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有世春堂 后有豫园
userphoto

2023.08.18 上海

关注

本文主要讲“世春堂”及它的原主人潘氏望族的历史。

从豫园东墙外的安仁路向南,转向东是条是梧桐路(这是2016年9月20日来此的拍摄)。

扫二维码可阅读本人更多文章,

桐路向东不远的豫园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分部(137号)内,有明代豫园主人潘恩的之一:“世春堂”,根据历史记载,上海城厢内现存的最老的建筑

修缮后的“世春堂”外景,

1948年、1979年、2006年、2015年天地图上的世春堂位置,

放大的2022年天地图上的世春堂。

家是明代上海的名门望族。

1996年版《上海百家姓》关于潘姓的条目:潘姓在全国百家姓(1987年统计)中位居52位,而在上海市却以8.43万人位居33位(1994年统计)。在上海建城700年历史中潘姓曾是名列前茅的姓氏,上海潘姓家族兴旺始于潘恩(明末潘氏式微。潘奎的十一世孙在清雍正年间迁至城外草鞋浜。潘奎是潘恩的父亲,草鞋浜即潘家湾,现在是苏州河北岸的两湾城)。

潘恩1496-1582,字子仁,号湛川,更号笠江,上海县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祁州知州,调钧洲,累迁山东副使,坐试录忤旨,下狱谪官。数迁为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御倭有功,旋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疏劾徽王朱载埨贪虐,伊王朱曲楧骄横,名声大震。官至左都御史致仕。万历十年1582十月十六日(农历)卒,年八十七,赠太子少保,谥恭定。著有《笠江集》。

松江醉白池《邦彦石刻》中的潘恩像,

在潘恩亡后仅六年,明万历十六年(1588)编撰的《上海县志》卷九人物中就有了关于潘恩的记载:

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上海县志》卷五中还记载为潘家已立的四座牌坊,说明当时潘家在上海煊赫一时:都台总宪坊、两省尚书坊,都是为潘恩而立;御史大夫坊为潘恩的祖父潘庆、父亲潘奎而立;贤科济美坊为潘恩(进士)、潘忠(三弟,举人、刑部郎)、潘允哲(长子,进士)、潘允端(次子、进士)而立。

明万历十六年(1588)《上海县志》还记载:潘恩的著作有《潘笠江集十二卷》、《笠江近稿十二卷》、《美芹录二卷》等

明万历十六年(1588)《上海县志》卷五还有潘恩墓址的记载:在陈泾,万历十(年)赐葬。

后来,潘恩的长子潘允哲,也葬于潘恩墓旁(康熙二年(1663)《松江府志》卷二十五)。

明万历十六年(1588)《上海县志》还记载:这一大家族在封建规范下,除了潘恩、子潘允哲、潘允端因进士及第出仕,弟潘忠为举人做了官外,他们的不少子孙也得以“録荫”(2人)“例贡”(15人)等,

明天启四年(1624)编撰的《云间志略》,正好是潘恩嘉靖二年考取进士(1523)百年之后,收录的潘恩、潘允哲、潘允端一家几代的荣华富贵(此时他们都已作古了,经历了潘氏家族从发展至没落的过程)。

潘恩亡后近50年,明崇祯四年(1631)编撰的《松江府志》卷三十九贤达四,登载的潘恩(传略):

明崇祯四年(1631)《松江府志》卷四十贤达五,还登载的潘恩的两个儿子的潘允哲、潘允端(传略):

潘允哲(生卒不详)字伯明。潘恩长子,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新蔡令。时淮、汝泛滥成灾淹没民居请谷赈之流民尽返归。调任义乌征拜御史。督学陕西严示程范士子翕然从之。注:潘允哲为长子,但考取进士比二弟允端晚三年。他生于潘恩取进士后不久任祁州知州时,约1524年左右,且万历十六年1588还在世,卒时应在七十岁以上)。

潘允端(1526-1601),字促履,号充庵。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二甲第三名,授刑部主事。旋调任南京工部主事,后因主持漕粮储运有功,升任四川右布政使,颇有政绩。前后为官十五年,万历五年(1577)称疾辞官回乡,奉养老亲。生平擅诗文、通园艺、爱好戏曲、收藏古玩。万历二十九年(1601)亡,享年七十六岁。

现存潘允端辞官后写的《玉华堂日记》,记有演唱昆曲、收购古书、文物、家事等。

《玉华堂日记》每两页记一月。每页为十六真格,前页第一格稍低刻一'月'字,以备填写月份,其余每格之首均刻定日期,自初一至十五日,后页十六至三十日。中缝鱼尾下有'日记'二字,平线下刻'玉华堂'三字。《日记》自万历十四年(1586,六十一岁)正月十六日记起,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五月十一日止,计十五年,其中仅残缺万历二十六年正月、二月前半月。根据专家判断,此日记并非亲笔手迹,是潘允端每日起稿,由子孙或记室代书而成(有涂笔改整之处,疑似为潘允端亲笔修改)。

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封面、首页等,

现豫園中的玉华堂,

着城市的发展、扩大,上海明代家族的不少墓地逐渐被发现,沉睡在地下几百年古文物也得以重见天日。其中也有不少潘家的墓地被发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填了浜后新建的肇嘉浜路北,征收清真公墓、市城建局机具供应站、市园林局绿化工程队仓库等土地约72亩,建卢湾体育场。

在建设卢湾体育场平整土地时,潘恩的二弟潘惠一家的家族墓于1960年8月发掘出土。

这是潘惠墓发掘现场的照片,

这是潘惠家族墓大致位置(后一张为40年代街坊图)。

潘惠家族墓,共3座墓葬,墓主头南脚北,潘惠夫妇墓居中,长子潘允修夫妇墓居左侧,次子潘允微夫妇墓居右侧,大致呈“一”字形分布。

1948年天地图上的潘惠家族墓大致位置,墓南肇嘉浜上曾有座潘家木桥,桥南有潘家宅(古有结庐守墓的习俗,徐家汇就有徐光启的后裔住宅。不知道此潘家宅是否为潘惠家的后裔)。

在潘惠家族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潘惠墓顶距地表深约1.1米,用糯米浆三合土浇筑成龟背形,三合土厚近1米。揭掉三合土层,暴露出青石板(图版一七:2),分别盖在两座穴室上。每块石板长3.57米,宽1.92米,厚0.39米。墓圹四壁长条形石板砌筑,南北向,南北长3.17米,东西宽2.28米,墙体宽0.32米。青石盖板的下面,夯筑有厚20厘米的三合土,铲去三合土,露出木椁。两穴室内的木椁同石壁面紧贴,长2.55米,宽0.97米,高1.1米。椁内置木棺,棺长2.32米,前宽0.6米,后宽0. 46米,高0. 86米。

潘惠的墓志盖拓片:明敕进承德郎浙江温州府通判淞涯潘公墓志铭

潘惠墓中的随葬品,

潘惠的长子潘允修三十六岁时(1562)就死了(比潘惠早亡25年),妻子死得更早,所以他们的墓是最早埋的,随葬品很少。

潘允徵是潘惠的二儿子,享年五十六岁。曾任光禄寺掌醢署监事,比父亲潘惠晚二年亡。从八品(注:“徵”的简体字是“征”)

在潘允徵的棺、椁之间发现了木俑和家具模型(注;棺材外再套一层,称为椁)。

这是在潘允徵墓随葬品位置图,

潘允徵墓穴出土的木仪仗俑群,虽然尺寸很小,但结构和比例很真实,在国内众多的出土明器中实不多见。木俑中有文有武,神态各异。其中有乐俑、仪仗俑、隶役俑、侍吏俑、侍僮俑和轿夫俑等45个,呈奏乐、捧印、抬轿、执棍等多种姿仪。

2014年上海考古大展时,展出的潘允徵墓穴出土的木仪仗俑群队伍,气势庞大,

潘允徵墓穴出土的乌纱帽和家具模型(后一张,是床放大),

展出的潘允徵墓中的其他随葬品,

这是潘惠的墓志铭全文:

还有潘允修、潘允徵的墓志铭全文:

1973年在中山南路天鈅桥路口附近的潘恩次子潘允端夫妇合葬墓被发掘。潘允端死时家道已经败落,随葬品也不多,基本是妻子死时随葬的。

2014年上海考古大展时,展出的从潘允端夫妇墓出土的几件文物都是饰品。

根据历史资料和以上出土的墓志铭,可以描绘出潘家几代的发展渊源(家史):

温州公潘惠家:

最早的潘氏家宅,在现称为潘家街一带,南侯家浜转弯角的西北,注:当时上海县署周围无城。称上海县市。

这是现在福佑路向北的潘家街。而向南的侯家路、向东的福佑路,古代就是南侯家浜的位置(民国初填没),

嘉靖二年(1523)潘恩28岁考取癸未科进士是潘家兴起的转折点(时年19岁的徐階以一甲第三名与他是松江府同榜进士。

明崇祯四年(1631)《松江府志》卷三十四的记载:

潘恩赴外地上任后,从嘉靖六年(1527)起,潘家在安仁桥南侧一带开始建深宅大院。包括部分购入周围原有的他人住宅(此事应为潘恩父潘奎在家主持操办的,当时主要是城隍庙后的一片农田)。

嘉靖三年(1524)《上海县志》上海县市图、上海县市复原图(当时无城)上的潘家街、安仁桥的位置。

1948年、1979年、2022年天地图上的潘家街和安仁桥一带。

潘家在此的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先是从嘉靖六年(1527)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入侵前,以潘奎和潘恩兄弟为主,在安仁桥南这块土地上,建成潘氏家宅(包括四兄弟的四老堂等建筑)。

接着是倭寇之乱前后几年(1553-1556),上海筑了城。

这是万历十六年(1588)《上海县志》卷五上由潘恩撰写的《筑城记》(略)

倭寇平息后,从嘉靖三十八年(1559)起(潘允端1562考取进士,前后在官十五年)由潘恩提出,潘允端操办,后至万历十年(1582)左右建成豫园。

万历十六年(1588)编撰的《上海县志》并没有潘氏家宅和豫園的任何记载。

至崇祯四年(1631)《松江府志》卷四十六记载了“豫園”:

采用了由王世贞(王弇州)写的《豫園记》(后一张为现代横排本)

这是豫園复原图(没有潘氏家宅复原图),

但此时,大部分潘氏家宅和豫園已不属于潘家所有,家宅的不少建筑在崇祯末年被毁。而“世春堂”被孙氏(?)所得。

耶稣会士潘国光神父在34岁那年1637)来到中国,他先在杭州学习中文,后至上海,因见原有徐光启家的私家经堂(九间楼处)规模太小,不敷使用,有意新建之。

然孙氏(?)主人在崇祯十一年(1638)被杀身亡,其嗣不能守业,准备出售“世春堂”。在嫁与潘允端曾孙潘尧纳(国子监生)的徐光启第四个孙女(教名玛尔弟纳,热心天主教)的帮助下,为潘神父购得此宅。

房屋重加修葺,由西洋教士潘国光Francesco Brancati)在1640年改建成天主教堂,崇敬一主之意取名敬一堂。奉耶稣救世主为主保。这是一座中国殿堂式的天主教堂,高46尺,阔48尺,进深36尺,可容300人。

敬一堂落成后,将“敬一堂”匾挂在正梁上,以示本堂的地位。潘国光神父还在教堂西侧建造了神父楼,并于楼前的小花园中用太湖石砌筑了一个高两、三丈的观象台以研究天文。

由此,欧洲传教士云集于此,这里也成为上海最早建立的公共性天主教布道场所。

这是“敬一堂志”,记载有清初顺治元年(1644)起至康熙四十年(1701)的历史。

不久改朝换代。清顺治年代传教仍被允许。

清康熙二年(1663年)《松江府志》关于“豫園”的记载(并没有说“天主堂”的事)仅寥寥数语:

豫園,在上海城内,潘方伯允端奉父恭定公之所。有奇石“玉玲珑”,因颜其堂为“玉华(堂)”,王世贞谓其秀润、透漏、天巧,宛然为隋唐时物。西辟乐寿堂,其高造云,朱甍(指屋顶)画棟,金碧照耀。又有涵碧阁、颐晚楼、会景堂,无不擅丹镬之美。

现代横排本

康熙登基初,皇帝年幼,并不亲政。由鳌拜等专权。康熙三年(1664由于鳌拜等人的诬告、攻讦引发,北京传教士汤若望被判凌迟,后因天降彗星、大地震动,引起清廷恐惧,孝庄太后降旨特赦汤若望和他的仆人,然涉事汉人无一逃过此劫,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弘量等处斩。昔徐光启精心培育的本土数理、天文人才尽数凋落。

166522日潘神父最后一次为信徒行圣礼后被迫离开上海,乘船去了广州。康熙十年(1671)潘国光神父在广州归天。

康熙亲政后,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传教又被允许。刘迪我,毕嘉,柏应理等神父继潘神父遗志,动身来上海,并将其灵柩运至上海县城南门外的传教士墓地(现徽宁路第三小学所在地)安葬。

潘国光墓碑(拓片)

还有一位是明末清初的画家吴历(1632-1718)信教,教名西满·沙勿略(Simon Xavier),他的墓也在这。

康雍时期,天主教发生“中国礼仪之争”,利玛窦定的规矩被罗马教廷废止。康熙不悦,传教再受限。雍正接位后,因为罗马教廷的强硬态度,天主教在华的生存环境日趋艰难。雍正二年(1724)发通谕“......各省外籍神父一律到广州”,教士被逐,教产也被没收充公。

世春堂”在雍正九年(1731被改建为一座关帝庙。

此后,天主教只能在家中活动,上海城内的陆家、艾家、施家等坚守信仰的家族在自己的房舍内设立经堂,实行圣事。

乾隆十三年(1748),堂西的原神父住院改为申江书院,乾隆三十五年(1770)又更名为敬业书院;就是现在敬业中学的前身。

1770年敬业书院平面图

嘉庆二十四年(1819)《松江府志》卷七十八(十七页)有了潘恩老宅的具体记载。它是本人能找到的最早史书记载,这些老宅从嘉靖六年(1527)年起,到这时,已近三百年,其中大部分建筑已无存:

尚书潘恩宅:在安仁里半段泾。

其 中为四老堂,恭定公年八十,弟温州判惠(二弟潘惠)、刑部郎忠(三弟潘忠)、光禄恕(四弟潘恕)皆七十余,特构此堂(注:构的意思是设计和建造),疏泉、帖石,觞詠其閒。(人生七十老来稀,在古代弟兄四人,不缺一人,都能活到七十以上,是很少有的事,真的其乐融融)。

又有四春堂(世春堂?),光禄云骙(夔是同一字,潘允端三子,莫是龙女婿)茸(茸:装饰的意思)。

视(看到)乐寿堂(豫园内)更高敞。

三寿堂在城南,(潘)恩年八十时,华亭太师徐階、嘉兴冢宰吴鹏咸以同榜来寿䜩於此,故名。

慈保堂,恩子允端构,后归孙氏。旋为西域潘国光居。今改武庙及敬业书院。其东有宁寿堂、父母其顺堂,即沈恩宅而增茸之,今属凌氏。

从此文记载看,只有四春堂,并无“世春堂”,而改为天主堂的建筑原称“慈保堂”。不知道“世春堂”的名称从何而来?

注:江南住宅,以“堂”为主。指一组住宅,中为客堂,两侧有附属建筑,住间、厢房,甚至成为一兜圈。适合一家居住、生活。

根据资料:潘恩兄弟一代分四家;子侄一代,有十家以上,孙辈超过二十家,成为一大家族。《玉华堂日记》中,就有潘惠家因财产分配不均对簿公堂的事。以上只是“尚书潘恩宅”的几个“堂”,应该不包括另外兄弟几家的。

嘉庆二十四年(1819)《松江府志》卷七十八(十六页)中还有:

方伯沈恩宅,在城东北福佑桥南,今为潘氏居(实际已属凌氏)。即当时从沈恩家购来的。

嘉庆二十四年(1819)《松江府志》卷七十八(二十五页、二十六页、二十七页)关于《豫園》的内容也是最多的,收集了王世贞(王州)的豫園“记”,又刊登了潘允端写的《豫園记》全文。最后一张是嘉庆《松江府志》现代横排本。

道光二十六年(1846),清庭宣布天主教是劝人为善之宗教“皇上钦定,所有康熙年问,各省旧建之天主堂,除改为庙宇民居者毋庸查办外,其原旧房屋,如勘明确实,准其归还该处奉教之人”。敬一堂已改为敬业书院,并不在归还之列,上海道台以董家渡、洋泾浜的两块土地作为敬一堂的补偿。董家渡和洋泾浜先后建起方济各堂和若瑟堂。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与英法签订的合约,其中第六款规定:“归还所有在教难期间被充公的圣堂、学校、公墓、财产、房屋等等”18611月,法军司令孟斗班向上海道台提出收回老天主堂(即敬一堂)。于是又决定将敬一堂交还教会,把关帝庙移至西门外,敬业书院迁至聚奎街。

清同治十年(1871)《上海县志》上的敬业书院,

1861219日老天主堂归还给法国署理领事爱棠,转交年文思主教。年主教即委派余伯禄神父为本堂,主持教务。47复活节后的第一个主日,举行复堂典礼敬一堂经过修缮装点,改为圣母无玷始胎堂。法国军乐队吹奏宗教乐曲。由于董家渡天主堂建成,敬一堂被称为老天主堂

光绪十年(1884)上海城厢租界全图上,城内的天主堂

天主堂前的街巷被称为天主堂街。当时法国人把云南的悬铃木引种于老天主堂前,号称为法国梧桐。一旦夏秋季节,枝叶遮蔽了整个天主堂,而且延伸到外面的天主堂街,天主堂街就改称梧桐路。

城厢地图上的天主堂街和梧桐路

解放初老天主堂成为邑庙区梧桐路小学,还保留着沿街的天主堂外墙的标志。

1958堂口关闭。圣堂成为梧桐路小学室内操场,神父住院改作幼儿园。文革初,门口的天主堂标志也被拆除。

小学后来撤并,本世纪初时为福佑路第一小学(分部)。

小学内的世春堂,作为室内体育馆使用。

大殿内,篮球架?

柱子与石础应该是明代原物,450年以上了。

教堂的痕迹

后来学校搬走了,这里成为豫园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分部)

整修前情景

开始进行整修的情景,

2016920日,来到此地(社区中心分部,大门内),

1959年5月,原敬一堂曾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初1966年被撤销。1981年5月18日,原敬一堂建筑由公布为南市区文物保护单位。合并至黄浦区后被追认。

201444日,世春堂又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世春堂内,正中3间为大厅。

中间6根楠木圆柱分成两排,柱高4.6丈,直径55公分,柱础为明代石刻青石鼓墩。梁、枋、栿、斗拱均有精致雕刻,梁和斗拱上还涂金染彩。

堂前设廊檐枋。

堂内巍峨的气势,高大的构架,雕梁画栋,巨大立柱,仍然可见当年的规模之大。

地面铺特制腾空方砖,以防潮湿。

堂后讲台上方,有个正方形天窗,楠木垂莲柱上雕刻着鎏金莲花。天窗上方是彩色玻璃,

后面的小间:半圆形的窗,配彩色玻璃,

两侧各1间为花厅,

门上方,半圆形的窗配彩色玻璃,据说都是敬一堂的遗物。

有楼梯可上二层,

“世春堂”前,抬梁与穿门混合式木构架,榫卯组合,大屋顶飞檐翘角,形状如宫殿。

“世春堂”,经历了几百年风雨,仍将屹立于新的年代。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上海的痕迹(一一一、老上海望族)【图文】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最窄的“马路”:梧桐路
上海老城厢探古:(十二)豫园及其它
九曲桥逸事(作者:陆其国)
家族文化与中国传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