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抛开邬达克,一个上海人不会忘记的外国建筑师。
userphoto

2023.03.12 上海

关注


唤醒保护意识,普及保护知识


一个不曾被遗忘的名字亨利·雷士德


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英国旅沪著名建筑师、地产商和慈善家。



1840年,雷士德出生于英格兰南部的港口城市南安普敦,是弟兄4人中最小的一个。他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由于3个哥哥都相继死于一种不知名的疾病,有人告诉他:必须离开家乡,离开英格兰,离得越远越好。

1867年,雷士德带着忧伤和恐惧,搭乘一条货轮,来到遥远的中国上海。先在公共租界工部局任职3年,后加入地产商史密斯的地产代理行,中文名为德和洋行。史密斯死后,接管该行,主要业务是建筑设计和地产买卖,在北京东路外滩一带,主持招商局码头和浮码头工程的测量、设计、建筑;到1886年,招商局码头和浮码头建成。

1878~1883年,雷士德任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副总董,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他还曾多年担任字林西报的董事会主席。1913年,亨利·雷士德与强逊、马立师等改组了德和洋行。该行在上海建造了很多房屋、码头和仓库。尽管他设计的房屋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多数被翻修改建,但是他在沿黄浦江建造的大量码头和仓库一直是上海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仍存在的较大建筑,有外滩17号的字林西报大楼(现桂林大楼)和南京东路的上海电力公司大楼(现华东电业管理局大楼)等。



字林大楼

此外,在北京东路、大名路和长治路一带。至今还可看到一些他所建造的英国式砖木结构的房屋。1926年5月24日雷士德在上海逝世,葬在静安公墓。他终身未娶,长期住在上海英侨总会的单身宿舍,个人生活节俭得让人难以置信,穿的是破旧衣裳。从未购置小轿车,上下班坚持步行或乘电车,出门时手执雨伞拐杖,他每天下班前的例行公事是检查所有办公室的电灯是否关好。

一个慈善家

雷士德毕生从事建筑工程和经营地产,去世后留下了数目惊人的财产,到1926年5月14日逝世时,他已是上海滩上有数的富豪之一。他去世后1年,财产估值为银1434万两;到1932年,在南京路的地产升值居上海第二位,超过沙逊家族。他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对贫民充满同情心。他常说:'我的钱是在中国赚的,我要把绝大部分财产留给中国人。'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以87岁高龄逝世,在遗嘱中,他实践了他的诺言,几乎捐出了全部遗产,在上海兴办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这份遗嘱公布以后,在上海滩引起了震动。根据他的遗嘱,遗产由以他姓名命名的亨利·雷士德基金会托管,资助建造了雷士德医学研究院(现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雷士德工学院及附中(现为上海海员医院)、仁济医院大楼(该院一度被叫作'雷士德医院')、上海聋哑学校(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施精良的残疾人学校)等。



雷士德工学院

此外,雷士德遗嘱指定赠款的单位和组织也很多,如虹口的圣路加医院、忆定盘路的中国盲人院、董家渡的穷苦小姊妹会、虹口的黄包车夫会、南市的穷苦精神病院等。



仁济医院

雷士德生前还曾多次捐赠大笔资金给上海车夫福音会,救济贫苦的人力车夫,免费向其提供衣食、住宿、医疗和教育服务,并为他们在嘉兴路建立了一座礼拜堂。雷士德对于慈善事业的热心,是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并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亨利·雷土德已经逝世多年,但是上海人不会忘记他。

一生的作品

1913年,他和另外2位英国侨民、大地产商马立师和约翰逊(GeorgeA.Johnson)合伙组建德和洋行(LesterJohnson&Morriss),曾经是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留下先施公司(1917年)、日清汽船公司(1921年)、普益大楼(1922年)、字林大楼(1924年)、台湾银行(1926年)、上海仁济医院(1932年)、雷士德工学院(1934年)、三菱银行(1936年)、迦陵大楼(1937年)等作品,今天大多列为上海优秀近代建筑。



先施公司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市的保护建筑之五(虹口)
雷士德与雷士德医工学院
德和洋行在上海(一)
“上海人”雷士德的故事
雷士德的遗产(作者:乔争月)
听Ta说建筑 | 雷士德的礼物:仁济医院“新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