞外集》。幼子吴颐,字希程,因为明习经学而被选任为本学训导,著有《桃溪集》。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吴简

徐一夔,元末明初文学家,浙江天台人氏。元末时,他曾官任建宁教授。明洪武初年,徵修礼书,后起复为杭州教授,又被召修大明日历。书成后,他被特授为翰林官,后来因为疾病请辞。徐一夔著有《始丰集》十四卷、《艺圃搜奇》十八卷等流传于世。徐一夔虽不是陶墩人,但他对陶墩却情有独钟。清乾隆《震泽县志》上选录了他所撰描写陶墩的《桃溪记》一文,颇有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韵,中有句云:

太湖之南,三十里许,有溪焉,水泉清远,左盘右纡,势若篆籀。《郡志》言,越大夫蠡扁舟出五湖时,常过其处,后人思之,构桥溪上,曰思范,以志。溪两岸宜桃,投核土中,不培而茂,望之蓊然。方春始阳,群葩竞发,嫣红腻白,酣阳颒雨,蒸为旦气,灿若晴霞,居人因字溪曰桃。茅屋三四楹,在桃花间,则吾家也。附屋有田二十亩,勤力耕作,足以具饘粥。聚落相凑,皆务农业。官租有程,每相率先期而输,不候征迫,终岁无胥吏叩门。时虽征战,过兵不及,妻子皆不识兵。有自城府来者,言兵暴状,辄相惊讶。其地若此,可以言幽迥矣!……噫!吾尝观陶靖节记桃花源事,疑其地实在世外,非人间所有。如客所称,不出吴江、乌程二县之交,非桃花源比也。而不知有乱世,亦异矣哉!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徐一蘷《桃溪记》

徐一夔为陶墩撰文也作诗,有《早春过桃溪望弁山》一诗。吴简、吴复父子和清初《百城烟水》作者之一的徐崧等诗人也为陶墩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陶墩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名胜古迹:佑圣道院,建于宋建炎元年(1127),明宣德七年(1432)重建;圆明宝阁,建于宋乾道年间,明永乐十年(1412)、正统十一年(1446)重建、增建;澄心庵,建在麻和墩上,“明正统时,唐居士依寿藏结庵,有金陵某石碣”,徐崧作记之,前四句为“犹忆唐居士,焚香小结庵。水中尘事断,圹侧死心甘。”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圆明宝阁


据清康熙《吴江县志续编》、乾隆《震泽县志》等方志和清代钮琇著的《觚剩》记载,陶墩还是北宋大臣吴充之墓的所在地。吴充(1021—1080),字冲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宋景祐五年(1038)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枢密使,曾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康熙《吴江县志续编》这么记载道:“枢密使吴充墓,在陶墩,大清顺治十八年,乡人浚河,得石碑一具,墓志石一座,半已灭殁,惟碑额题吴枢密使。”他专工诗文,与韩绛合编《枢密院时政记》十五卷,《全宋诗》录有其诗八首,《全宋文》收其文二卷。


钮琇著的《觚剩》


吴充之墓为何葬于陶墩,这与他钟情于吴江有关,他曾作有一诗,题为《送张君宰吴江》,对吴江的景物赞美之至,诗云道:“全吴风景好,之子去弦歌。夜犬惊胥少,秋鲈饷客多。县楼疑海蜃,衙鼓答江鼍。遥想晨凫下,长桥正绿波。”吴充的这首诗,对吴江的景物赞美之至,“秋鲈”与“垂虹桥”等文化印记都体现在了诗内。


清康熙《吴江县志续编》载吴充墓


从西晋张翰作《秋风歌》起,历代文人对吴江的秋鲈推崇备至,吴江的第一名胜垂虹桥,吴充在世时,虽然建成没多少年,但北宋的文人们已趋之若鹜,写下了许多诗篇。

现陶墩仍较好地保持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村内西侧有一古石桥,名叫安富桥。桥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虽历经百余年,但桥上镌刻的桥联颇为清晰,其中一副为:“困易农庄,丰衣足食;假作工商,利益盈增”,从中可以管窥那时陶墩的工商业境况。


安富桥及桥联

村东侧的那座叫尊荣桥,为梁式三孔石拱桥,初建无考,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镌有桥联两副,一副为:“道安清静,四方恭行晋祝;尊荣高矗,数处俱赖平安”,另一副为:“物景雅秀,其间田肥地沃;陶泽清澄,于斯波恬浪静”。联语重现了“桃溪”(陶墩别称,参见上文)水明风软的美景。

现代改建过的尊荣桥

陶墩在在当代,也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原沈阳军区司令员钱国樑将军就是与陶墩相邻的梵香村人,他的小学生涯就是在陶墩度过的。


青云木梳

青云历史文化深厚,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据查考,这些小手工业中包括制作木梳、养蚕、缫丝、打桑剪等。其中,青云木梳制作技艺是杰出的代表,已入选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云木梳传承人钮金良制作的木梳

早在清代,陶墩、梵香一带已有做木梳的家庭小作坊。由于这种小手工技艺,一般的人家都可独立完成,且能在经济上养家糊口并略有节余,因此,传播速度较快,扩展到邻近的青莲、金光、光明等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作坊的主人纷纷到上海、苏州等地开店销售,还有部分产品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地。据民国32年《严墓区政概况》记载,当时,这一带的木梳已年产10万把。

钮金良在制作木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青云木梳这门手工艺可谓是遍地开花,陶墩、梵香、金光、光明、青莲等村都办起了木梳厂,各村将近一半的劳动力投入到了这一行业中,从而成为当地的一个主导产业。好几家制梳厂的工人有三四百,青云木梳呈现出产供销一条龙的景象,从业人员总数达数千人,产量也随之增加。生产的品种也由一两个品种增加到广梳、直柄、之头、稀密齿、净庄梳、挑针梳,吹风梳、理发梳等十几种,各厂按品种进行统一分类包装打包,通过车或船,送到上海小百货批发市场等。经销方式灵活多样,有自产自销,有小商贩上门收购,还有一批人专门进城选购原材料和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销售,在销售过程中有零卖也有批发。全国各地只要发现路边有卖梳子的,你一问,八九不离十是“青云人”。值得青云人引以为豪的是,在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还有不少木梳运到广西、云南前线呢!

    钮金良在给学生介绍传统木梳

END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墩古村落
吴江两部失传的乡镇志--《韭溪志》和《震泽备志》
待无恙,君再来 | 苏州除了园林古建,还有一片“世外”桃源
富可敌国的沈万三,死因至今是个谜
超级富豪沈万三和朱元璋的各种交集,竟是清朝人杜撰?
沈万三其人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