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筑历史与理论丨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明代形制特征研究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明代形制特征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al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amless
Hall at Linggu Temple of the Ming Dynasty in Nanjing

葛澄钰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史云鹏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郭华瑜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院 长 教 授

摘 要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始建于明朝初期,是现今无梁殿建筑遗存中较早的实例。灵谷寺无梁殿近代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祭堂,屋顶拱券已重新翻修,但基址与格局中仍有丰富的明初建造信息。文章结合史料研究、实地测绘,探析明初灵谷寺无梁殿形制特点,分析砖石拱券砌筑技术特征,开展对灵谷寺无梁殿的深化研究。


引 言

南京灵谷寺始建于六朝萧梁时期,明洪武年间迁至钟山南麓,迁寺后兴修灵谷寺无梁殿。无梁殿主体结构采用砖拱券、瓦屋顶,无木梁屋架,故又称“无梁殿”,是明初特有的砖拱券殿堂建筑。作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进的砖砌建筑,无梁殿独特的内部结构与外部仿木构砖作斗栱等,体现了明初砖作技艺与砌筑技术的时代特色。作为明初出现的砖拱券结构殿堂建筑新形制,灵谷寺无梁殿有何独特之处?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测绘,对灵谷寺无梁殿营建活动进行梳理,并探析明初无梁殿建筑形制特色与砖石砌筑技术发展状况。

1明初灵谷寺无梁殿创立及其营缮历程

明洪武时期,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受敕为开国皇帝朱元璋选择陵地于独龙冈,故将原灵谷寺及宝志和尚遗骨法函移至钟山东南麓。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蒋山寺工程开工,次年(1382年)六月十三日完工,重建寺、塔,并敕名灵谷寺,钦赐“第一禅林”[1]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修缮灵谷寺,并兴修金刚殿;宣德年间,五方殿与观音殿遇灾。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其后太宗文皇帝(按:即永乐帝朱棣)又添造殿宇山门。宣德年间寺毁于火,虽有岁入钱粮,缺人收积修理。暨联嗣位之六年,特命僧录司左觉义德默往彼提督,次第盖造。”
明嘉靖年间,无梁殿的形制描述第一次记载于文献中。大学士吕柟的《游灵谷寺》明确记载:“随至无梁殿,殿瓴甋皆作三券洞,不以木为梁。只此一殿,费可万金。”[2]其描绘的无梁殿形制与之后百年间描述一致,可知在明嘉靖年间灵谷寺无梁殿确已建立。清初,战火洗礼中灵谷寺唯有无梁殿与志公塔保存下来,其他建筑多坍塌破损。清康熙至清嘉庆年间无梁殿有多次修缮之记述,“康熙间僧晓苍重修,嘉庆间僧悉朗重修”。《灵谷禅林志》记录“在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中楹忽圮裂,风雨渗漏”[3]
太平天国战争中,灵谷寺损毁严重,屋面基本已坍塌,部分屋面仍残留瓦片。三进拱券中,中间拱券已完全坍塌,南北拱券上约有长15米、宽4米的坍塌;唯南北两外墙基本保存完整;东面山墙开裂明显,并出现外倾姿态;无梁殿南侧斗栱基本已经损毁,北侧部分仍有残留。
1931年3月开始,国民政府为安葬历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藉以彰革命之功勋而慰先烈之幽灵……建筑公墓,安慰忠魂”,在原灵谷寺旧址上建设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聘请亨利·墨菲为公墓总建筑师。
公墓中,正门、牌坊、祭堂、第一公墓、纪念馆和纪念塔在一条中轴线上。
无梁殿以其相对完整的建筑结构,在原址上得以修缮翻建成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祭堂,但仍维持着原先建筑的基本尺度与格局,以及重檐歇山顶的基本外部特征形制。至此,留存至今的无梁殿成为体现明初建筑外部形制特征和近代混合结构的一处历史信息丰富而混杂的建筑遗产,具有双重历史身份[4]

2明代灵谷寺无梁殿形制特征

2.1平面形制

无梁殿的底层面阔为50.01米,进深为34.00米。殿内部空间沿面阔方向被三条平行拱券分隔,由南自北将殿内空间划分为前室、中室、后室三进空间,三进室内净面阔均为41.91米。前室进深4.89米(合明尺1丈5尺),中室进深11.39米(合明尺3丈5尺),后室进深4.81米(合明尺1丈5尺)。建筑南面外墙正中三间开三扇门洞,两侧稍间各开一扇窗;北面墙体仅正中开三扇门洞,东西山墙在前室、后室位置各开拱券窗,两两相对。无梁殿平面为传统佛寺正殿空间布局形式,南侧对外开三门,进门后在第二层墙上开五个拱券式门洞,形成五开间的格局(图1)。据《灵谷禅林志》中记载:“勒赐藏经在焉中,祀三大佛,两旁塑二十四诸天,壮丽精工,诸刹罕有。”[3]可知中室内立三世佛,两侧设二十四诸天像,是殿堂中最重要的佛域和礼拜空间。其中立于明间佛龛的释迦摩尼为现世佛,位于西面次间佛龛处的燃灯佛为过去佛,位于东面次间佛龛处的弥勒佛为未来佛。礼拜者则遵循着从西至东,从过去到未来的顺序进行叩拜。

图1 明初无梁殿复原平面图

2.2立面形制

无梁殿在清末虽损毁严重,但丹麦传教士建筑师——艾术华在1929年发表的《灵谷寺大殿》论文的测绘与照片中[5],从保存状况较好的山墙面、正立面遗存中判断出此时屋顶部分仍具有清晰的凹曲屋面特征(图2)。首先,在整体比例上,灵谷寺无梁殿保留了传统建筑中的台基、屋身、屋顶三分法,建筑正脊距台基17.51米,下檐斗栱下皮距离地面高度为4.50米,约略同于明代官式建筑中檐柱高度;上檐斗栱下皮距离地面高度为8.80米,约等同于明式建筑中金柱高度。上檐砖斗栱下皮距离地面约为下檐斗栱下皮距离地面的2倍。屋顶高度为7.650米,屋顶与斗栱的高度为8.750米,与上檐斗栱下皮距离地面高度相似,建筑总高约为两倍的上檐斗栱下皮距离地面高度。这些尺度及其比例关系均与明代官式建筑实例相近,可见虽为砖构拱券结构,但外观仿木构殿堂建筑立面尺度规律的特征较为明晰。

图 2 灵谷寺无梁殿复原立面图


其次,在门窗洞口的形式特征上;无梁殿各面墙体均厚达4米,全部为砖材垒砌而成。明初无梁殿建筑立面较为简洁,墙体仅开启数扇拱券窗洞。南面墙体开三扇门洞、两扇窗洞,明间门洞宽度与高度均略大于次间(图2)。山墙面在前室与后室的位置各开2个窗洞,在山花处开一个坦拱形砌窗。外墙门窗洞口均为半圆券,唯有山花处的砌窗为三心圆(表1),其由三段弧线构成,在发券水平线上发两端弧线,在上发一段平口券将两者相连。
第三,在屋面及檐口做法上,依据1929年艾术华测绘可知,山墙面檐口下部有一排分布均匀的圆形孔洞,直径为160毫米,孔洞倾斜着插入墙体中。依据分布的位置与数量,论文中推测其为木构檐椽插入砖砌墙体的孔洞构造痕迹。

表 1 灵谷寺无梁殿门窗洞口尺寸


砖石建筑外檐嵌入木构椽子起源于石窟寺的砌筑方式,其后从五代到宋砖塔中,砖塔身加木构出檐的做法也较为常见。砖塔身木挑檐的搭配解决了砖石塔檐口不能出挑深远的弊端,如苏州云岩寺塔和杭州保俶塔等。云岩寺虎丘塔就是采用砖身木檐,塔顶采用叠涩结构,在檐口铺设椽子和飞子,其上铺设瓦件[7]
依据测绘与文献研究可知,灵谷寺无梁殿屋檐构造分为3种方式:一为山墙上檐檐口构造方式,在山墙面打孔,基本贯穿墙体,孔洞深约1米,在其中插入木构椽子,在其上铺设望板、瓦件,挑出屋檐;二为南北面上檐檐口构造方式,用砖石叠涩铺砌出屋顶举折的弧度,在其上铺设木构椽子,在屋面上设置叠涩砖,压住椽子,并采用钉子连接每一架椽子,在屋顶挑出砖块的部位将椽子与下面的砖块固牢,其上铺设望板望砖;三为下檐檐口构造方式,下檐屋面上铺设椽子,则博脊位置砌筑一圈砖,用这一圈砖压住椽子尾端与瓦屋面,在檐口部位用钉子固定。

2.3剖面构成

灵谷寺无梁殿为重檐歇山顶,依据对于1929年测绘图与现状测绘对比,推测灵谷寺无梁殿的总举高为6.560米,前后栱眼壁间长度为27.710米,高跨比约为1∶4.225,这与宋代建筑常用举高之比相近,灵谷寺无梁殿在屋面曲线上基本保留了明初建筑的凹曲屋面特征(图3)。

图 3 明代无梁殿剖面复原图


灵谷寺无梁殿虽外形仿殿堂建筑,但以砖砌拱券作为主要结构体系,以厚重墙体平衡拱券两侧侧推力。在不考虑建筑门窗洞口的情况下,灵谷寺无梁殿的剖面构成呈现典型的拱券结构类型。三个纵向拱券形成前、中、后三室,中间一大拱与两侧小拱构成三个并联拱券,通过厚重外墙配合筒拱产生的水平推力,以保建筑之稳固。由于一大两小并联拱券结构,整组拱券侧推力几乎均集中在南北两侧外墙基座处,东西山墙面受力较小,推测因此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了东面山墙开裂[5]
无梁殿前、中、后室拱券形似半圆券,拱顶略尖。这种砌筑方式未在《营造法式》中记载,却在明代中后期与清代的砖石拱券中广泛运用。清《工程做法则例》“发券做法”记载:“凡平水墙(按上下文,应是“凡平水墙 上发券”),以券口面阔并中高定高。如面阔一丈五尺,中高二丈,将面阔尺寸折半,得七尺五寸;又加十分之一,得七寸五分;并之,得八尺二寸五分。将中高二丈内除八尺二寸五分,得平水墙高一丈一尺七寸五分。平水墙上系发券分位。”[6]矢高与拱券跨度的比值为0.55。
灵谷寺无梁殿拱券的矢跨比在0.53~0.56的区间中,与清《工程做法则例》中拱券的形制相似,推测明初无梁殿采用双心圆拱券。拱券曲线由两个圆弧构成,并于拱券中部构成尖拱顶。两段拱券的圆心均在发券水平线上,拱券跨度一半为r,矢高为h,且h=1.1r,双心圆弧半径为R。可以推知:R2=h2+(R-r)2,R=1.105r,以此可确定双心圆券发券圆心,明确发券方式(表2)。

表 2 灵谷寺无梁殿拱券形制推测


3无梁殿明代用砖规格及砌筑特点

3.1用砖规格

灵谷寺无梁殿采用了3种尺寸的砖材,分别应用于墙体、拱顶与墙体下部圭角层砌筑,砌筑墙体的砖材尺寸为95×185×415毫米,圭角层砖体积约为墙体砖的四分之一,尺寸为89×202×46毫米,前、中、后室拱券砖材尺寸为90×212×476毫米,中室拱券采用两种尺寸的砖材混合砌筑,一种砖材宽高为180×460毫米,一种砖材尺寸为90×212×476毫米,砖材之间用5~10毫米的石灰浆作为粘结材料。

3.2墙体砌筑

从老照片可知,灵谷寺无梁殿的墙体完全采用砖材,并未包砌土石,墙体厚度为平衡拱券的侧推力达到4米之厚,墙面采用梅花丁的方式砌筑,一层采用一丁一顺,同时上下两层砖错缝四分之一顺身长度。
外墙上在1.25米以下砌筑出下碱,内外墙体下部设土衬层和圭角层,厚约220毫米。墙体向内倾斜了1°,下部墙体高为4.450米,向内收了50mm。相比于南京明城墙有15~25°的收分,无梁殿的收分几可忽略,可视为模拟木构建筑的侧脚做法内收了1.12%。

3.3拱券砌筑

明代初期拱券砌筑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在城门、无梁殿、地宫等建筑类型中均作为主体结构。灵谷寺无梁殿采用拱券结构,在门窗、佛龛中采用发券砌筑。
首先,在拱券类型上,无梁殿拱券多采用圆券,仅有东西山墙出现了坦拱形制的高窗。依据1929年测绘图纸可知,无梁殿拱券采用半圆券、双心圆券、三心圆券,前、中、后室拱券均为双心圆拱券的形制,但建筑外墙的门窗洞口则采用了半圆券,山墙高窗采用三心圆券,在一个建筑中产生了三种拱券形制的混合使用。
其次,在拱券砌筑方式上,《营造法式》记载:“用斧刃石斗卷合;又于斧刃石上用缴背一重。”其中,“缴背”为伏,在宋代拱券已经形成了标准做法。明初的拱券砌筑已经定型,多采用券伏之制,从民国初期遗留下的明代灵谷寺无梁殿拱券痕迹判断,拱券券伏层数有区别。外墙门窗洞拱券为一券一伏,外有砖砌壸门装饰(图4);室内门洞、佛龛、砌窗均采用三券三伏。前后室拱券均为三券三伏纵联式,采用尺寸为90×212×476毫米的砖材砌筑,中室拱券采用两种尺寸砖材砌筑的六伏纵联式的拱券,一伏为采用宽厚尺寸为460×180毫米的砖材,第二伏采用尺寸为90×212×476毫米的砖材,两种材料相交砌筑,直至第六伏(表3)。

图 4 窗洞拱券砌筑方式

表 3 前中后三室拱券砌筑方式


结 语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保留了明代砖构四壁及内室墙体,对山墙屋顶以及砖拱券残留的局部历史信息加以研究,亦能还原明初无梁殿殿堂建筑的主体特色。灵谷寺无梁殿砖砌拱券结构构造细节丰富,多种拱券形制与砌筑方式并用,体现了明代初期砖石砌筑不断发展的历程。对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明代遗存的建筑形制特征的研究与梳理,是全面准确地认知无梁殿建筑遗产价值的重要阶段工作。

注释

①“凡平水墙(按上下文,应是“凡平水墙 上发券”),以券口面阔并中高定高……”引自清代《工程做法》第四十四卷发券做法。本卷下文中以“凡发券,以平水墙券口面阔……”描述拱券发券做法,因此推测此处也应为“凡发券,以平水墙券口面阔并中高定高”。

参考文献

[1]杨永泉.灵谷寺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刘敦桢.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的建造年代和式样来源——关于中国建筑史问题的一封信[C]//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1980:20-22.

[3]谢元福.灵谷寺禅林志[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4]周学鹰.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图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5]J P-M.The Hall of Lin Ku Ssu, Nanking[J].Artes, monuments et memoires,1935,3:167-211.

[6]王其享.双心圆:清代拱券券形的基本形式[J].古建园林技术,2013(01):3-12.

[7]陈玉凯.五代末至北宋苏杭砖身木檐塔的特征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4.


本篇文章来源于《建筑与文化》2023年第05期

“建筑历史与理论”栏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剑平:中国 古建筑 名词图解词典(11)
金门拾遗
古建筑木构件
中国古代建筑:墙
无标题
扬州日报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